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向陽
近年來,建平縣通過政策引導、規劃先行、科技支撐、抓好服務等一系列措施的貫徹落實,有效地推動了農業產業發展、增加了農民收人、加快了鄉村產業振興步伐。但建平縣鄉村產業發展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結合農業產業發展現狀和工作實際,就鄉村產業振興談幾點看法。
1發展現狀
科學調整種植結構,大力促進特色產業發展,建平縣雜糧種植面積超過100萬畝。穩步開展設施農業提質增效行動,加快畜牧業發展,大力發展林果產業,積極培育壯大龍頭企業,以培育龍頭企業57家,引導農產品向精深加工轉移,加快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隨著龍頭企業規模的逐步擴大,輻射帶動能力也不斷增強,現已初步形成了雜糧、馬鈴薯、畜產品、木材加工及中藥材、甜菜、食用菌等特色產業鏈。
2存在問題
2.1農業產業鏈條不完整,一二三產業融合程度不高,企業精深加工產品少
如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環節結合不夠緊密,農業與互聯網融合的“互聯網+農業”還處于初級階段等。主要體現在全縣107家農產品加工企業,80%以上沒有自己的產業基地,其余有也并非完全獨立管理的產業基地。如紅旭米業、宇豐公司等雜糧加工企業,雖說產業基地面積都在萬畝以上,但從實際經營還主要依靠市場調劑,各地收購,沒有起到示范經營作用。我縣生豬年出欄近80萬頭,至今還沒有一家相應的加工企業,沒有形成產業鏈,生豬制品還停留在初級階段。
2.2農產品品牌影響力小,農產品附加值低
當前,農產品市場競爭從產品質量競爭上升到形象競爭的新階段,著力打造品牌、商標、包裝、信譽等無形資產形象,顯得十分重要,其中品牌戰略尤為突出。全縣大多數農產品的市場知名度不高,導致農產品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缺乏市場競爭力。農產品流通到市場中多是原初產品,農產品沒有叫的響亮的品牌,像順合農業、懷志米業、源豐雜糧等企業的農產品銷售仍然存在貼牌行為,農產品附加值不高。
2.3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能力不強
建平縣現有登記在冊的涉農企業近200家,各類種養殖合作社2014家,家庭農場116家,但真正達到規范化經營的不足10%,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整體帶動能力不強。一是規模小、帶動效應不明顯。建平縣耕地面積276萬畝,農戶13萬多戶。入社成員戶占全縣總農戶的比例不足15%。二是運行不規范,管理機制不夠健全。新型農業經營組織管理人術、財務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匱乏,普遍存在著“重發展輕規范、重建設輕指導、重扶持輕監管”問題。
2.4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主要體現在校企合作項目少,科技成果落地難,農業產業化專業技術人才少。全縣107家農產品加工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簽訂科技成果轉化協議只有5個,占比不到5%。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產品,科技含量低,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明顯。
3建議
3.1聚力一二三產業融合,促進鄉村產業多業態發展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完善農業產業鏈條的重要抓手,是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有效途徑。建平縣立足鄉村優勢,以小平房為典型示范,把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相融合,大力發展,已經成為建平縣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典范。以溫氏集團、牧原集團、鑫楓牧業為代表的龍頭企業有效地帶動了生豬和肉羊產業發展。
3.2聚力精深加工,促進鄉村產業高效發展
把提升農產品加工流通業能力水平作為壯大鄉村產業的一項重要工作,做好所有龍頭企業的運行監測,幫助企業提檔升級。抓好農產品加工業優化布局,大開發雜糧加工、畜禽加工等農業副產物綜合利用產業鏈、價值鏈,加快形成以農產品加工為主導的現代農業產業結構,最大限度地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總體效益。
3.3聚力品牌引領,促進鄉村產業特色發展
加快培育優勢特色農業,打造高品質、P碑好的農業金字
招牌,做精做強本土以雜糧、生豬、肉驢為主的特色產業。著力構建品牌農產品推廣體系,創新品牌營銷方式,以龍頭企業為主要載體,探索建立品牌農產品生產經營公共服務平臺。抓好“綠色、有機”等產品認證,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完善農產品溯源機制,不斷提升品牌農業建設保障能力。
3.4聚力主體培育,促進鄉村產業內生發展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鄉村產業振興的主力軍。要加大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生產經營主體的培育力度,實現多元化發展。二要組建農業產業聯合體,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同一品種,規范基地建設,實現產業鏈上下游一體化。
3.5聚力創新提質,促進鄉村產業可持續發展
強化農業科技轉化,鼓勵引導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合作社及家庭農場等農業產業化經營主體建立產學研聯盟,讓農業科技成果真正轉化落地。強化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發揮科學致富帶頭人的示范帶動作用,引導支持各類人才返鄉、下鄉創業興業,為鄉村產業振興注入新鮮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