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龍 范詠梅
(1樂東黎族自治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海南樂東572500;2海南大學 海南海口570100)
豇豆是海南省重要的冬季瓜菜和經濟作物,海南市縣,如三亞市、樂東縣、陵水縣等廣泛種植,并形成了豇豆種植產業帶。2015年初,在海南省樂東縣黃流鎮發現一種疑似鏈格孢屬病原菌引起的葉斑病[1],該病原菌宿主范圍廣,危害嚴重。國內相關研究表明,該類病害對多種農作物都會造成比較嚴重的損失,比較典型的病害有番茄早疫病和十字花科黑斑病[2],主要集中在茄科、葫蘆科、十字花科和百合科等,是一種重要的作物病害,但關于其對豇豆的危害的研究較少,僅見Berg等[3]探討Alternaria對豇豆葉片的侵染率和6種殺菌劑對鏈格孢菌的毒害[4]。由于該類病原菌在其他經濟作物上造成的危害較大,豇豆作為海南省扶貧產業中的重要經濟作物,需要加強該病原菌對豇豆危害的研究,為農民開展田間防治提供科學依據。為了明確豇豆葉斑病的致病菌,在田間發病情況調查基礎上,采用柯赫氏法則(Koch’s Rule),從病害樣本中分離純化病原物,通過該病原菌的形態特征及其分子鑒定結果來確定病原菌種類。
供試植株為室內培養的‘豐產六號’豆角,購買于海南省海口市龍華潮汕種子店。供試菌株(z1)從海南省樂東縣黃流鎮病葉樣品中分離純化獲得。
培養基:馬鈴薯葡萄糖瓊脂培養基(PDA,Po‐tato Dextrose Agar)(馬鈴薯200 g,葡萄糖20 g,瓊脂15~20 g,自來水1 000 mL,自然pH)。
試劑和儀器:Fungal DNA Kit(50)真菌DNA小量提取試劑盒(北京索萊寶公司),凝膠提取試劑盒Gel Extraction Kit(100)(北京索萊寶公司),引物(華大合成),PMD18-T(大連TAKARA公司),全自動高壓滅菌鍋(Hipayama Manufacturing Corpora‐tion made in JAPAN),恒溫生化培養箱(上海南榮公司),數顯恒溫循環水浴鍋(雙列)(常州國華電器公司),顯微鏡(Nikon Corporation Tokyo,Japan),電泳儀(北京市六一儀器廠),紫外儀(北京市六一儀器廠),PCR儀(北京百泰克公司)等。
1.2.1 病原菌的分離純化及形態學鑒定
在無菌條件下,參照毛細管打孔單胞分離法[5]和絲孢綱真菌單胞分離法[6]對病原菌進行分離,將培養后的病原菌進行純化,并用試管在4℃環境下保存備用,獲得的菌株(命名為zl菌株);將純化后的單孢菌株接于PDA平板中央,于28℃恒溫、明暗交替條件下培養7 d;用涂布稀釋法制成孢子懸浮液,于顯微鏡下進行觀察并拍照,測量分生孢子的長度和寬度;根據玻片標本法在顯微鏡下觀察分生孢子、分生莖和喙的形態,并觀察成鏈情況[7]。
1.2.2 病原菌致病性的測定[8]
用75%酒精消毒豇豆活體植株葉片,并用無菌水洗滌,套袋保濕一天;將單孢分離獲得的菌株在水瓊脂中28℃培養7 d后,制成孢子懸浮液,以無菌水為空白對照,直接噴灑在豇豆活體植株葉片上;接種植株病癥重復顯現后,統計記錄發病葉片數,計算發病情況。
1.2.3 病原菌的分子鑒定
用真菌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提取基因組DNA;采用真菌核糖體rDNA區通用引物ITS1和ITS4,以25滋L的體系對目的基因進行PCR擴增;利用Blast將所測得的序列與GenBank中的序列進行同源性比較,獲得相似性最高的序列,結合形態學特征,確定病原菌菌種。PCR反應體系:TaqMix 12滋L,10 mmol/L Primer(forward)1滋L,10 mmol/L Primer(reverse)1滋L,基因組DNA 1滋L,ddH2O 10滋L。目的基因PCR擴增反應程序:94℃預變性5 min;94℃變性30 s,56℃退火30 s,72℃延伸55 s,共35個循環;72℃終延伸10 min,4℃停止。
反應完成后,用0.8%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PCR反應產物;用膠回收試劑盒法回收(OMEGA公司Gel Extraction Kit(100)回 收目 的片 段,在16℃下連接克隆載體PMD18-T,利用大腸桿菌的感受態進行轉化,挑取單克隆;利用搖菌法鑒定,進行菌液PCR驗證,PCR反應體系為TaqMix 10滋L,Primer(forward)0.5滋L,Primer(reverse)0.5滋L,ddH2O 9滋L,引物為M13通用引物;選取陽性克隆子送去華大基因進行測序;利用Blast將所測得的序列與GenBank中的序列進行同源性比較,獲得與每條序列相似性最高的序列,結合形態學特征,確定病原菌菌種。
經調查,該病菌主要危害豇豆葉片,田間單株葉片發病率約為3%,發病初期產生豌豆大小灰色或者淺褐色圓形(圖1),病斑中央灰白色,逐漸擴大后呈灰色,葉緣部分枯萎。早期,病灶表面出現輪狀,大小為2~5 mm;晚期病變為褐色,擴大至25 mm,在嚴重的情況下,可導致葉萎蔫和壞死。

