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振華
【摘 要】童話劇是當代較為流行的一種藝術形式,其具有一定的教育性,因此也常作為教育素材出現。在優秀的童話劇中,既要有伸張正義的正面角色存在,又要有反面角色推動故事結構的完整。本文就童話劇表演中反面角色的形象塑造這一主題作出詳細的分析,其中包括對反面角色的研究與形象塑造的探討。
【關鍵詞】童話劇表演;反面角色;形象塑造
中圖分類號:J812.4?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5-0022-02
當代有許多優秀的童話劇作品,為幼兒提供了諸多的藝術樂趣,如童話劇《喜羊羊與灰太狼》、《熊出沒》等,都是深受觀眾喜愛的童話劇作品。在作品中,既有伸張正義的正面角色,又有相對卑劣的反面角色,然而這兩種角色的塑造都是為了故事情節能夠順理成章地發展。
一、形象塑造在童話劇舞臺表演中的重要作用
(一)推動劇情發展
從某種層面來說,形象塑造的過程,可以看作是童話劇劇情發展以及深入的過程。針對童話劇而言,形象塑造對劇情發展形成的推動作用尤其明顯。大部分童話劇的故事情節并不十分復雜,通常以輕松、活潑的題材為主,所以,演員在表演過程中應當重視角色形象的塑造。唯有在表演期間塑造出完美、豐滿的藝術形象,方可使劇情發展更加順利。
(二)彰顯藝術魅力
生動性、趣味性屬于童話劇的典型特征。因為受眾的特點,所以童話劇也具有寓教于樂的功能,兒童觀眾可通過欣賞童話劇表演得到教育和啟發。不論是舞臺表演還是啟發教育,均需要通過形象塑造得到充分展現。角色形象的塑造是童話劇表演的關鍵因素,唯有角色形象鮮活生動,方可充分展示出童話劇的創作意圖以及藝術感染力。
(三)影響少兒觀眾
優秀的童話劇能夠給兒童帶來深遠的影響,甚至改變其一生。少年兒童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通過欣賞童話劇,會對角色的言行舉止進行模仿,且角色的性格特點同樣會對兒童產生重要影響。所以,大部分童話劇作品在創作期間均會采用簡單的創作模式,即正義戰勝邪惡。
二、反面角色的定義和功能
童話劇是一種將信息轉化成符號語言進行輸出的傳播形式,童話劇角色是具備表意功能的圖形符號,具有鮮明的性格特征,能推動劇情的發展。優秀經典的童話劇角色不但能夠為童話劇帶來良好的口碑,同時也能創造極大的商業價值與經濟利益。
反面角色是相對于正面角色而言的。故事中勢必存在矛盾雙方,勢必存在正面與反面角色,雙方呈對立面。對于“反面角色”的定義,則是同正面角色相對,違背道德良知與法律等,表現出負能量的角色。所以,關于“反面角色”的定義,是以社會主流或核心價值觀等為依據的。
通常而言,在童話劇中,反面角色表現出的行為舉止也展示出了相應的社會背景,反面角色同正面角色之間存在矛盾與問題,從而產生相應的戲劇性沖突,使童話劇的故事矛盾以及沖突感更加鮮明,并襯托出正面角色的性格,從而使觀眾產生相應的情感共鳴。比如在《獅子王》中,刀疤同辛巴決斗之前,挑釁的話語激發了辛巴內心強烈的責任感,使其能夠勇敢面對,同刀疤進行決斗,并成為草原之王。相較于正面角色,童話劇中的反面角色也能表現出極強的戲劇張力,也能成為其他角色存在和劇情發展的關鍵和基礎,因此,童話劇中反面角色的塑造也具有新意和挑戰性。
三、童話劇表演中反面角色的形象塑造
(一)童話劇表演中反面角色的性格模式
童話劇中反面角色的性格從模式上劃分可分為定型化反面性格模式與流動型反面性格模式兩種。就藝術本質而言,定型化反面角色具有鮮明的性格特征,且從頭至尾都是違反人們的道德標準的,這與我國傳統思想中的“人性本惡”如出一轍,具有極端的反面性格特質,是為了對比顯現出正面角色的積極力量而存在的,因此這類反面角色的性格模式被稱為“定型化反面性格模式”。但在我國的思想文化觀念里,這樣的角色最終的結局一定是被正義所戰勝,故事情節的發展也必須要滿足人們的正向價值觀需求。而流動型反面性格模式與定型化反面性格模式有所不同,流動型反面性格模式具有強烈的變化性,在認知上與前者具有明顯的差異,這類反面角色的性格并不是前后一致的,相反,隨著故事情節的推進可能會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中國人民的思想觀念中,長期存在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思想,流動型反面性格模式正是對這一種思想的印證。這類反面角色在與正面角色發生沖突時,其所具有的反面價值觀會逐漸被正面角色所弱化,并最終與正向的社會價值觀形成一種動態的平衡,使自身認知逐漸符合社會的需求,用當代的流行詞語形容就是“洗白”。在這兩種反面性格模式的對比中可以發現,后者比前者的表演張力更大。演員在詮釋反面角色時,對人物內心情感的表達是基礎,尤其是后者的角色類型,在價值觀發生轉變時的內心矛盾與愧疚將成為主要的戲劇張力所在,能給觀眾以最震撼的情感沖擊。
(二)童話劇表演中反面角色的演員選擇
