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偉
【摘 要】本文對布萊希特戲劇概念以及發展進行簡要論述,分析布萊希特的戲劇觀,其中主要包括對于資產階級意識以及幻覺戲劇的批判,接下來對布萊希特戲劇的陌生化美學理論進行分析研究,并對布萊希特戲劇美學觀的繼承和發展進行大膽猜想,為學者研究布萊希特戲劇美學觀提供理論基礎。
【關鍵詞】布萊希特;陌生化美學理論;戲劇美學觀
中圖分類號:J801?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5-0011-03
德國著名的現代戲劇家布萊希特全名為貝爾托·布萊希特,是20世紀戲劇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新穎的現代戲劇創作觀念、戲劇理論以及表演方法不僅突破了傳統戲劇創作方法,而且豐富了現代戲劇美學寶庫,影響了現代戲劇的創作發展方向。
布萊希特戲劇不是簡單地對現實生活進行模仿改造,而是利用敘事體戲劇的方法將戲劇中的魔幻性帶給觀眾,并且還對較為傳統的戲劇性戲劇和敘事體的各種表現特點加以分析,進而發現敘事體戲劇不論是在藝術規律、表現效果還是劇本結構上都具有優勢。敘事體戲劇是利用舞臺表演來詳細敘述一個事件,在表現事件時觀眾自然成了事件的觀察者,在觀看戲劇的過程中便可以讓觀眾直面劇情,并且促使觀眾對劇情有一個主觀性的判斷。此時再利用說理戲劇表現手法,便可以將觀眾的判斷變為認識,使得觀眾可以對戲劇的結局有所期盼,進而將世界未來的發展以及社會思想趨勢展現給觀眾。布萊希特的敘事體戲劇將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一種唯物主義觀點作為戲劇的基調,并且他認為只有此種戲劇才可以達到改變社會意識,變革世界的目的??偟膩碚f,布萊希特的戲劇發展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教育劇。在此階段布萊希特認為戲劇應該是哲學家們重視的事情,哲學家們不僅應該解釋世界的起源以及運作規律,還應該考慮如何改變世界,所以就此便開始了對于社會群眾的教育。布萊希特也希望通過他的戲劇來達到對公眾進行教育的預期目的,他指出教育劇之中最為重要的便是“教育”二字,并且教育的主要對象應該是自己,即演員在進行戲劇排練過程之中實現對自我的準確認識,在此基礎上提升自己。另外,布萊希特認為教育與社會娛樂并不沖突,只有保證戲劇之中娛樂與教育的完美融合,才可以保證戲劇在社會之中具有特定的社會性功能。
第二階段為史詩劇。布萊希特的史詩劇觀點來源于傳統的希臘史詩表演形式,此觀點認為戲劇不應該高度模仿現實生活,表演中應該杜絕生活幻覺的產生,使得觀眾可以及時了解戲劇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差距,觀眾可以對現實生活不斷思考達到及時自省的目的。
第三階段為辯證劇。辯證劇是布萊希特晚年的一種新型表演方式,經過多年的資源積累,布萊希特注意到戲劇作品主要應該表現出人物的多面性以及立體性。他認為敘事體戲劇不能完全表達他對于戲劇的觀點,并總結出辯證戲劇才應該是未來戲劇的主要發展趨勢,使得馬克思主義可以進一步滲透在布萊希特戲劇之中。
一、布萊希特的戲劇觀分析
布萊希特戲劇之中表現出對當時德國戲劇現狀的反思。現實的資產階級社會中下層貧民仍然生活在苦難之中,社會物資資源較為充足,但是社會中仍然缺乏人性的光輝。此時布萊希特發現辯證唯物主義可以幫助人們了解世界,所以他試著將此種思想理論融入他的戲劇之中,對深受資本主義迫害的觀眾進行精神方面的啟迪。布萊希特認為當前環境下的戲劇形式往往是對人物以及環境進行高度模仿,進而使得觀眾可以在觀看戲劇過程之中產生幻覺,此種表現手法雖然可以在資源尚不發達的時代帶給人們適當的歡愉,但現如今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之前的戲劇表現手法已經不能展現出當代社會的發展現狀。雖然人類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獲得了較大利益,但是在戲劇方面還停留在傳統意義上的愚昧之中。所以布萊希特反對寫實劇中的幻覺共鳴手法,因為利用幻覺共鳴手法會使得觀眾在觀看戲劇的過程中陷入與劇中角色相同或者相似的感情基調之中,觀眾得不到除了感情以外的任何東西。例如在觀眾觀賞《李爾王》這部戲劇時,觀眾在觀看之后只能獲得與劇中人物李爾王相同的憤怒,而不能在劇情的基礎上使得觀眾產生對于“李爾王憤怒的憤怒”,難以幫助觀眾產生新的想法和觀念。
