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侃
刑罰的執行是法律權威的保障,同時也是對犯罪行為的有力制裁及震懾。然而司法實踐中,刑罰的實際執行往往會面臨一些客觀存在的難題,比如針對懷孕或哺乳婦女的羈押。上海市楊浦區人民檢察院早先曾發布毒品類犯罪檢察白皮書,白皮書顯示,在涉毒品刑事案件中,因懷孕或處于哺乳期而無法收監的女性的數量呈上升趨勢,隨之而來的是這類人利用法律對婦女兒童的特殊保護,產生躲避收監并頻繁販毒的現象。從近幾年的實踐情況來看,甚至存在假裝懷孕來逃避刑罰執行的案件。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265條規定了三種被判處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可以暫予監外執行的情形,其中就包括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楊浦區檢察院第一檢察部的柴韻檢察官對記者表示,不少女性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均處于青壯年時期,她們中有人在公安機關偵查期間即懷有身孕或者處于哺乳期,因而不適合關押,只能改為采取監視居住或取保候審的強制措施。“到了審判階段,法院往往會因此在判處被告人實刑之后便作出暫予監外執行的決定。”據了解,不少涉毒品及盜竊的犯罪案件的女性罪犯,其文化程度偏低,多為無業、無技能、無正常經濟收入的“三無人員”,她們往往會在暫予監外執行期間再次走上犯罪的道路。
而這,也將懷孕婦女、哺乳婦女的羈押難問題再度推到聚光燈下。柴韻告訴記者,通常我們所說的懷孕婦女、哺乳婦女羈押難、收監難,主要難在幾個方面:第一,是訴訟環節收押難。如前文所述,鑒于法律對于懷孕、哺乳婦女有特別規定,因此司法辦案機關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往往對這類人采取的是監視居住、取保候審的強制措施,相對于拘留、逮捕而言,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人身自由,客觀上的確給已經懷孕的犯罪嫌疑人甚至是尚未受孕的育齡女性犯罪嫌疑人逃避刑罰留下了可乘之機。
第二,是社區矯正管理難。司法實踐中,因懷孕而被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一旦進入社區矯正環節,大多會以懷孕為借口,不愿自覺接受社區矯正教育管理。
第三,是裁定收監執行難。我國刑事訴訟法對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被判處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法律規定也只是“可以”而非“應當”暫予監外執行,對于一些為了逃避實刑而故意實施懷孕的,可以依法對其收監執行。有人認為,凡是在刑事訴訟程序中違反我國計劃生育政策,非婚懷孕的,其懷孕的目的僅僅是為了逃避刑罰的執行,如果決定暫予監外執行,就不能充分發揮刑罰的一般預防與特殊預防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司法實踐中還呈現出一些新現象值得引起關注。柴韻表示,在一些案件中,存在有女性犯罪嫌疑人“偷梁換柱”,以他人的尿液送檢,造成自己已經懷孕的假象,妄圖以此蒙混過關,這也對司法機關的審查力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可以說,司法實踐面臨兩難選擇,當懲治犯罪和維護婦女生育自主權和母嬰健康權發生沖突時,更加傾向于后者。所以對惡意逃避法律制裁的行為,法律如何能做到最大程度的平衡,應當是一個值得仔細思考的問題。
目前來看,想要解決這一問題,或許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嘗試。
首先,可以嘗試對刑事訴訟法的相關條款進行完善,比如引入暫緩或終止執行制度,從立法層面彌補缺漏。如前文所述,我國刑事訴訟法對“懷孕或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可以適用暫予監外執行”,這在一方面體現了國家對胎兒和嬰兒權利的保護,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對女性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作為母親權利的保護,是基于“尊重和保障人權”宗旨,體現現代社會權利與責任平衡理念而設立的。但是另一方面,實踐中涉毒、涉盜或者兩類案件交織之女性犯罪,以懷孕、哺乳為手段,逃避刑罰執行,并無視社區矯正教育管理規定,恃社區矯正相對自由之身,屢屢恣意作案犯罪,其行為既挑戰了刑罰執行的權威,又突破了良善立法的底線。
