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亞欣 張冰倩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中西方音樂交流逐漸頻繁。中國優秀的傳統音樂文化也逐漸走向世界。在傳播中國音樂教育理念的同時,我們也在學習西方音樂教育的最佳思路和方法。音樂創作和音樂表演作為當代音樂教育的兩個主要方面,得到了大力發展,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了許多問題,對音樂創作教學和表演教學進行研究,有利于幫助社會培養與時俱進的專業音樂人才。
【關鍵詞】當代音樂;音樂創作教學;音樂表演教學
中圖分類號:J6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5-0097-02
一、音樂創作教育的特點與發展
現在的音樂教育,在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理論知識和創作技能的基礎上,教師有責任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批判思維能力和協作能力等。因此,在音樂創作的教學中也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
(一)音樂創作教育的繼承與創新
1.中國音樂創作教學立足傳統音樂文化。使用傳統曲調、傳統樂器和傳統題材的作品進行音樂創作教育教學,展現了我國音樂鮮明的民族特色。例如,我們所熟悉的八大樣板戲,其中的《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等,它們使用傳統京劇作品來講述中國的革命故事。通過對革命故事的改編,用傳統京劇重新演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欣賞和學習傳統京劇的同時,也更加熟知革命故事,學習革命精神,提高思想境界。
中國傳統樂器種類繁多,我國有許多優秀的器樂曲流傳至今。比如說古箏曲《高山流水》,古琴曲《廣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等。古代器樂曲多用來寄托情感,例如《廣陵散》就是表達對聶政不幸命運的同情,以及對其不屈精神的贊揚和歌頌。在現代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將傳統器樂曲作為素材讓學生欣賞,學生們可通過對這些作品的欣賞,將創作手法與情感表達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中國傳統音樂的繼承和發展是現代中國音樂創作教學的關鍵。在音樂創作教學中,教師應將傳統音樂文化與現代優秀的創作技巧融為一體,體現傳統音樂文化的優勢,讓學生注意到傳統音樂作品的閃光點,培養學生對傳統音樂體裁創作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更好鉆研和探索創作技巧的關鍵。
2.學習西方創作體裁。學習西方優秀的創作體裁,結合中國傳統題材進行創作,交響樂是作曲家經常選擇的體裁之一,也是我國現階段音樂創作教學的重點。我們熟悉的作品有《春節序曲》等。《春節序曲》是中國作曲家李煥之以陜北春節熱烈歡慶的場面為素材進行創作的交響樂作品。除交響樂體裁外,歌劇體裁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中國音樂創作中,例如《小二黑結婚》《洪湖赤衛隊》《原野》《護花神》《孫武》等。在用歌劇的形式表現中國傳統故事題材的同時,作曲家也在曲調上進行了創新。
中國傳統文化更加現代化,融合西方音樂文化和優秀的創作技巧,也是激發學生創作靈感的關鍵。民族樂器與西方音樂的搭配,或是西方樂器與中國音樂的搭配,為學生學習音樂創作帶來了全新的契機與挑戰。
3.培養學生創作多功能音樂的能力。中國當代音樂創作的特點還體現在音樂功能多、實用性強等方面。中國音樂自古就有育人、悅人的功能,在這個基礎上中國音樂通過不斷的交流和發展,功能也在不斷增加。電影中的背景音樂通過音樂風格的變化,營造出緊張、抒情、刺激等效果,更好地襯托出電影需要表現的內容。胎教音樂和催眠音樂也是現代新興的音樂種類,胎教音樂有助于胎兒健康成長;催眠音樂具有治療的作用,幫助人們舒緩身心和凈化心靈。在音樂創作教學中,這些新興的音樂種類也會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課堂中。
(二)教師應設立明確的教學目標
1.加強對學生音樂審美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是學生進行音樂鑒賞和音樂學習的重要基礎。首先,在創作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學生對中西方音樂創作發展的了解,讓學生在學習中發現中西方優秀音樂作品的閃光點,分析優秀的音樂作品,對提高學生音樂審美能力、音樂創作技能等非常有幫助。其次,在課堂學習中,應該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導,教師主要起引導作用,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敏感度,并且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
2.創新教學方式。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今天,音頻、視頻資料十分豐富,教師應選擇優秀的教學資源,針對學生的特點,設計個性化的教學方案。例如,可以讓學生演奏自己創作的作品;通過舉辦小型的演奏演唱比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他人的長處,為學生提供互相學習和交流的機會,在互動學習中增強自己的創作技能,積累創作經驗。這些活動也給學生們提供了才藝展示的機會,增加了學生音樂實踐的機會。
此外,戶外教學也是創作教學的一種重要方式,讓學生親近大自然,聆聽大自然的聲音,可以開闊學生的創作視野,開拓學生的創作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但這也需要教師的有序指導。
二、音樂表演教育的特點與發展
(一)音樂表演教育的繼承與創新
1.積極學習和發揚我國傳統樂器。中國傳統樂器種類繁多,每種樂器都有其鮮明的特色,不同的樂器組合可以營造出不同的聽覺效果。例如改編后的民族管弦樂作品《花好月圓》《春江花月夜》《茉莉花》等,演奏效果更加大氣磅礴。二胡名曲《二泉映月》《聽松》《賽馬》等至今仍廣為流傳。傳統樂器的教育者與學習者也不斷增多。
