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成鋼,包金全,王敏,白志剛
(內蒙古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內蒙古,呼和浩特)
跟腱位于小腿中部與跟骨結節后部,是一條強有力的肌腱,對人的跑步、跳躍和行走起到重要作用,跟腱斷裂一般源于運動損傷,多表現為小腿及足部軟組織損傷[1]。一旦患者發生跟腱近止點斷裂,必須進行手術治療,傳統的手術治療包括石膏固定、繃帶固定、縫合線固定和鋼絲縫合,療效不理想,其手術時間長,患者術后并發癥多,不利于患者跟腱功能恢復[2]。而縫線錨釘修復術是新型的治療術式,在跟腱近止點斷裂治療中作用顯著。本文選取2014年5月至2020年5月本院診治的90例跟腱近止點斷裂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縫線錨釘修復跟腱近止點斷裂臨床效果及并發癥,報告如下。
本研究經醫學倫理會批準,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選取2014年5月至2020年5月本院診治的90例跟腱近止點斷裂患者的臨床資料,排除標準:資料不完整者,肝腎功能障礙者,精神心理障礙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45例患者,男30例,女15例,年齡20-60歲,平均(36.92±3.81)歲;研究組45例患者,男28例,女17例,年齡22-62歲,平均(37.27±3.79)歲,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在統計學上無意義(P>0.05),具可比性。
兩組均行硬膜外麻醉,患者俯臥位,行跟腱內側縱向切口,切開患者的皮膚、皮下組織和腱鞘,充分暴露跟腱斷端。對照組行2號愛惜邦不可吸收肌腱縫合線縫合術治療:2號不可吸收肌腱縫合線自跖屈下在跟腱近端進行縫合,再用克氏針于跟骨結節上面鉆孔引導,把2號不可經跟骨自骨道穿出來,固定肌腱;研究組行縫線錨釘修復術:清理患者淤血塊、血腫,整理撕裂的跟腱纖維,在患者的跟骨結節跟腱止點撕脫處擰入2枚錨釘,方向和跟腱為45°,用2條超強錨釘尾線縫合跟腱斷端,兩端均需縫合,縫合跟腱長度在3cm,再用4號線縫合其余撕裂部位。術后兩組均行前側石膏托固定患肢踝關節于輕度跖屈位5-6周,拆除石膏后康復訓練。
①觀察兩組療效,療效評定標準:優:患者未出現不適感,正常行走,提踵運動正常,肌力無異常,小腿周徑減少<1cm;良:有輕度不適感,行走稍微不正常,提踵運動趨于正常,肌力弱,小腿周徑減少<3cm;差:有明顯不適感,跛行,不能做提踵運動。總有效率=優率+良率。②比較兩組手術時間、并發癥等情況。
研究組總有效率93.33%,高于對照組73.33%,兩組比較差異明顯(P<0.05),詳情見表 1。

表1 兩組療效對比[n(%), n=45]
研 究 組 手 術 時 間(35.62±3.83)min,對 照 組 手 術時 間(68.47±5.92)min;,兩 組 比 較 差 異 顯 著(P<0.05,t=31.2534);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11.11%,低于對照組31.11%,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情況對比[n(%), n=45]
四肢肌腱和韌帶等腱性組織止點附近斷裂傷是臨床多發病,其會嚴重影響患者的肢體關節功能,嚴重的會致殘,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單一的螺絲固定和縫合很難達到治療目的,也會影響其穩定性。肌腱要固定于骨面上,傳統固定的手術時間長,斷端吻合不牢固會影響療效,并且增加關節粘連、組織再次斷裂和疼痛等并發癥。
而傳統鋼絲縫合術會壓傷局部皮膚,鋼絲也會外露,影響外觀,且不易清洗護理,增加感染的風險,手術也比較復雜,創傷較大,還會破壞腱性組織的血運,關節固定時間較長,對患者康復訓練不利。縫線錨釘修復跟腱近止點損傷則能彌補以上不足,療效好,并發癥少[3]。為探討縫線錨釘修復跟腱近止點斷裂臨床效果及并發癥,本文針對本院診治的90例跟腱近止點斷裂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93.33%,高于對照組的73.33%,差異顯著具統計意義;且研究組手術時間(35.62±3.83)min,對照組手術時間(68.47±5.92)min,兩組比較差異顯著具統計意義;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11.11%,遠低于對照組的31.11%,表明縫線錨釘修復跟腱近止點斷裂的臨床效果顯著,且能縮短手術時間,降低并發癥發生率[4]。究其原因,縫線錨釘修復跟腱近止點損傷能加速跟腱斷端的愈合速度,其療法是將錨釘直接固定于患者的跟骨骨面上,再用錨釘上滑動縫線固定在跟腱近側斷端,使患者的腓腸肌收縮力能直接作用在跟骨上,最后用可吸收細縫線對跟腱斷端進行連續縫合,能減少異物在體內的留置,增加斷端接觸面積,加速患肢愈合。同時縫線錨釘修復的操作簡單,療效顯著,患者術后康復訓練更容易,促使患者早日康復[5]。
綜上所述,縫線錨釘修復跟腱近止點斷裂的臨床效果顯著,且能縮短手術時間,降低并發癥率,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