幻覺戲劇的表現手法是通過在高度模仿實際生活的舞臺設置完成的,其中加入緊湊的劇情、慷慨激昂的臺詞以及演員的表演,進而向觀眾展現出一幅舞臺就是實際生活,演員就是真實生活人物的畫面。觀眾可以在此種情景中逐漸跟隨劇中人物以及劇情的發展,進一步體驗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進而給觀眾造成一種自己就是舞臺上人物的錯覺,使得觀眾可以與人物共歡喜同悲傷,幫助觀眾產生情感共鳴。然而此種效果是布萊希特不愿看到的戲劇特點,他認為此種情感共鳴存在一定的資產階級的欺騙性,并且將對于此種戲劇的批判融入了戲劇表演方面,將此類可以帶給觀眾情感共鳴的劇都叫作亞里士多德式戲劇。對此布萊希特曾說:“社會興趣是亞里士多德對于悲傷劇目的見解,只要戲劇內部可以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不論戲劇初期是否具有亞里士多德戲劇的目的,都應該稱其為亞里士多德式戲劇?!眮喞锸慷嗟抡J為劇中人物的結局不應該具有較大的災難,幫助觀眾重新審視災難對于人類的危害,進而可以凈化觀眾的心靈以及情感。但是布萊希特認為此種戲劇較為形式化,只能使得觀眾在觀看戲劇時產生一系列緊張心理,只關注戲劇結果而忽略了戲劇的中間過程,不能使得觀眾對戲劇中間過程產生思考,難以促使觀眾對世界的變化加以思考。所以布萊希特在此種幻覺戲劇的基礎上,開始尋找一種可以從本質上改變幻覺戲劇表達方式的戲劇體系,此種戲劇體系可以通過改變寫實劇中對模擬劇場的設置,進而使得演員無法實現幻覺共鳴表演,幫助觀眾在理解劇情的基礎上可以對劇情進行帶有批判性的分析。
二、布萊希特戲劇的陌生化美學理論
(一)布萊希特陌生化理論的基本內涵
“陌生化”一詞原本由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的原則指的是,將表面不存在聯系而內部存在聯系的事物經過各種沖突與對立的表現,而帶給觀眾情感的震撼以及感官的刺激。而經過布萊希特的思考,使得布萊希特戲劇的陌生化理論與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論存在一些差異。布萊希特在《論實驗戲劇》之中明確指出:“將戲劇之中的人物或者時間進行陌生化,首先應該將戲劇中人物或者事件的那些為人熟知的東西刪除,進而使得觀眾對其內部的本質產生好奇?!辈既R希特戲劇的陌生化理論與幻覺戲劇完全相反,是一種不利用情感共鳴便可以表達出戲劇含義的戲劇手段。利用布萊希特陌生化理論可以實現對傳統戲劇形式的創新,使得觀眾可以對平常較為熟悉的事物產生好奇,進而在觀眾心中產生“原來事情會這樣發展,我根本猜想不到結局”的想法,促使人們認識到當時的社會發展是可以改變的,但是社會改變的前提需要社會群眾的大膽變革。
(二)布萊希特陌生化理論的實踐
布萊希特陌生化美學理論的實踐主要是通過以下幾點實現的:
第一,對布萊希特戲劇之中音樂的處理
音樂在戲劇之中是較為重要的一部分,可以烘托戲劇氛圍并且促進劇情發展,但是布萊希特戲劇之中往往反其道而行之。在布萊希特戲劇之中,布萊希特常常利用音樂及時打斷演員的情緒滲透,阻礙戲劇的發展進程,使得演員可以時刻保持客觀的狀態,防止觀眾進入與劇情相同的情感基調,幫助觀眾對劇情進行客觀分析,使得音樂可以游離于劇情之外,重獲自由。
第二,對布萊希特戲劇之中舞臺的處理