對于中國傳統音樂的繼承與發揚,是我國當代音樂表演教學的重要部分。在音樂表演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在教授傳統民歌和傳統樂器的同時,不斷探索和創新先進的演唱演奏技巧,賦予其新的生機和活力,讓當代學生和聽眾更易于接受和理解,讓更多人感受傳統音樂的魅力,從而讓更多人來學習。
2.學習演奏優秀的西方樂器。隨著當代音樂的發展,西洋樂器逐漸登上了中國音樂舞臺。許多優秀的交響曲、鋼琴原創和改編作品涌現出來。《彩云追月》《二泉映月》《步步高》《蘭花花》《春江花月夜》《茉莉花》等都是優秀的鋼琴改編作品。
交響樂等音樂表現形式的傳入也增加了表演藝術的多樣性,許多高校也開設了交響樂或管弦樂的排練課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增加學生的演出機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合作中發現自己的不足,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我反省能力,加快學生音樂表演技能的提高。
改革開放后,中西方音樂文化不斷交流,我國音樂家也吸取了許多西方樂器的演奏技巧,例如二胡演奏家劉天華將小提琴的揉弦和顫音技巧融入到了二胡演奏中,增加了二胡演奏的多樣性,樂曲演奏更加生動,為我國傳統樂器的傳承作出了突出貢獻。
(二)當今音樂表演教育發展的現狀
1.學校音樂課程較為分散。學校開設的和聲、復調、配器課程往往不能和表演實踐相結合,學生在學習了理論知識后,沒有合理的體系將這些課程串聯起來,表演機會較少,其他音樂課程的學習成果不能更好體現出來。
2.學生缺乏表演實踐機會。教師不注重舞臺表演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的表演技能大多只能體現在課堂上,學生表演自信心不夠,導致在日后的表演中產生膽怯心理,舞臺表現能力較差,表演能力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喪失了音樂表演的意義。
(三)教師應確立明確的教學目標
1.提高學生實踐能力。針對音樂表演教學的現狀,教師應從自身進行改變,確立明確的教學體系,將理論知識與表演實踐結合在一起。例如,為學生舉辦班級音樂會、年級歌唱比賽等,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表演機會,激發學生的舞臺表現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表演欲望。學生表演完畢后,教師應及時進行總結,對學生的表演提出意見和建議,在點評中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將理論知識融入其中。
學校應增開交響樂團排練課程、重奏課程、室內樂課程等,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和合作意識。
2.重視教師的示范作用。在音樂表演教學中,對教師的綜合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教師在掌握聲樂演唱技能和樂器演奏技能的同時,還應該熟練掌握音樂理論知識和舞臺表演技能,在教學中才能更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在一起。學校應定期為教師進行培訓,提高教師音樂表演能力的同時,促進其教學水平的提高,交流和學習先進的教學體系和教學方案,更好地反饋在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中。
3.培養學生的多民族文化學習。教師在樂器教學過程中將中西方樂曲相結合進行教學,學生不是單純學習傳統樂曲或西方樂曲,學習技能的同時也了解了不同國家的音樂文化,體會各國的音樂特色。
三、結語
(一)音樂創作教育的發展
我國音樂創作在不斷交流發展中,創作手法不斷創新,在和聲織體使用上有所突破。隨著科技的進步,創作的作品通過互聯網等渠道廣泛傳播。創作軟件和電子設備的使用為創作提供了便利,讓音樂創作教育更加多樣化,增加了學習的趣味,讓更多的人去嘗試創作。但人工智能的出現,給傳統樂器帶來了一定的沖擊,我們要學習新事物,立足傳統,弘揚傳統音樂,感受傳統音樂的魅力。
(二)音樂表演教育的發展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網絡直播演出等增加了音樂傳播的渠道,突破了傳統的表演方式,使音樂傳播更加廣泛。對于音樂教育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在演奏技巧教學中,演奏技術更加多樣,表現形式更加豐富,教師和學生應與時俱進,爭取在演奏技巧和教學模式上有更進一步的突破。
中國音樂創作教學和表演教學立足本土,面向世界。音樂教育的發展和創新為我國音樂的長足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音樂家們在學習西方優秀音樂的同時,不忘初心,弘揚發展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使用中國曲調、中國題材的同時,不斷創新,保持中國音樂的活力,使中國音樂得到了推廣和傳播,為中國音樂創作教學和表演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在培養學生創作技能和表演技能的同時,更應該培養他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教師在教學中應不斷反省和學習,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因材施教,確立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和體系,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案,共同促進我國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秦宇.高校音樂教育與音樂創作的繼承與創新[J].音樂創作,2018,(12).
[2]熊朝霞.淺談音樂教育創作教學[J].科學大眾,2019,(04).
[3]艾佐,何瑛.音樂表演實踐教學改革與研究[J].北方音樂,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