因此,為遏制此類現象的高發態勢,或許可以考慮借鑒國外立法經驗,調整暫予監外執行制度設計,建立我國刑法暫緩或者中斷執行制度,以維護刑罰執行權威。事實上,從日本、德國等國外相關制度來看,對這類情形,大多規定了在法定情形下的刑罰中止執行或推遲執行制度,這或許可以為我們提供參考。
另一方面,我國刑事訴訟法第268條規定,不符合暫予監外執行條件的罪犯通過賄賂等非法手段被暫予監外執行的,在監外執行的期間不計入執行刑期。對此,是否可以以司法解釋的形式明確,因懷孕、哺乳而暫緩或者中斷執行的,在監外執行的期間不計入執行刑期,以此進一步完善該制度。同時,柴韻還提到,在辦案過程中,可以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違反國家計劃生育法,以懷孕、哺乳手段逃避實刑的情形,也明確規定不計入執行刑期,并在其后續減刑或假釋時作為負面評價清單,從嚴掌握。
其次,有關部門可以考慮設立羈押場所醫院孕產病區,從保障層面確保刑罰的全面準確實施。事實上,國外的司法實踐也存在可借鑒的經驗。比如在美國,懷孕女囚一般是在獄內服刑,獄方會為她們提供專門的育兒場所。同時,除了少數犯罪情節不太嚴重的女囚可以把孩子帶到7歲之外,大多數嬰幼兒經過一定期限的母親哺乳后,會被送往福利院或者親戚家安置。我國刑事訴訟法使用了“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可以暫予監外執行”的表述,“可以”并非“應當”,這也說明了不論是懷孕還是哺乳,都并非暫予監外執行的決定要件,而僅僅是考量因素。但實際情況卻是,由于監獄等刑罰執行機關缺少懷孕、哺乳女性罪犯的監內服刑條件,往往會出現但凡屬“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情形,一律暫予監外執行。而社區矯正部門等機構礙于其孕期和哺乳期生理特點,教育管理也往往缺少著力點,給這類罪犯再次或多次懷孕、哺乳逃避實刑留下了較大的空間。
因此,對于違反國家計劃生育法,以懷孕手段逃避實刑執行的情形,除了上述立法層面的建議外,有關部門或許可以考慮在羈押場所設立孕產病區,強化對懷孕、哺乳婦女暫予監外執行罪犯的收監執行力度。事實上,這樣做不但能夠維護刑罰執行的權威性及嚴肅性,還能從人性層面有效保護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前文已經提及,從涉毒、涉盜等類案來看,大部分女性犯罪嫌疑人文化程度低,沒有正常經濟收入來源,其作為母親對新生嬰兒的生活保障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得到實現尚存疑問,設立羈押場所孕產病區無疑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最后,相關職能部門應該強化相互間的協調配合,從而破解困境。刑罰的執行不僅僅涉及公檢法司等司法部門,同時也涉及民政、衛計等行政機關,必要時還要依靠社會力量的加入。面對前文所提及的三大難點,各職能部門只有切實履行各自職責才能形成合力,提升發現和化解矛盾的能力。
對于社區矯正部門來說,需要對因懷孕和哺乳而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進行重點監督,要充分考慮女性被執行人的心理因素,在執行活動中可成立專門的幫教小組,聘請心理咨詢專家做心理矯正,進行心理疏導,確保執行活動順利進行。同時,針對懷孕的社區矯正對象,必須落實隨機抽查與定期檢查制度,不定期帶罪犯到醫院檢查B超,或者督促其提交書面產檢醫學診斷情況報告,及時掌握懷孕情況。針對懷孕和正在哺乳嬰兒的社區矯正人員,要通過聯系相關醫院,定期走訪入戶,組織人員對罪犯的哺乳情況進行專業檢查,并形成檢查報告。對于擅自離開居住地等情形,執行機關應當及時報告決定機關、看守所或監獄,從嚴從速收監執行,防止隱瞞實情逃避刑罰問題的發生。
對于公安機關來說,要加大網上追逃力度,確保脫管暫予監外執行罪犯及時到案。檢察機關則應當加大監督力度,可采取查閱罪犯矯正檔案、上門走訪等形式對因懷孕、哺乳而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進行監督,發現不符合暫予監外執行條件的,嚴重違反暫予監外執行監督管理規定的,或者在暫予監外執行的情形消失后沒有及時收監執行刑罰的情況,及時提出檢察建議,要求決定或者批準機關及時作出收監執行的決定。
刑罰的科處和執行必須考慮到被告人和被判刑人的個性,以負責任的態度人道地對待被告人或被判刑人,以便使其順利地重返社會。從這一點上來說,當懲罰犯罪和維護婦女權益發生沖突時,法律更加傾向于后者是合理的選擇。但是,正如許多學者所指出的那樣,刑法也并不能就此而隨隨便便等同于社會幫助法。刑法的首要任務依舊是維護公正,使行為人意識到其違法行為的責任,而在沒有任何痛苦,或者在不受任何處罰的情況下,是不可能實現這一目的的。因此,懷孕、哺乳也絕不能成為不法分子逃脫刑罰制裁的理由和借口,如何解決這類人群羈押難的問題,仍需各方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