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金花 郭婷 任妮



摘要:基于ESI學科分類體系,遴選出農業科學、植物和動物科學領域105位我國學者,并劃分到6個學科方向作為本研究的評價對象;分別從學術生產力、學術影響力、學術卓越性、學術創新力4個維度、44項指標對105位學者進行計量,比較各項指標的學科均值,采用因子分析和模糊綜合評價法對105位學者分學科進行綜合競爭力評價。綜合指標計量和綜合競爭力評價的結果表明,學科間單項優勢指標的類別和數量、單項指標的貢獻存在差異,不同學科學者的競爭力差距不平衡,應側重在同一學科內進行評價。
關鍵詞:農業;科技人才;競爭力評價;學術生產力;學術影響力;學術卓越性;學術創新力
中圖分類號:G3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0)16-0309-06
人才評價主要有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傳統的定量評價指標主要有文獻產出量、文獻被引情況、期刊影響因子、承擔的科研項目數和獲獎次數等,隨著基于引證分析的學術影響力評價指標的出現,科技評價指標不斷趨向于合理和完善[1-4]。邱均平等分別利用H指數、G指數評價了我國農業等領域研究人員的學術影響力[5-8]。與此同時,亦有綜合運用專家調查法、德爾菲法、層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等構建科技人才評價指標體系和模型的研究[9-12]。
本研究以開放可獲取科研數據為基礎,對不同學科農業科技人才綜合競爭力進行分析和評價,旨在為科技人才選拔、人才隊伍建設與管理等科研管理過程提供數據支撐與參考。
1 研究數據源及方法
1.1 研究對象與數據源
基于ESI學科分類中農業科學、植物與動物科學的期刊列表,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為數據源下載列表期刊2008—2017年的數據,篩選出SCI發文量大于50的105位中國學者作為研究對象。105位學者的學科領域分布情況為食品科學44人、作物科學19人、畜牧水產學17人、植物保護學16人、資源與環境科學5人、動植物生理生態學4人。
評價數據包括期刊論文、專利、專著、榮譽稱號和學術獎項等;數據源有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中國知網、IncoPat科技創新情報平臺、讀秀電子圖書數據庫、公開網頁等。
1.2 方法與工具
從學術生產力、學術影響力、學術卓越性、學術創新力4個維度,選取44個指標進行綜合評價(表1)。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獻計量法、因子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采用Excel 2016和SPSS 20.0進行數據分析。
2 不同學科學術競爭力對比分析
2.1 學術生產力分析
分別統計了不同學科學者的期刊文獻量、專著量和基金文獻量,并計算學科均值以衡量學科間的基本科研產出能力(表2);其中,期刊文獻量越多,表明學術生產力越高;專著量越多,表明研究程度越深。
由表2可見,食品科學、資源與環境2個學科的CNKI和SCI文獻量的平衡性較好,其他4個學科平均SCI文獻量明顯高于CNKI文獻量;除畜牧水產學科外,各學科的平均專著數量相當;各學科基金文獻量指標總體均表現為省級以上基金文獻量明顯高于其他級別的基金文獻量,說明遴選出的各學科學者承擔科研項目的層次較高, 在這些項目資助下的科研產出較多;動植物生理生態、資源與環境2個學科學者承擔的國際基金數量明顯優于其他4個學科的學者,說明這2個學科學者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相對活躍。
2.2 學術影響力分析
分別統計不同學科學者文獻的總被引頻次,期刊文獻的篇均被引頻次、總影響因子、篇均影響因子和潛在被引指數,并計算學科均值以衡量學科間的學術影響力(表3)。其中,總被引頻次越多,表明學術影響力越高;篇均被引頻次越多,表明學術論文質量越高;總影響因子越高,表明期刊論文數量和質量的平衡性越好;篇均影響因子越高,表明期刊論文的層次越高;潛在被引指數越小,表明期刊論文的被引潛力越強。
各學科SCI文獻總被引頻次、總影響因子和篇均影響因子均高于CNKI文獻,除資源與環境學科外,SCI篇均被引頻次均高于CNKI篇均被引頻次,表明各學科SCI文獻的影響力、文獻質量高于CNKI文獻;作物科學、資源與環境期刊文獻總被引頻次、篇均被引頻次較高,資源與環境學科CNKI文獻篇均影響因子高于或優于其他學科,表明這2個學科的文獻影響力、文獻質量較高;植物保護、作物科學和動植物生理生態3個學科的專著總被引頻次高于其他學科,說明這3個學科的專著影響力較高。
2.3 學術卓越性分析
