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耀才
今年5月19日,崇明區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了主任會議關于辦理區一屆人大七次會議期間代表對區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審議意見的報告。這是崇明區人大常委會的又一創新舉措。
多年來,崇明區人大常委會認真履行憲法法律賦予的職責,緊緊圍繞世界級生態島建設主線,切實加強工作監督,討論決定重大事項,注重發揮代表作用,強化自身建設,推動人大工作與時俱進、創新發展,為助力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貢獻了人大力量。
“加強河道整治和管理是崇明生態島建設題中應有之義,建議縣人大加強監督,馳而不息,久久為功,推動政府發揚釘釘子精神,把一條條大大小小的河道打扮成一道道美麗的風景線,成為生態島建設的一張靚麗名片。”這是原崇明縣人大代表沈永平提出的一條建議。令沈永平欣喜的是,2014年1月的縣人代會上,共有數十名代表提出了類似的建議,吹響了整治河道的集結號。
代表的呼聲和要求就是人大工作著力點。2014年,河道整治和管理列入區人大常委會重點監督項目,并開啟了對人代會期間代表審議意見處理的探索。
“代表出席人代會是代表人民群眾的意志和利益行使國家權力,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最高形式,在全體會議或者代表團組會議上發表的意見建議,有關國家機關應當負責任地研究處理,并答復代表。”
這是崇明區人大常委會研究室關于《人代會期間代表審議意見處理的現狀與思考》中提出的觀點,該研究論文被上海市人大常委會研究室推薦給全國人大,編入慶祝全國人大成立60周年理論研討會文集。
這項具有開創性的研究成果,得到上級人大的肯定,更堅定了他們探索實踐的決心和信心。從2015年開始至今,崇明區人大常委會每年對代表在區人代會上提出的意見建議,經大會秘書處分門別類匯總整理、提請主席團審議后,交由有關國家機關研究處理。這樣較好解決了代表“說過就了、說了白說”的問題。
▲林杰主任走訪固定聯系對象
2014年至2017年,崇明區人大常委會連續4年對本區河道整治和管理情況開展監督。通過審議專項工作報告、作出決議、檢查決議執行情況、滿意度評價等方式,支持和促進代表意見建議落地落細,推動河道基本實現“水清、河暢、坡綠”的目標,成為崇明世界級生態島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截至2017年底,崇明區第一輪河道綜合整治和管理工作提前三年結束。第一輪共投入資金6.75億元,疏浚河道7937公里。經過全區上下的共同努力,河道基本實現“水清、河暢、坡綠”的目標,成為崇明世界級生態島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認真研究處理代表審查報告或者議案時提出的意見建議,積極回應代表關切,其實質就是尊重人民主體地位,體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本質要求。”區人大常委會主任林杰如是說。
“真沒想到,你們人大代表真管用,真為老百姓辦實事!以后有事,我就找你。”這是堡鎮劉永平代表接待選民時,張大媽特意跑過來向他表示感謝說的話。
事情是這樣的:張大媽的家旁邊有一座橋,由于年久失修,橋面與路面形成了一定的高低落差,自行車過橋時經常有人摔倒,影響百姓出行安全。
劉永平代表根據張大媽反映的情況,第二天實地察看了現場,提出了“關于全面排摸鎮域內橋接坡情況,采取措施,排除安全隱患”的代表建議。鎮人大、鎮政府高度重視,迅速行動,對鎮域范圍內的所有橋接坡落差問題進行了全面檢查,對需要修復的立即加以修復處理,使這一交通隱患問題得到了較好的解決。
代表聯系群眾,傳遞百姓心聲,為民排憂解難,發揮黨和政府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這既是人大制度最大優勢的體現,也是代表積極作為的體現。
崇明區建立代表聯系人民群眾工作平臺始于2013年,由東平鎮人大首先探索試點,新河鎮人大借鑒跟進,2017年在區人大常委會的推動下全面鋪開。截至2020年6月,全區共建立代表聯絡室18個、聯系站314個、聯系點322個,基本形成了代表聯系群眾三級平臺體系。
