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進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共黨史教研部博士研究生、中國延安干部學院研究室二級主任科員】
《2018-2022年全國干部教育培訓規劃》根據培訓內容和干部特點,要求探索運用訪談教學、論壇教學、行動學習、翻轉課堂等方法。訪談式教學有別于傳統的黨性教育方式,集講授式教學、示范式教學、互動式教學的優勢于一體,對于提升學員參與程度、激發學習熱情和增強黨性教育課堂效果有著積極作用。
訪談式教學營造出寬松的教學氛圍,讓訪談對象和學員圍繞相關主題展開講述,通過交流對話,促進學員在訪談過程中深度學習。訪談式教學主題鮮明,通過在教學過程中找準切入點、圍繞特定主題、構造訪談場景,在教員、訪談對象以及學員之間采取專題訪談形式,啟發、引導學員更加深入地開展黨性教育,進而分析、解決黨員干部在思想、行為等方面存在的現實困惑,以達到提升黨性修養的目標。訪談式教學內容包容度廣,首先,在傳統黨性教育的主題中按照新時代的特點和要求,有針對性地選擇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聚焦當前黨的建設和干部隊伍建設的重大現實問題,以及黨員干部所關心的社會熱點和工作難點問題。其次,根據不同的訪談內容選擇相應的歷史親歷者、親歷者的后代、社會知名人物、英雄楷模、理論權威等,用靈活多樣的教學載體滿足多樣化的教育需求。訪談式教學感染力強,將以往較為靜態的教學模式轉變為充滿活力、內容豐富的動態教學模式。相較于單純的說教式教學,訪談式教學更容易從情感上打動學員,使訪談的主題成為學員關注的焦點,讓教學內容在學員思想深處留下烙印。

2019年6月13日,陜西省咸陽市80多歲的老英雄蔡興海正在講述參加上甘嶺戰役的情景 圖:丁鵬/新華社
從形式上看,訪談式教學涵蓋訪談與教學雙向維度,既不是一味地訪談,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教學,而是通過“訪談+教學”的形式,讓黨性教育的課堂活躍起來,從而強化學員的主體地位,激發學員主觀能動性。訪談式教學樹立了鮮明的實踐導向。訪談式教學更多地關注黨員干部的現實思想問題和實踐難題,通過教學形式的創新,著力提升內容吸引力、感染力、說服力,破解部分學員“聽不進、坐不住、收獲小”的教學難題,增強黨性教育的問題導向和實踐導向。訪談式教學突出了教學過程的互動性。訪談式教學通過教員與訪談對象之間的互動,用略帶表演性質的語言,輔以音樂、特定場景等手段,營造出傳達特定意義的語境,帶動學員開展課堂互動,主動融入訪談氛圍。訪談式教學能引導學員積極思考。在訪談中,能啟發學員從訪談內容與親身經歷中尋找結合點,進一步思考在黨性修養、理想信念、作風提升等方面的意義和價值,實現理論與實際、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教育要求。
訪談式教學通過邀請在工作中有突出成績的模范人物、先進典型等作為訪談對象,能夠推進領導干部上講臺,把學員轉化為“教員”,打造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增強黨性教育的教學力量。在引進優質外部教學資源方面,開展訪談式教學可以促進教學團隊不斷尋找新的優質外部教學資源,深入挖掘與時代結合緊密的教學內容,邀請符合教學需求的訪談對象,讓外部的優質資源、優秀的科研成果為黨性教育課堂提供強大助力。在提升黨性教育影響力方面,訪談式教學通過選擇先進典型進課堂,用黨員干部身邊人、身邊事來開展黨性教育,用更具體、更實在、更管用的鮮活事例,增強課堂教學的親和力,讓訪談人物的經歷喚起學員的情感共鳴,提高教學的影響和作用。在加強教學合作方面,訪談式教學可以促進內外部優質資源的雙向交流,有利于干部教育培訓機構與黨政機關、科研院所等加強合作,吸收借鑒先進的理念和做法,推動黨性教育的改革與創新。
訪談式教學通過教員、訪談對象、學員等多方面交流互動,比傳統教學方式更加注重引導學員產生共鳴、主動思考,實現由“教法”向“學法”的轉變。不同主題的訪談式教學雖然在內容上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這種教學的目的不局限于單純地傳授知識,而在于授予學員獲得知識的能力和方法,樹立、鞏固正確的歷史觀和方法論。訪談式教學通過良性互動,引導學員分析案例中的人物特點和時代背景,探尋事件發生的深層次原因。訪談中的案例教學通過營造出一種理性而有張力的研討氛圍,允許學員對不同觀點進行辨析、討論,在訪談對象和學員都能夠充分發表自己觀點和看法的基礎上,發揮學員的判斷能力,讓正確的觀點在思想碰撞、價值辨析的過程中浮現出來,從而樹立和鞏固馬克思主義方法論。
總之,訪談式教學作為一種較為新穎的教學形式,在黨性教育中具備一定的優勢。但是,訪談式教學在課堂設計方面要求較高,需要提前籌劃好訪談環節,才能確保教學過程順暢進行、教學效果達到預期。將訪談式教學運用到黨性教育的課堂之中,應當在教學實踐中把訪談式教學與啟發式、情境式等多樣化教學方法有機融合,積極嘗試從“以教為本”到“以學為本”的轉變,探索提升黨性教育教學效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切實提升黨員干部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