分別統計不同學科學者期刊文獻的H指數、G指數、P指數、R指數和AR指數,國家級獎項和榮譽稱號數,并計算學科均值(表4和表5),以衡量學術影響力。H指數、G指數、P指數、R指數能夠衡量研究人員的學術產出數量、產出質量,AR指數可反映科技人才科研成果的持續活躍性。國家級榮譽稱號數和國家級獎項數可以反映研究人員的學術卓越性高低。
資源與環境學科CNKI文獻與SCI文獻各項指標相當,其他5個學科SCI文獻的各項指數均優于CNKI文獻的各項指數;資源與環境學科除SCI文獻的AR指數外的各項指數均高于其他學科,表明該學科學者的文獻數量與質量平衡性較好,科研產出具有較好的持續活躍性;各學科學者獲得國家級榮譽稱號數和國家級獎項的平均數量相當。
2.4 學術創新力分析
分別統計不同學科學者的專利申請量、專利授權量、專利授權率、專利被引頻次、有效專利數、同族專利數、同族被引頻次,并計算學科均值(表6),以衡量學術創新力。其中,專利申請量越高,表明專利生產力越高;專利授權量越高,表明基本創新能力越高;專利授權率越高,表明專利創新質量越高;專利被引頻次越高,表明專利技術影響力越高;有效專利數越高,表明專利創新價值越高;同族專利數越高,表明專利市場價值越高;同族被引頻次越高,表明專利技術的整體影響力越高。各學科專利授權率相當;食品科學學科的專利申請量、授權量、有效專利數、同族專利數、專利被引頻次、同族被引頻次均優于其他學科;植物保護學科專利各項指標略低于其他學科。
3 不同學科農業科技人才的綜合評價
采用因子分析法對各學科不同學者的44項指標進行綜合分析,提取9個公共因子作為主成分進行分析(表7),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計算綜合評價值。
3.1 畜牧水產學科
由圖1可知,畜牧水產學科領域17位學者中,按綜合評價值可分成2個梯隊,排在第1梯隊的4位學者的綜合評價值均高于平均值。學者間差異明顯,最高差異在3倍以上。排名第1位學者的學術生產力、學術卓越性各項指標均優于其他學者,學術影響力指標中的CNKI及SCI文獻總被引頻次、CNKI文獻總影響因子、SCI文獻篇均被引頻次4個指標最高。該學科內,學術創新性指標的優勢值在學者之間相對均衡,綜合總體趨勢表現為具有優勢的單項指標數越多,綜合評價值就越高。
3.2 動植物生理生態學科
動植物生理生態學科領域4位學者中,綜合評價值排在首位的是18號學者,其余3位學者的綜合評價值均在平均值以下(圖2)。44項評價指標中,18號學者學術影響力4個指標(SCI總被引頻次、SCI篇均被引頻次、CNKI和SCI潛在被引指數),SCI文獻5個卓越性指標(SCI文獻H指數、G指數、P指數、R指數和AR指數), 學術創新性除專利
授權率外的6個指標均優于其他學者;19號學者的學術生產力中SCI基金文獻量高于其他學者;20號學者學術生產力3個指標(CNKI期刊文獻總量、基金文獻量和部級基金文獻量)和學術影響力5個指標(CNKI總被引頻次、總影響因子、篇均影響因子,SCI總影響因子、專著總被引頻次),學術卓越性7個指標(CNKI文獻H指數、G指數、P指數、R指數和AR指數、國家級獲獎數、國家級榮譽稱號數)優于其他學者。這一結果表明,SCI文獻卓越性指標和學術創新力指標是動植物生理生態學科的優勢指標。
3.3 食品科學學科
食品科學領域44位學者中,22號、23號和24號這3位學者綜合評價值排名前列(圖3);他們分別在CNKI和SCI文獻量、CNKI和SCI基金文獻量等學術生產力指標,CNKI篇均影響因子和潛在被引指數、CNKI文獻和專著總被引頻次等學術影響力指標,CNKI文獻H指數、G指數、P指數、R指數等學術卓越性指標上優于其他學者;42號學者的SCI文獻學術影響力指標(SCI總被引頻次和篇均被引頻次)和SCI卓越性指標(SCI文獻H指數、G指數、P指數、R指數和AR指數),38號學者專利創新性指標(申請與授權專利數、同族專利數和同族專利被引頻次)相對突出,但這2位學者綜合評價值均不具備優勢。結果表明,該學科內學者單項優勢指標的數量與綜合評價值的高低不存在對應的趨勢關系,CNKI和SCI生產力指標、CNKI影響力指標、CNKI卓越性指標是該學科的優勢指標。
3.4 植物保護學科
植物保護學科領域16位學者間綜合競爭力差距較大,按綜合評價值可分為3個梯隊,只有第1梯隊的學者綜合評價值高于平均值(圖4)。綜合評價值排名前列的學者CNKI文獻量、CNKI和SCI影響力指標、CNKI和SCI卓越性指數等指標優于其他學者。其中,66號學者2項學術卓越性指標(CNKI文獻P指數和SCI文獻H指數)優于其他學者;67號學者學術生產力和學術影響力各2項指標(CNKI文獻量和基金文獻量、CNKI總被引頻次和專著總被引頻次),4項學術卓越性指標(CNKI文獻H指數、G指數、R指數和AR指數),2項學術創新性指標(申請專利數和授權專利數)優于其他學者;68號學者1項學術生產力指標(SCI國際基金文獻量),3項學術影響力指標(CNKI篇均被引頻次、SCI總被引頻次和篇均被引頻次),4項學術卓越性指標(SCI文獻G指數、P指數、R指數和AR指數)和1項學術創新性指標(同族專利被引頻次)優于其他學者。表明,學術影響力、卓越性指標是該學科的優勢指標。
