吳暉
【內容摘要】將“教育生活化”融入課堂教學當中,讓散文走出桎梏,走向自然與生活,提升中學生現實生活的體驗也就發揮了散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作用。針對教學實際,不論單元教學還是單篇教學都是實現散文生活化教學的有效途徑之一。
【關鍵詞】散文? 生活? 單元? 單篇
中學語文教材選入了許多現當代優秀散文作品,如今許多情況是語文課將學生與教材、學生與生活分割。課堂上教師過多的講授,濫用的多媒體等代替了學生的五感,讓他們對生活無感。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觀點,他認為學習要在生活情境中進行①,要改變教學中脫離生活,脫離社會,脫離實際的弊端。如果讓學生閉上眼睛感受世界,深刻地體會失去光明后的內心感受,帶著體驗解讀文本是否更能體會《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海倫·凱勒艱辛而勵志的心路歷程呢?德國哲學家胡塞爾說:生活世界被教育遺忘了,不僅帶來教育科學的危機,也帶來了人類文化的危機。為消除這種危機,要回歸生活世界的建設②。因此,注重散文的生活化成為了課堂教學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
一、單元散文生活化閱讀教學
作為教師,有單元授課意識,有全局觀念成為必要的教學能力之一。教師將單元教學目標、內容、方法等進行綜合歸納,整體感知、比較單元內的所有課文,從相同點、相似點入手,用共通的生活體驗打通單元情感脈絡。例如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三單元,《記念劉和珍君》《小狗包弟》《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都是通過寫人記事融入了作者對人生意義、價值的真摯而深刻的感情與感悟。
散文的單元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加深生活、情感體驗,從根本上說也是在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的生活素材。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春》《濟南的冬天》《雨的四季》三篇文章從整體上看都是寫景抒情散文,表達了作者對自然之美的細膩感受與熱愛。此單元的教學抓住感情共同點,分析寫景手法的不同,通過積累《春》《濟南的冬天》兩篇散文的閱讀經驗自行解讀自讀課文《雨的四季》,真正實現在同一單元教學內容之下“自讀”的意義。教學過程中可以鼓勵學生、帶領學生親近自然,觀察自然之美,用自己的筆寫下所見之景,抒己之情。在單元教學之下,讓閱讀——體驗——寫作鏈接。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秋天的懷念》《散步》《散文詩二首》都屬于寫人記事散文,可以從親情關系角度出發,品味文中那些溫馨感人的畫面,感悟作家筆下深沉的愛,用濃厚的生活情趣感染學生。閱讀之后,教師要及時抓住學生所思所想,鼓勵學生主動探究、深入思考,加深對文章的認識。再回到學生自己的家庭生活中來,多方面地談談自己的感悟:如何看待自己與父母的關系,如何理解父母的愛,如何化解家庭矛盾,作為家庭的一份子承擔著怎樣的家庭責任等。總之,無論何種散文單元都要用散文的精神感染學生,讓這些年輕的、正在成長的生命與之產生共鳴,使文章越來越具有生活的真實之感。
二、單篇散文生活化閱讀教學
每一篇文章都風格迥異、個性突出,教師要精準地理解每一篇散文的獨到之處,反復研讀,洞悉作者的“一己之感”,在教學中要注意體現散文具體篇目的個性特征。如母愛的主題,《金色花》表現天真頑皮的孩子對母親的依賴,《荷葉·母親》則表現了母親的美好與偉大,抒發了對母親由衷的感激與贊美之情。教師不能忽略每篇散文在內容與形式上的獨特性,避免散文教學模式化。
中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以朱自清《春》為例,講課時如果單純地概括,用空洞的語言描述作者描繪了幾幅春天的畫面,學生與文本隔著厚厚的一層墻。事實上,應該讓學生通過《春》這座橋梁感受到朱自清對大自然動人景象的熱愛,從而激發學生把握春光,奮發向上的積極情感。該如何體驗這種情感呢?大聲地、集中注意力地朗讀,帶領學生充分發掘語言自身表現力。聽讀,并用語言引導學生運用想象再現朱自清筆下春之景,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心中的畫面,此時“春”不一定是作者筆下之春,已經沾染了學生調動生活體驗所認識的春景,因為散文中客觀的美反映在作品中來又是經過審美主體的體驗的。教師也要根據不同的文章設置不同的學生生活體驗以及延伸。《春》授課時已近秋季,可以讓學生從“春”出發走進“秋”,從課內延伸至課外,調動自己的感官體驗季節之美,找出最令自己動容之景,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同時,相信每一個學生心中的春與秋都不盡相同,教師要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性,每一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來代替個人閱讀③。
從文本出發,讓學生發現生活,感受生活,建立學生閱讀經驗、生活經驗的聯系,改變學生生活、情感的“鈍”態,用散文式的美的眼睛看待世界,提升課堂“溫度”。回歸生活,讓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同步提高。文學即生活,學會“批文入情”,形成個性化的感悟,讓散文與人之生活珠聯璧合,或許惟有如此,才能品嘗到散文之味。
【注釋】
① 潘慶玉. 語文教育發展論[M]. 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2001.
② 賈英健. 論哈貝馬斯的交往行動和和話語理論思想[J]. 濟南大學學報,2005 (5).
③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第三十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