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倩文
【摘 要】大型現代花鼓戲《齊白石》是以齊白石生平故事為題材,融合了湘潭特色民謠、山歌以及現代音樂元素,通過鮮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動的劇情真實再現了齊白石的人格魅力和藝術情操,詼諧的語言和傳統的聲腔技法彰顯了鮮明的地域風格和民俗文化。
【關鍵詞】湖南花鼓戲;齊白石;音樂元素;“湘”土氣息
中圖分類號:J805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5-0043-02
大型現代花鼓戲《齊白石》以齊白石的生平故事為主線,講述了他五出五歸的游學經歷和三起兩落的坎坷命運,生動豐富的劇情展現了齊白石在藝術上不斷追求、不斷創新的傳奇風采。該劇融合了湘潭特色山歌、民謠、號子,以及現代時尚音樂元素等,體現湘潭民俗民風,盡顯湖湘文化。
該劇由國家一級導演何藝光執導,國家一級演員周回生主演,湘潭市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創排,經過反復調整和精心打磨,于2015年10月30日在長沙市群眾藝術館實驗劇場首演,受到廣泛贊譽,并榮獲“田漢大獎”等多個獎項。
一、鮮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動的劇情
行動是表演藝術的基礎,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花鼓戲《齊白石》展現了鮮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動的劇情。齊白石在拜師的道路上經受住刁難和考驗,在追求藝術的道路上持之以恒。在西安時,樊增祥想推薦他去朝廷做官,他以“要憑力氣做事,憑本事吃飯”為由,謝絕了;戰禍起,即使他生活拮據,也不接受日本軍官的“好意”,巧畫極富諷刺意味的螃蟹并寫上“看你橫行到幾時”來應對;得知摯友徐悲鴻逝世的消息后,頭發花白的齊白石拄著拐杖在靈堂上一邊焚畫,一邊用大段唱段來表達自己的悲痛之情,反映出齊白石“知己有恩”、徐悲鴻“慧眼識人”,看似一個簡單場景,卻將角色形象展現得淋漓盡致。編劇還根據湖南花鼓戲的特點,創作了很多既“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舞臺程式動作,比如,焚畫時的祭拜、撒酒等一些舞臺化的日常生活動作。該劇特選了齊白石的幾個人生精彩片段,發現并找到了人物的精神內核,體現了齊白石的質樸本色和實誠憨厚的性格。全劇采用湘潭方言,詼諧幽默的同時夾雜著悲與恨,演繹出了人物的愛國情懷。這些都是藝術上的一種突破。
“三日風,四日雨,哪見文章鍋里煮?”這是齊白石祖母的一句簡短、帶著質問語氣的唱詞,唱腔質樸、明快,演唱速度快,音與音之間緊密銜接,從中能聽出祖母的責備,甚至是反感齊白石對藝術的追求,簡單直接地表露出普通鄉村農民活在當下,認為“讀書不能當飯吃”,僅追求溫飽的現實主義風氣。
齊白石一邊要盡善盡孝,聽從祖母的話;一邊又要養家糊口。因自己對藝術抱有無限的向往和追求,兩者之間形成了巨大反差。隨著劇中角色如胡沁園、陳少潘、唐鏡如、夏午詒、樊增祥、徐悲鴻等陸續出現,他們關注并支持齊白石追求書畫藝術,與祖母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將當時的社會觀念與求學成才思想之間的矛盾擴大,也從側面體現了齊白石的人格魅力和藝術情操。
情境促使人物行動,可是,人物進入情境時,究竟如何行動,是由人物性格決定的。不同的人物即使面臨的情境相同,也會有不同的動作。花鼓戲《齊白石》雖然是由齊白石一生若干個代表性故事組合而成,沒有明顯的場次結構,舞美也比較簡潔、樸素,整部戲邏輯性很強,情節雖然簡單,但高度概括了齊白石的風雨人生,將齊白石這個人物生動鮮明地展演在觀眾眼前,深深感染著觀眾。