為使聯系工作扎實有效進行,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2019年崇明區人大常委會對三級平臺的運行情況進行了全面總結,出臺了《人大代表聯系人民群眾三級平臺規范化制度化建設指導意見(試行)》,對三級平臺建設標準、活動內容、活動形式等進行規范,形成分層分類閉環處理群眾反映問題和代表意見建議的制度機制,使代表聯系群眾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規范化和常態化的軌道。
根據《指導意見》,人大代表聯系群眾工作,每月定期開展一次。由區人大常委會相關工作機構負責,各代表聯系站(點)具體組織實施。對群眾反映的問題,聯系站(點)匯總整理后報送鄉鎮人大,由鄉鎮人大負責分辦。屬于區級職權范圍的,上報區人大常委會交由有關機關研究處理;屬于鄉鎮和村居職權范圍的,交由本級政府和村居研究處理。
2019年,崇明區兩級人大通過代表聯系人民群眾工作平臺,共收集各類意見建議2218條,解決1950條,較好地把人民群眾的呼聲要求反映上來,把區委區政府的決策部署宣傳貫徹到人民群眾中去,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推動世界級生態島建設,增進民生福祉。
▲“一府兩院”集中回答代表詢問,回應社會關切。
崇明區人大常委會在依法用好常規監督武器的同時,敢于“亮劍”、勇于“較真”,淬煉監督利劍。
案例一:跟報告人“較真”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員:下面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縣人大常委會報告本縣中小河道綜合整治和管理工作有關情況,請審議。”這是時任崇明縣人民政府副縣長馮志勇在崇明縣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上所作的專項工作報告的開場白,也是崇明人大歷史上第一次由政府負責人向常委會作的專項工作報告,開了崇明人大監督工作的先河。
聽取和審議專項工作報告,報告由誰作,法律有明文規定,由“一府兩院”負責人報告,政府也可以委托部門負責人報告。但是過去在人大常委會會議上,政府的專項工作報告一般都委托部門負責人報告。由于報告人的站位和工作的關系,往往存在有些問題沒有講清楚、報告的質量難以保證的問題。
為解決這一問題,依法落實“一府兩院”由人大產生、對人大負責、受人大監督的憲法精神,2014年6月,崇明縣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上首次由政府負責人報告專項工作。從此作為一項制度規范,專項工作報告一律由“一府兩院”負責人報告,并成為新常態。
案例二:政府部門負責人面對面聽取代表意見
如何有效監督政府?崇明區人大常委會通過邀請政府部門負責人參加常委會組成人員集體集中聯系代表活動,接受人民監督,較好地破解了這個監督難題。
崇明區人大常委會聯系代表已形成制度性安排,每年定期開展兩次聯系活動,集中聽取民聲、洞察民情、反映民意。從2017年開始,有組織地邀請政府部門負責人一起參加。本屆以來,共有110多人次政府部門負責人面對面聽取代表意見,回答代表問題,回應社會關切,受到代表和群眾的歡迎和好評。
實踐證明,政府部門負責人列席常委會聯系代表活動,有利于國家機關密切同人民群眾的聯系,促進政府不敢懈怠,更好依法履職。這是有效監督政府,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有效形式和實踐途徑。
案例三:與鄉鎮人大形成“合力”
如何使監督工作形成合力,實現“1+1>2”?崇明區人大常委會堅持區鎮兩級人大一盤棋思想,密切工作協同,做到監督工作同謀劃、同部署、同落實,通過上下聯動監督、同頻共振,有效提高監督實效。
本屆以來,崇明區人大常委會緊緊圍繞世界級生態島建設大局,與鄉鎮人大一道,重點對《關于促進和保障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的決定》《上海市環境保護條例》《上海市河道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實施情況開展聯動執法檢查,對中小河道綜合整治和管理、生活垃圾分類減量、鄉村振興等工作開展聯動監督,上下聯動、點面結合,確保監督工作落地落細落小,取得良好的監督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