舞臺設計工作人員不需要像過去一樣制造一個高度模仿現實的地區或者房間,充分給予了舞臺設計工作人員在設計方面的自由。在設計布萊希特戲劇舞臺時,舞臺設計人員可以利用暗示的設計手法布置舞臺,但是暗示的設計手法需要設計師了解歷史發展以及社會特點,進而將其中較為重要的東西表達出來。有時利用暗示的手法布置舞臺可以比真實模擬現實的舞臺表達的信息更多。例如:在《李爾王》這部戲劇中的舞臺設計陌生化,將文藝復興時期的各種藝術作品放置在幻燈前面,展現當時藝術形式的變革;《太陽的覺醒中》將寫字的旗幟作為舞臺背景,體現當時政治環境的嚴峻等等。將舞臺處理變得陌生化,不僅可以提高觀眾的視覺效果,而且還會影響觀眾的情感變化。
第三,對布萊希特戲劇之中演員表演的處理
布萊希特在進行戲劇表演之中主要重視演員的形體以及語言的陌生化表現,將戲劇之中的一小部分剝離于總體事件以外,進而突出其陌生化的效果。所以演員在實際表演過程之中應該利用語言和形體打破原有的戲劇的連貫性,向觀眾表現出那種陌生的環境。布萊希特為了制造陌生化的舞臺效果,要求演員放棄先前那種可以引起觀眾情感共鳴的表演技巧,演員應該在表演過程之中具有客觀意識,將劇中角色當作陌生者,不能使得演員自身完全融入角色之中。在形體上,要求演員的肌肉和形態必須保證松弛,盡可能減少吸引觀眾目光的活動;在語言上,要求演員盡量減少長尾音,因為語言的長尾音會使得觀眾容易產生困意;在演員動作上,要求演員盡量采用夸張的手法表現人物清晰的動作目的,減少觀眾的投入,激發觀眾對戲劇的思考。
(三)布萊希特陌生化理論所蘊含的意識形態價值
布萊希特陌生化美學理論是布萊希特戲劇的精髓所在,戲劇文化逐漸成了一種虛假的表現個體,將社會群眾帶入到資產階級的文化陷阱之中。布萊希特曾經提道,“資產階級戲劇之中的和諧往往是一種虛假的和諧,其中表現的事物往往帶有虛擬性”。此種戲劇不符合當時社會的發展特點,所以只有采用各種陌生化的表現手法才可以使得觀眾獲得最真實的感官刺激,使得理所當然的事情不再理所當然,激發觀眾的創造性思維。布萊希特陌生化美學理論可以幫助觀眾由被動接收戲劇信息變為主動尋找戲劇信息,由原來的麻木變為情感觸動,使得觀眾可以在觀看戲劇之中對現實生活加以思考,進而產生變革的想法與觀念,幫助觀眾成為自己的主人,不再接受當時不合理的社會發展。所以布萊希特的陌生化理論也可以被稱之為戲劇批評理論,在對傳統戲劇進行批評的過程之中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融入戲劇之中,并且馬克思主義也是布萊希特戲劇的意識形態價值的重點所在,利用戲劇將馬克思主義的價值理論傳遞給社會大眾,進而揭露社會現實,喚醒社會大眾。
三、布萊希特戲劇美學觀的繼承和發展
(一)布萊希特戲劇的審美心理
戲劇的審美心理是觀眾在實際觀賞戲劇過程之中產生的一種特殊的心理,是社會群眾多年來對于戲劇反應的總結。而從布萊希特戲劇的審美心理角度來看,布萊希特就是追求一種通過觀眾產生的驚訝感,而帶來的精神上的距離,使得演員不能完全融入角色之中,所以觀眾也會在舞臺上時刻保持清醒。在舞臺上布萊希特戲劇之中演員有時會直接表明自己身份,例如在《母親》這部戲劇之中,演員上場后會向觀眾直接說明自己的身份:“我是一個寡婦,也是一個孩子的母親?!贝朔N處理手法可以有效抑制觀眾的情感共鳴,展示出戲劇只是一種經過人為安排的假象。在實際的戲劇表演過之中便會給觀眾產生一種戲劇與現實的心理距離,此種心理距離會使得觀眾的審美感受得到提升,逐步向想象與創造靠攏。布萊希特正是看到了這種心理距離的重要性,發現傳統意義上的寫實劇的最大缺陷就是抑制了觀眾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所以在布萊希特戲劇之中十分重視及時釋放觀眾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此外,布萊希特戲劇之中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基礎,在劇中對資產階級引領的藝術加以批評,為中層以及下層人民大膽發聲,極力為普通人民大眾創造一個可以提高其社會智慧的藝術形式,將馬克思主義理論之中的唯物辯證法運用到戲劇之中去。
(二)戲劇與科學的融合