二、詼諧的語言形式和傳統的聲腔技法
花鼓戲《齊白石》唱腔婉轉悠揚、自然流暢,生活氣息極濃。演員們在聲腔上發揮了花鼓戲的山歌風特點,在唱腔、動作上都向生活靠攏,精彩的表演、詼諧的語言,加上傳統的聲腔技法,使人物的性格更鮮明突出,使劇情更加生動真實,為廣大觀眾所接受。
花鼓戲《齊白石》代表湖南省戲劇界的最高水準進京展演,成為了湘潭文化的品牌。劇中的人物、情節是其一個明顯的特征,本土語言更是其具有代表性的元素。《齊白石》采用了地道的湘潭話進行演繹,舞臺兩側有字幕顯示,讓觀眾在看懂花鼓戲的同時,還能直接感受到湘潭文化。演員們通過精湛的表演,將說、唱、動結合在一起,唱詞和念白采用湘潭方言,比如將“日”念成“入”;將“人”念成“銀”等,這些俚語方言讓戲曲表演更貼近觀眾,更具親和力、感染力和生命力。
采用方言演繹故事是花鼓戲的一個特色,不僅成功塑造了《齊白石》中的人物形象,也是對湘潭文化的一種傳承和傳播。《齊白石》面對的不僅僅是湖南的觀眾,更是全國的觀眾。這樣一來,一場主題鮮明、雅俗共賞、具有湘潭地域特色和民俗文化的花鼓戲就呈現在觀眾面前,讓人耳目一新。
花鼓戲《齊白石》中主角齊白石的扮演者周回生先生唱腔清越,表演細膩,在舞臺上將齊白石的青年、中年、老年、晚年四個不同時期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在“憶昔梅郎辦酒會,你蘭陵美酒敬三杯”“撒得茶來茶入土,燒得畫來畫成灰”等發自肺腑、動人心魄的“哭悲鴻”唱段中,將劇情推向高潮,尤其是“悲鴻啊!”這句吶喊,讓人撕心裂肺、肝腸寸斷。劇中演員的每一句唱腔、每一個動作都深深感染著觀眾,讓人潸然淚下。
在表演風格上,具有湘潭特色的花鼓戲與當地民風、民俗、民情緊密結合,細膩傳神、清新悅耳,具有濃郁的本土氣息和“地花鼓”味。這主要表現在戲曲念白上。《齊白石》中的念白,采用的是湘潭話,體現了劇目的“根”,緊貼戲曲的本來屬性,充分展示了湘潭地方特色。中國藝術研究院原副院長薛若琳曾這樣肯定這部劇:“民間、草根式、接地氣的創作方法。”同時認為“這場戲也回歸到了歷史真實的民族氣節上。”
花鼓戲《齊白石》的誕生不是偶然,其幽默風趣的語言和膾炙人口的唱腔受到湘潭地區濃郁的生活氣息的影響,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吸收了各種民間藝術的精華,在劇本內容及表現形式上抓住了各個人物的特征,生動演繹出了齊白石的藝術人生。
花鼓戲《齊白石》是一場主題鮮明、雅俗共賞的劇目,其以時間為軸,戲劇性強,時代印記比較明顯,音樂配合著劇情發展的需要,人物形象塑造不斷轉換,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齊白石》所表達的童心、鄉愁、愛國情懷與勞動本色,都與勞動人民的審美理念和信念相契合,遵循了藝術規律,是一部令人驚嘆的優秀劇目。
參考文獻:
[1]阿契爾.劇作法[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
[2]彭吉象.藝術學概論(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游紅梅.談古曲《陽關三疊》演唱風格的把握和藝術處理[J].歌海,2012,(02):65-66.
[4]楊曙光.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賞析與演唱[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8.
[5]余開基.高考音樂強化訓練·聲樂卷[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8.
[6]高拂曉.音樂表演藝術論[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