圖1豇豆葉斑病田間癥狀
回接并套袋保濕7 d后,病癥重復顯現(圖2),發病率為65%。從感染豇豆葉片中分離到菌落生長和孢子形態相同的病原菌[9],符合柯赫氏法則。因此可以確定此菌株為豇豆葉斑病的致病菌。
將單孢菌株接于PDA平板中央,于28℃恒溫、明暗交替條件下培養7 d,菌絲生長良好,呈放射狀生長,氣生菌絲灰白色。在初始菌絲萌發后,它以圓形的形式擴散至培養基中;形成圓形后,菌絲邊緣仍呈白色,中間色澤逐漸變暗,呈棕黑色,菌絲生長較快。分生孢子花梗直立或彎曲,通常不分枝,隔膜,淺橄欖棕色,2~7滋m寬;分生孢子是頂生和單生,或形成3~8孢子的中等長鏈,長橢圓形和棒狀,有橫膈膜3~8個,縱膈膜0~6個,(9~55)滋m×(7~15)滋m(不包括喙),有喙(圖3)。因此,將其初步鑒定為鏈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10]。

圖3病原菌形態
凝膠電泳檢測結果表明,提取的DNA樣品可用于靶帶的PCR擴增。將純化后的DNA作為模板進行PCR擴增,所得片段約為600 bp(圖4),經純化后測序,獲得樣品序列大小為571 bp。NCBI在線Blast比對結果顯示,所得樣品序列與NCBI登錄號為AY154699.1與BNCBI登錄號為AY154698.1的鏈格孢霉序列相似度很高,達99%。通過與GenBank數據庫的交叉比對,并用MEGA6.0構建系統進化樹,分析其同源關系。該序列的28S rDNA片段序列和ITS rDNA片段序列表明該病原體的基因序列與鏈格孢屬(Alternaria)同源性大于99%(圖5),表明zl菌株與鏈格孢遺傳距離最小,歸為一類。結合形態學特征和分子鑒定結果,確定豇豆葉斑病病原菌為鏈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

圖4病原菌DNA的PCR擴增結果

圖5 zl菌株ITS系列同源性比較結果
豇豆鏈格孢葉斑病主要危害豇豆葉片,發病初期產生豌豆大小灰色或者淺褐色圓形,病斑中央灰白色,逐漸擴大呈灰色,葉緣部分枯萎。早期,病灶表面出現輪狀,大小為2~5 mm;晚期病變為褐色,擴大至25 mm,嚴重時可導致葉萎蔫和壞死。鏈格孢屬(Alternaria)屬半知菌類,絲孢綱,絲孢目,又稱交鏈孢屬;分生孢子梗淡褐色至褐色,彎或屈曲,孔生式產孢,合軸式延伸或不延伸,孢痕明顯;分生孢子串生或單生,淡褐色至深褐色,卵圓形或倒棍棒形,具縱橫隔膜,表面光滑或有疵,頂端常具喙狀細胞,常呈分支或不分支的孢子鏈[12],是最常見、最復雜的真菌之一。目前國內已經針對由鏈孢霉引起的許多病害[13]進行了詳細的報道,如新疆棗果黑斑病[14]、南瓜葉枯病[15]、番茄早疫病[16]、大白菜黑斑病[17]、玉米鏈格孢葉斑病、葡萄鏈格孢葉斑病[18]等。鄭肖蘭等[19]對玉米鏈格孢葉斑病研究表明,該病主要危害玉米葉片和苞葉,初期病部出現水漬狀小圓斑點,中央灰白色至純白色,邊緣紅褐色,病健部交界明顯;后期整株葉片發病嚴重直至葉片死亡,與豇豆鏈格孢葉斑病發生癥狀相似。豇豆作為海南省重要扶貧產業中的重要經濟作物,為防患于未然,需進一步加強對這一病害的生物學特性研究及田間藥劑篩選,為農戶今后的田間防治提供科學有效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