演員適合扮演何種角色,是由演員自身的條件所決定的,其中包括演員的相貌、身高、氣質等多種因素。在童話劇中,角色多數具有極強的傾向性,其性格并不像電影角色那般復雜,因此在童話劇演員的選擇過程中,就可根據演員自身的條件來酌情考慮。如童話劇中較為兇悍的反面角色就可以選擇個子稍高、嗓音沙啞的男生;而童話劇中性格狡猾的反面角色就可以選擇身材嬌小、性格開朗的演員以體現角色的靈動性。如在童話劇《熊出沒》中,光頭強就需要選擇身材嬌小且行動靈活的演員來塑造,而熊大熊二,就需要選擇體態沉穩、憨厚厚實的演員,以體現其善良淳樸的性格。關于童話劇表演中的演員選擇要格外重視,演員自身的體態、素質能夠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經典童話劇目《小紅帽》中反面角色大灰狼的扮演者,如果選擇身材嬌小的演員,就體會不到反面角色“狼”的兇狠,之所以在演員的體態相貌上謹慎選擇,就是為了給觀眾以最強烈的視覺沖擊。人的直觀審美感受來自于視覺,童話劇的表演也是通過視覺效應給人以情感共鳴,因此在演員的選擇上要符合表演藝術的需求,以凸顯出童話劇演員的表演功底,創作出藝術性更強的優秀作品。
(三)童話劇表演中關于反面角色的形象塑造與處理
第一,語言方面的處理。藝術作品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其中所體現的語言藝術與表演藝術更是對生活情感的詮釋與豐富。人們在觀賞藝術作品的同時會反觀日常生活,從而產生情感共鳴,因此演員在藝術表演中要注重對語言細節的處理。在反面角色的形象塑造方面,需要演員首先對角色形象做出分析,繼而將反面角色的人物形象進行完美的詮釋。如經典劇目《小紅帽》中的“大灰狼”角色,在表演時演員就需要思考“大灰狼”為什么是反面角色,它的反面性格體現在哪里呢?通過思考就可以得知,“大灰狼”之所以是反面角色,是因為“狼吃人”的本性,所以狼給人的印象就是兇狠且狡猾的。在童話劇表演中,演員只有凸顯出狼的本性,才能使反面角色塑造得更加生動和形象。在狼的笑容中,既有夸張又有諂媚,與“外婆”的和藹可親是具有明顯反差的,在聲音的塑造上也要傾向于尖銳,給觀眾以真實的狡猾感。
第二,表情方面的運用。表情的運用是角色塑造的靈魂所在,人物心理活動就是通過面部表情與肢體語言體現出來的。通過面部表情的轉換以及前后形成的反差,能將人物最真實的內心活動展現出來,而演員的眼神與嘴角等微表情也屬于表情的細節運用。在《小紅帽》中,“大灰狼”的諂媚笑容與“小紅帽”的天真笑容兩相對比,二者正反兩方角色的不同之處就鮮明地展示了出來,觀眾通過對表情的觀察,就能夠輕松地分辨出正反兩方角色。在許多藝術作品里,亙古不變的定律就是正反角色的表情具有鮮明的差異性,反面角色往往是尖嘴猴腮、鼠目寸光,而正面角色往往是濃眉大眼、意氣風發,這就是通過面部呈現帶給觀眾角色“內涵”,演員也要把握好這一“內涵”,才能塑造出更完整的藝術形象。
第三,肢體語言的運用。肢體語言的運用,也是演員塑造角色的有效方式之一。如西方國家曾盛行的“默劇”,在沒有語言表述的前提下通過肢體接觸與動作形態就能夠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從中可以看出肢體語言對藝術表演的重要性。在童話劇表演中亦是如此,演員除了可以利用聲音、表情的變化去塑造反面角色之外,也可以利用肢體語言的變化去塑造角色形象。如童話劇《白雪公主》中,扮演惡毒王后的演員就可以通過步伐、手勢等來展現其反面性格。在童話劇舞臺上,肢體動作能夠強化觀眾的視覺體驗,讓觀眾通過演員的動作獲取角色的信息。其中需要格外關注的是,演員的動作表演要與人物的心理活動及故事情節的發展相契合,這樣才能顯得合情合理,否則表演會顯得刻板,會給觀眾帶來不適,這與藝術表演的本質相違背。演員可以在表演之前就設計好每一個環節的動作,臺上臺下都要牢記所扮演的反面角色的性格特征,并將上場與下場的動作表現都囊括在表演的范疇之中。
四、結束語
童話劇是當代深受幼兒喜愛的一種戲劇表演形式,相關故事情節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因此也常作為幼兒演出活動進行展現,并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效。在童話劇表演中,為了能夠更加生動形象地塑造反面角色,演員要逐步提高自身的表演能力,通過語言、動作、表情等多個方面完善角色形象,使童話劇的內涵更加豐富,更加凸顯出其教育意義。
參考文獻:
[1]王晨,徐宇晨,林依依,王旭倩.童話劇表演中反面角色的形象塑造淺析[J].基礎教育研究,2019,(05):87-88.
[2]于銘.話劇中反面角色的塑造[J].現代交際,2015,(12):50.
[3]逯偉.淺論舞劇中反面人物的塑造[J].當代戲劇,2004,(S1):59-60.
[4]陳亞敏.多元素融入,讓童話劇表演有“聲”有“色”——別樣的大班童話劇<三只小豬>[J].華夏教師,2018,(34):43-44.
[5]李燕.淺談童話劇中蘊含的五“美”元素[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11):209.
[6]林菁.走近經典,演繹童話——以童話劇<貓和老鼠>為例[J].中國校外教育,2018,(09):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