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婷
【摘 要】“泛聲腔”已經成為器樂中體現中國民族風格的重要方式,對“泛聲腔”現象的認識和其在作品中的表現應當成為我們把握中國民族音樂風格的一個關鍵點。由此,筆者從“泛聲腔”的相關理論出發,對中國鋼琴音樂中的“泛聲腔”現象及其藝術內涵進行分析。
【關鍵詞】中國風格;鋼琴音樂;泛聲腔;藝術內涵
中圖分類號:J647.41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5-0061-02
中國民族音樂的神韻在于體裁上的相融性和相通性,所謂相融性指的是無論是聲樂體裁還是器樂體裁,在審美追求和音響表達上都有著高度的一致性,即追求線性音響的表達;[1]相通性指的是在長期的音樂創作實踐中,聲樂與器樂在音樂素材的運用上實現了高度的互補。因此中國民族音樂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在聲樂與器樂兩種體裁的相互支撐中不斷發展。從器樂藝術的角度來看,因為其具有明顯的聲樂化音響特點,所以也就形成了器樂聲腔化的特點。
一、“泛聲腔”現象
“泛聲腔”一詞是基于諸位學者對“聲腔”進行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的,它不同于傳統“聲腔”的單一性意義。“泛聲腔”既包括戲曲聲腔的含義,又具有其他藝術形式的特征,如民歌、說唱、器樂、舞蹈,以及詩詞等具有吟誦性特點的文人音樂等藝術形式的特征。
在表現手法上,“泛聲腔”在器樂中的表現主要是運用了模仿手法,其中不乏傳統和新穎的模仿技巧,從二度創作的角度來看,這大大促進了演奏技術的提高。
從藝術的起源來看,模仿是最早的藝術創作技巧之一,特別是在遠古時代,人們由于深受自然界的影響,在進行藝術創作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去模仿自然,因而形成了具有歷史傳承意義的藝術模仿技法。就音樂藝術來看,其模仿的對象主要是自然界中的聲音,如對鳥鳴、馬嘶等音效的模仿,而當這種音效在音樂中進行呈現時,實際上就具有了“泛聲腔”的特點。在中國傳統音樂和現代音樂中,這種模仿式的“泛聲腔”現象廣泛存在。“器樂聲腔化”這一概念,實際上是在民族器樂創作和表演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由著名二胡演奏家閔惠芬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概括而來,其起源為用二胡表現戲曲唱腔,所以就器樂表現聲腔而言,主要指的是器樂模仿人聲。筆者之所以提出“泛聲腔”的概念,原因在于筆者在觀察、分析和演奏中國音樂作品時,認為用樂器對具象性音效的模仿都應該列入到“聲腔”范疇內,而并不僅限于人聲,所以有必要劃定一個“泛聲腔”的概念并進行研究,這對于充分認識中國音樂的民族性以及對樂器演奏技藝的提升有著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二、中國鋼琴音樂中“泛聲腔”的藝術內涵
“泛聲腔”作為鋼琴音樂中一種獨特的現象,對于中國鋼琴藝術的發展而言,有著十分特殊的意義。筆者認為,這種意義即是中國傳統音樂審美觀念的外化,也是鋼琴這一西方樂器能夠在中國立足、發展的根本。
(一)“泛聲腔”之于中國鋼琴音樂創作
“泛聲腔”包含了中國民族音樂的精髓,是在幾千年中華文明發展史中逐漸形成的富有民族神韻的音樂元素。中國鋼琴音樂在百年來的發展過程中,無論是在創作上還是在演奏上都力爭從民族音樂的角度出發,以體現民族風格作為審美追求的目標。[2]在這種時代發展背景下,“泛聲腔”現象的普遍出現就成為中國鋼琴音樂發展的必然。從繼承與發展的辯證關系來看,“泛聲腔”的藝術表現正是繼承與發展的連接點,在當今鋼琴音樂創作中,繼承的即是與“泛聲腔”相關的各種元素,而發展也是建立在更好地運用這些元素的基礎上的,所以由于“泛聲腔”現象的存在,才使得中國鋼琴音樂不同于西方鋼琴音樂的風格特點,有著獨特的氣質與精神內涵。
從中國鋼琴音樂的創作方式來看,主要有三種,即移植、創編和原創。移植指的是以既定的音樂作品作為對象,通過“再現”的途徑用鋼琴進行表現,此類作品如《百鳥朝鳳》、《春江花月夜》、《翻身的日子》等,這些作品原本都是用民族樂器進行演奏,當把這些作品移植到鋼琴上時,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曲的特點,另一方面則突出了“泛聲腔”的現象,如《百鳥朝鳳》中用連續的顫音表現蟬鳴,《翻身的日子》中用小二度碰撞模擬板胡的滑音效果等。創編則是以某一具體的曲調為素材,通過一定的作曲技法用鋼琴進行表現,如儲望華根據四川民歌創編的鋼琴曲《太陽出來喜洋洋》、《情歌》等,其中無不體現出四川高腔山歌的行腔特點。這些作品也都是通過對“泛聲腔”元素的運用而體現出地域特色。原創指的是作曲家直接或間接地采用民間音樂中的元素,在不失原有風格的基礎上創作出新曲調。如張朝創作的《皮黃》,在樂曲中引入了京劇的板式素材、唱腔元素和京胡音效等,體現出了原創鋼琴作品中對“泛聲腔”元素的運用。
通過以上對中國鋼琴音樂創作的三種方式的分析,可以發現,三種方式都高度集中地體現出了對“泛聲腔”元素的運用,因此我們在研究中國鋼琴音樂的歷史以及藝術特征時,不能忽視“泛聲腔”的藝術作用,而對“泛聲腔”的深刻認識,也應是我們研究中國鋼琴音樂的關鍵所在,因為它包含著中國民族音樂的精神內核,體現著中國民族音樂的氣質和精神。[3]
(二)“泛聲腔”之于鋼琴演奏技術