戲劇和科學雖然具有形式的共同性,但是在價值創造方面具有一定的差異性,科學嚴謹的邏輯和理論驗證與戲劇具有明顯的差別。在布萊希特戲劇理論之中,“科學”這個較為新穎的詞匯常常出現在他對戲劇的論述之中,布萊希特將他的戲劇叫作“科學時代的娛樂”,將觀看布萊希特戲劇的觀眾叫作“科學時代的孩子”。在布萊希特心中,雖然戲劇與藝術存在著差異性,但是二者的目的相似,都是為了提高社會人群的生活質量,只不過科學服務于人民生計,而戲劇服務于精神娛樂。所以布萊希特斷定,科學與戲劇之間必須經過融合之后才可以發揮出二者的最大效益。
在布萊希特戲劇的時代,社會人群利用科學將自然進行定向改造,使得人類獲得較大的經濟效益,但是科學帶來的利益也將社會的貧富差距擴大化??茖W發展給人們的心靈帶來變化,社會中各種貧困、壓迫的現象頻繁發生,這也使得布萊希特認真考慮如何將科學與戲劇完美融合,來達到切實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的目的。布萊希特曾說:“作為一名戲劇創作者,若不能將科學融入其中,那么我將一事無成?!边@種戲劇創造目標使得布萊希特戲劇從一開始便重視戲劇之中對于科學的觀察能力與感知能力,將此種能力融入布萊希特戲劇之中,促使人們意識到科學對于社會發展的重要性,進而促進人們在現實生活之中利用科學改變生活水平。布萊希特曾說:“戲劇是反映人群不同的生活,而我們的生活在一定范圍內是由科學決定的?!比粝胱龅娇茖W與戲劇的完美融合,必須要在戲劇中體現出觀察精神,并且將馬克思唯物主義作為主要的理論基調。
(三)對于勞動者的同情
在布萊希特戲劇之中,處處都體現著布萊希特對中層以及下層人民的同情,并且呼吁通過藝術的表現方式激勵中層人民和下層人民意識到社會的不平等性,進而幫助他們利用自己的方式改變他們的困境。布萊希特通過對馬克思主義以及資本主義的研究,使得布萊希特對于他的戲劇來說不應該只做到讓人們認識當今社會,而且還要鼓勵人們積極改變世界。布萊希特戲劇藝術就是將此種富于改變的因子融入自己的戲劇之中,使得戲劇之中的人物以及環境都較為靈活,進而幫助基層的人們深入了解世界、改變世界。
綜上所述,布萊希特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影響下利用自己的戲劇知識為當時的戲劇形式以及表演方式開辟了一條新路,利用布萊希特戲劇陌生化美學理論,實現了對傳統戲劇表演的突破,使得觀眾可以在觀看布萊希特戲劇過程之中對社會的發展加以思考,實現了戲劇的社會性特點,擴展了戲劇的表現空間。
總的來說,布萊希特的戲劇美學觀有以下幾個創新點:第一,在布萊希特戲劇之中存在對于資產階級意識以及幻覺戲劇的批判。第二,布萊希特戲劇在發展過程之中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基礎衍生出了布萊希特戲劇的陌生化美學理論,指導了布萊希特戲劇的發展方向。第三,布萊希特戲劇之中重視科學與戲劇的融合以及對于中下層人們的同情,提高了戲劇在社會之中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蘇建華.探尋布萊希特戲劇美學思想之馬克思主義根源[J].藝術評論,2014,(12).
[2]丁揚忠.論布萊希特戲劇學派及其演劇方法(一)[J].廣東藝術,2010,(03).
[3]郭晨子.近三十年中國的布萊希特研究[J].戲劇(中央戲劇學院學報), 2013.
[4]德·勒·米勒.90年代德國舞臺上的布萊希特戲劇實踐及劇評界的評價(下)[J].中國戲劇,1998,(08).
[5]梁燕麗.布萊希特對于我們的意義——以布萊希特戲劇在香港為例[J].新世紀劇壇,2016,(06).
[6]里見實,冉小喬.布萊希特在拉美戲劇的接受[J].戲?。ㄖ醒霊騽W院學報),2012,(04).
[7]張睦齡.淺談布萊希特“敘述體戲劇”的語言表達方式及內在力量[J].黃河之聲,2017,(14).
[8]周夏奏.布萊希特的身體——讀<布萊希特論戲劇>[J].藝苑,2008,(05).
[9]俞儀方.布萊希特研究在中國:1929-1998[J].德國研究,199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