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秋
溫室若連年種植、長期過量施人化肥,很容易引起土壤鹽漬化、土壤酸化、土壤板結,土傳病害等,致使土壤性狀惡化,土壤“病”逐年加重,以至于作物生長不良、品質差、產量低,給生產者帶來了經濟損失。破解土壤性狀,突破溫室生產優質綠色有機蔬菜的土壤“瓶頸”問題,是廣大從事設施農業工作者面臨的新課題。
1土壤結構破壞、板結嚴重
土壤板結,是指土壤表層因缺乏有機質,土壤團粒結構被破壞,耕作層淺。現在大棚懸耕不足15公分,犁底層加厚。直接影響到土壤的自然活力和自我調節能力。解決辦法為深翻土壤、增施有機肥,增施秸桿肥,來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環境。喀左縣平房子鎮黃瓜區做的比較好。近幾年,該鎮再看每畝地施20方農家肥的基礎上,還挖溝深埋2000公斤玉米秸稈,幾年下來土壤疏松通氣,用手輕輕一挖,就能挖到30厘米以下。土壤呈黑褐色,有機質含量明顯提高。
2土壤趨于酸化
土壤酸化會使土壤有害微生物增加,加重土傳病害的發生概率。形成酸性土壤的因素是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導致大量的磷酸根或者過磷酸根固定在土壤中,而且大多數化肥本身也是呈弱酸性的,這就加劇了土壤酸化。大棚土壤pH值通常在5~5.5,作物適宜pH值為6~7,如果pH值低于6,土傳病害就會加重。解決辦法,一是在夏季高溫季節,每畝用榮寶(石灰氮)40~50公斤進行土壤高溫悶棚消毒,在土壤消毒的同時,也可以起到調酸的作用;二是增施堿性肥料,如底肥增施牡蠣鈣200~300公斤,沖施碳酸鈣、礦源腐殖酸等肥料來調節土壤酸度,延緩土壤酸化。
3土壤次生鹽漬化
土壤鹽害也可稱作土壤鹽漬化。表層土壤中的鹽分主要有鉀、鈣、鎂、鈉等化合物。土壤鹽害程度可分為綠苔期、白鹽期和紅霜期。綠苔期的土壤表象為地面有青霜或綠皮青苔,土壤全鹽含量在0.18%~0.25%,棚內作物上可正常生長。白鹽期的土壤表象為地面出現白色結晶鹽霜,作物苗期出現死棵,土壤含鹽量為0.22%~0.31%。紅霜期的土壤表象為作物中期出現點片萎蔫,土壤鹽分含量在0.31%以上。此時植物根系如同泡在咸菜缸里,極易造成根系腐爛死亡。解決辦法,一是可采用大水洗鹽的方式進行緩解。利用鹽隨水走的特點,通過大水漫灌或揭棚自然淋灌等方式,將根系主要分布土層(0~30厘米)的鹽分淋溶到土壤深層。建議在蔬菜拔園后,結合高溫悶棚一并進行,即先旋一遍地,后灌大水,覆膜悶棚,此后連續大水漫灌3~4次,可大大緩解土壤鹽離子過高的情況。二是使用土壤修復劑進行土壤修復,如遼寧中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倍盾”商標的專利土壤修復劑產品。該產品可以疏松土壤、促進土壤中鹽分排出,對農藥殘留具有極強的降解作用,為生產綠色有機農產品提供安全的土壤生態環境。
4土病蟲害加重、有益菌嚴重缺乏
隨著土壤有機質的降低,土壤中依靠有機物質生存的有益菌會逐漸減少,進而使得土壤更加板結,同時有益菌的減少還會降低對有害菌的抑制能力以及對養分的轉化能力,于是老棚便出現更多的土傳病蟲害,如青枯、根腐、根結線蟲等。解決辦法,一是土壤消毒,推薦使用“辣根素”土壤消毒。辣根素是山崳、芥菜籽、辣根等植物中的次生代謝物質,有效成分是異硫氰酸烯丙酯,具有持效期長,對人畜安全環境友好,是綠色、有機蔬菜生產的好幫手。畝用8升,高溫悶棚7~10天,即可定植作物。二是補充有益菌,建議應用北京泰克美公司生產的“盟軍微生物菌劑”,這是集微生物、微量元素、有機肥和天然表面活性劑為一體,對環境友好的農作物用新型微生物菌劑。它不僅為作物補充活性微量元素和各種生長養分,還能使土壤形成團粒結構,防止板結,保持菌群平衡,從而強健植株根系。既保證了作物的健康生長和果實品質,也保護了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