鋼琴在幾百年的發展過程中,歷經了各種形制的改革,同時在音樂體裁和題材方面也不斷完善。與此同時,在西方鋼琴音樂的發展過程中,由于不同風格如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等風格的影響,鋼琴演奏技術也處于不斷的更替、發展和完善之中,由此使得鋼琴的藝術表現力不斷豐富。而在鋼琴傳入中國之后,可以說又面臨著新的挑戰,所謂的挑戰是指鋼琴要想在中國生根,就必須符合中國人的審美特點,這些特點從哪里來,以及怎樣去體現這些特點,都是歷代鋼琴藝術家們所思考和探求的重要問題。從早期賀綠汀的《牧童短笛》到中國現代鋼琴音樂,可以發現,每一個階段都有著不平凡的“故事”,而這一“故事”產生的根源就在于鋼琴進入中國之后,其演奏技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發展。
筆者認為,中國鋼琴藝術發展對世界鋼琴藝術帶來的最重要的意義便在于對“潤腔”技術的探索。“潤腔”原本是中國傳統聲樂研究領域的一個專有名詞,也是中國傳統聲樂中一種重要的演唱技巧,是使聲樂作品符合“字正腔圓”這一傳統聲樂美學規范的基本途徑。從“泛聲腔”的角度來看,“潤腔”不僅在聲樂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在器樂演奏中同樣也能體現出它的價值。在鋼琴創作方面,為了體現出中國民族音樂的審美特點,鋼琴藝術家們可謂是殫精竭慮,不僅出現了像《夕陽簫鼓》、《梅花三弄》這樣具有古曲風格特點的鋼琴曲,還對戲曲元素進行了探索。而為了能夠體現出這些傳統“韻味”,必須通過一定的技法來修飾,因此便采用很多倚音、琶音、顫音等去“潤腔”。由此可以說,“泛聲腔”不僅推動了鋼琴民族化的發展,也完善了鋼琴演奏的技術體系。
(三)“泛聲腔”之于鋼琴民族化
“鋼琴民族化”這一概念,并不是筆者隨口而出、即興發揮的,而是自鋼琴進入我國以來,歷代鋼琴藝術家們都在致力于實現這一目標,鋼琴民族化與鋼琴中國化屬于同一層次的概念。[4]鋼琴民族化或鋼琴中國化主要有兩層概念,第一層概念指的是在鋼琴音樂創作中對民族音樂元素的運用。我國有著數千年的歷史文化,音樂作為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積淀深厚、源遠流長,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僅出現了燦若星河的民間音樂體裁,而且也留下了諸多音樂作品,這都為中國鋼琴音樂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因此在鋼琴音樂的創作過程中運用這些元素,既是對傳統音樂文化的繼承,又是對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體現出了歷史與時代的統一。第二層概念指的是演奏中的民族風格。在我國民族音樂的發展過程中,無論是在歌唱還是在演奏方面,都有著許多關于美學方面的論著,如聲樂方面的《唱論》、《曲律》,器樂方面的《溪山琴況》等,這些論著都集中體現了中國民族音樂的審美特色和獨特個性。在中國現代鋼琴音樂的演奏中,也集中體現出了對民族音樂審美風格的反映,那就是追求線性化的音調特色。因此從以上兩層概念的闡釋中可知,鋼琴民族化實質上體現出了中國民族音樂與鋼琴的有機結合,而在這兩者的結合中,“泛聲腔”是必不可少的紐帶。
中國鋼琴音樂經過上百年的發展,已經逐漸實現了民族化這一目標,因為鋼琴藝術家們已經能夠熟練運用各種作曲技法把最能夠體現本民族精神的音樂元素融入到鋼琴音樂創作中去。而“泛聲腔”的運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鋼琴民族化的進程,而且在鋼琴民族化的進一步發展過程中,也必然離不開“泛聲腔”的運用。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中國鋼琴音樂中,“泛聲腔”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同時也是進行鋼琴音樂創作和音樂表現的重要基礎。鋼琴作為一種外來樂器,在融入到中國大眾視野的過程中,必然依托于創作和表演,而要想更為深入地讓人們接受鋼琴音樂,就必須有根本內因進行推動,這個內因就是“泛聲腔”的運用,它能夠讓人們輕松地抓住中國鋼琴音樂的特點,從而更容易接受鋼琴文化。從音樂文化傳播和繼承的角度來看,新時期中國音樂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在這種多元文化融合的背景下,堅持音樂發展的民族性和時代性相統一是一種必然的趨勢。中國音樂要做到繼承和弘揚傳統,就必須扎根于音樂創作和音樂表演,在音樂創作中,將中國傳統音樂元素與專業作曲技法相結合,這對于民族音樂的傳承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音樂表演中,鋼琴雖為外來樂器,但是通過藝術家們的努力,我們也能夠發現鋼琴在體現民族性方面的重要價值,所以我們在音樂表演中要使這種價值發揮到極致。同時要從民族音樂中汲取營養,特別是要對民族音樂表演理論進行深入的探究和挖掘,將其中最能夠體現民族性的元素運用到鋼琴表演中來,以此推動鋼琴民族化的進程。
參考文獻:
[1]潘婷.中國民族音樂對群眾文化發展的作用[J].當代音樂,2019,(11).
[2]曹紅英.關于中國民族音樂推廣與普及的思考[J].當代音樂,2017,(01).
[3]劉彭.鋼琴伴奏對中國樂器演奏的重要意義[J].當代音樂,2015,(24).
[4]葛姝亞.中國民族樂器在電影配樂中的創新應用[J].當代音樂,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