3.5 資源與環境學科
資源與環境學科領域5位學者中,綜合評價值排在首位的是82號學者(圖5)。82號學者3項學術生產力指標(SCI文獻量、SCI基金文獻量和部級基金文獻量)、5項學術影響力指標(CNKI和SCI總被引頻次、CNKI和SCI篇均影響因子、SCI總影響因子)、9項學術卓越性指標(5項CNKI卓越性指標、SCI文獻H指數、G指數、國家級榮譽稱號數和國家級獎項)和7項學術創新性指標分別優于其他學者;83號學者3項學術生產力指標(CNKI文獻量與基金文獻量、專著量)、1項學術影響力指標(CNKI總影響因子)優于其他學者;84號學者有1項學術生產力指標(SCI國際基金文獻量)、2項學術影響力指標(篇均被引頻次和專著總被引頻次)和3項學術卓越性指標(SCI文獻P指數、R指數和AR指數)優于其他學者。該學科內表現為優勢指標數較多的學者綜合評價值排名靠前。
3.6 作物科學學科
作物科學領域19位學者按綜合評價值均值可分成2個梯隊,第1梯隊學者的綜合評價值均高于平均值(圖6)。其中,87號學者4項學術生產力指標(SCI文獻量和基金文獻量、SCI國際基金文獻量、專著量)、11項學術卓越性指標(CNKI和SCI文獻G指數、P指數、R指數、AR指數,SCI文獻H指數,國家級榮譽稱號數和獎項數)均優于其他學者;88號學者2項學術生產力指標(CNKI文獻量和基金文獻量)、除專利授權率外的6項學術創新性指標最優。該學科內總體表現為具有優勢的單項指標數越多綜合競爭力越強。
4 結論
4.1 學科間單項優勢指標的類別和數量存在差異
食品科學2項學術生產力指標(CNKI文獻量和基金文獻量)、專利各項指標的綜合表現比較突出,資源與環境學科2項學術生產力指標(SCI文獻量和基金文獻量)、5項學術影響力指標和10項學術卓越性指標表現最優,作物科學3項學術影響力指標值(CNKI篇均被引頻次、SCI總被引頻次和篇均被引頻次)最高。可見,不同學科間,貢獻較大的優勢指標類別和數量在學科間分布并不一致。
4.2 不同學科內單項指標的貢獻存在差異
作物科學、資源與環境科學、畜牧水產學3個學科單項指標的貢獻分布均衡,總體表現為單項優勢指標數越多、指標值越高,學者的綜合評價值越高。動植物生理生態、食品科學和植物保護3個學科內存在單項指標計量排名與綜合評價值排名不匹配的現象;動植物生理生態學的SCI卓越性、學術創新力指標;食品科學的CNKI生產力、影響力和卓越性指標;植物保護學科的CNKI文獻量、影響力和卓越性指標對學者的綜合評價值影響更大。因此,應盡量在同一學科內部對學者進行評價,以提高評價的準確性。
4.3 不同學科學者的綜合學術競爭力差距不平衡
植物保護學科、作物科學學科學者間綜合競爭力差距較為顯著,最高差異分別為18倍和10倍左右;畜牧水產學、食品科學和資源與環境3個學科學者間綜合競爭力差距在3倍左右,動植物生理生態學學者之間綜合競爭力差異不明顯。
參考文獻:
[1]杜 建,張 玢. 學術影響力評價指標之間的相關性分析——基于醫學領域某一細分學科的視角[J]. 評價與管理,2010,8(4):68-76,50.
[2]Hirsch J E. 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5,102(46):16569-16572.
[3]金碧輝,Ronald R. R指數、AR指數:h指數功能擴展的補充指標[J]. 科學觀察,2007,2(3):1-8.
[4]王志軍,鄭德俊. p指數運用于人才評價的有效性實證研究[J]. 圖書情報工作,2012,56(14):93-97.
[5]邱均平,繆雯婷. h指數在人才評價中的應用——以圖書情報學領域中國學者為例[J]. 科學觀察,2007,2(3):17-22.
[6]許新軍. h指數在人才評價中的應用——以經濟學領域高被引學者為例[J]. 情報雜志,2008,27(10):22-24,30.
[7]張 亮. H指數及其改進形式在學者評價中的應用——以中國經濟學領域學者為例[J]. 數字圖書館論壇,2009(7):54-59.
[8]唐圣琴,艾復清. H指數在個人績效評價上的應用——以國內農業煙草專業科研人員為例[J]. 商場現代化,2008,11(33):307-309.
[9]陳韶光,徐天昊,袁倫渠. 優秀中青年科技人才評價研究與應用[J]. 科技管理研究,2001(2):63-66.
[10]黃顯慧. 東辛采油廠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構建[D]. 青島: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07.
[11]劉保民. 河南省科技人才開發與評價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學,2008.
[12]胥效文. 航空科技人才評價體系與方法研究[D]. 西安:西北工業大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