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倩
【摘 要】自古以來,藝術天才一直都是“戴著鐐銬跳舞的人”,“放浪”只能是庸人的演練場,“限制”,才是天才的磨刀石,是創作最大的“自由”。本文以舞蹈中“限制”技法為切入點,分析“限制”在舞蹈創作中的呈現方式有哪些,探究“限制”帶給編創人員的是“難題”還是“突破”,戴著鐐銬為何還能舞出自由。
【關鍵詞】編舞技法;限制;編創;自由
中圖分類號:J7?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5-0110-02
一、“限制”的解讀
“限制”的定義,最為簡單的理解就是用于一定范圍、數量的“限制”,不允許超出這個限定范圍,可稱為范圍約束,也可引申為明確堅守。舞蹈編創里的“限制”技法在創作層面上都可體現,既可以對舞蹈題材、主題、空間范圍、舞蹈語言、音樂風格進行限制,也可以對具體的動作幅度、路線調度、空間上的點線面進行限制。
“限制”手法在音樂、繪畫、電影上都有作為。如電影《布達佩斯大飯店》,該影片導演個人特色極其鮮明,也正是因為其有著獨特的構圖風格和偏愛飽和色彩的限制,以及運用了傳統電影所禁止的非常規拍攝手段,才有了他獨有的“影片風格”和“導演個性”,從此得以喚醒沉睡不醒的電影藝術界。這恰恰也反映在舞蹈編創上,如果所有的編創者都趨向大流在固有認知的創作上“沉迷不拔”,沒有“排他”和“叛我”的信念,致使作品千篇一律,舞蹈事業也不會蓬勃發展。正如著名編導張繼鋼說的“沒有限制就沒有獨特,沒有獨特就沒有風格,沒有風格就沒有經典。”所以,“限制”才是天才的磨刀石。
二、“限制”在舞蹈創作中的主要呈現方式
(一)定點空間“限制”
編舞技法“限制”對于空間限制的“空間”概念擬定在點、線、面上,即在被動限制的空間下進行主動限制,呈現方式為舞蹈空間點、線、面的變化,即舞蹈調度,最通俗的理解就是舞臺上編導能玩出什么隊形花樣。對于點、線、面來說本身并不存在某種情感的因素,它是隨著人的視覺習慣、主觀精神以及心理變化而得到不同的理解和感受的。將不同的情感融入到舞蹈作品中,使得流動的圖形有了情感色彩的意味,富有生命力。這就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形式上的美感充當媒介,賦予內容以生命,以此外化成作品的情感表達。
點線面之間可彼此獨立,也可相互轉化。通過舞蹈語匯的高中低空變化、節奏拆分與快慢對比、順勢的流動來進行點線面的相互轉化,轉化的過程就是在有限的空間里表達創作者無限的創意。值得注意的是,現在有許多編導在實際編創過程中存在為了變化就去調度的通病,沒有起承轉合,拿來就用,想變就變,易導致作品的形式主義,要避免形式主義,關鍵在于是否能守住“一個點”“一條線”“一個面”,點線面之間是否能融會貫通,只有把握作品本身的情感方向來貼合主題,才會出現有效又出其不意的調度。
(二)動作“限制”
從觀眾的視角來看,他們會在動態的畫面進行選擇,會從整個畫面中進行取舍,審美的焦點難以產生。如何能使觀眾直觀感受到編導想要展現的畫面呢?就編舞技法“限制”而言,編導往往更容易回到原點,這個原點就是動作本體,回到動作本體的表現手段恰恰迎合了觀眾的聚焦點,也可以讓觀眾細致品味這個“點”;“肢體”既然作為舞蹈最根本的媒介展現,那“肢體”的表達又該怎樣達到肢體本身的極限呢?它可能是肢體的某一個部分,比如手、腳,也可能是頭,或許是身體的各個關節,甚至是某個眼神;動作是否可以重復利用,在不同語境限制下重復利用的動作元素又表達著怎樣的情感?這一系列的思考,值得我們去摸索和挖掘,這也恰恰要求編導必須在約束的條件下進行動作創新,打破常規的視覺感受,把關注點落到身體細枝末節的開發上來,主動設定“限制”這個看似阻礙實則推動創新的“絆腳石”,正因為有了相對的制約,舞蹈的本體,才可能在舞臺上站住腳。
(三)流動中的“限制”
“流動”中的限制,也是對點、線、面的另一種表達途徑,其呈現方式就是改變原有的調度,既在有限空間的范圍內,也在點線面相互轉化中進行隊形或者動作的限制,是對空間和調度進行“雙重約束”。如果說在創作中運用調度形成了有情感意味的各類圖形,那流動中的“限制”即是對原構圖中畫面的重構。流動中“限制”本身是編導主動設定的約束條件,也是相對的,可以通過各種創作手法來表現,并非完全禁錮。
三、帶著“限制”,舞出自由
戴著鐐銬的自由,是枷鎖還是自由,定會有人不解,明明都有了特定的限制,為什么還會有自由。限制看似是一種“枷鎖”,給編導套上“鐐銬”,束縛其創作過程。但是對于藝術創作來講,限制應是一種猶如火山噴發的力量,能夠給人自覺、清醒以及主動尋求的力量。
(一)限制——身體極致開發的自由
就筆者而言,在編創作品時,總想用盡畢生所學把所知隊形、調度流動和復雜變化的技法進行雜糅,都派上用場之后才能呈現一個完整的作品,仿佛只有用不斷飛舞的點、線、面鋪滿空間,作品才會有震撼的效果,未曾思考過限制其空間流動以及動作的變化,總認為一個隊形一串動作后也該到變化的時候了,如果單一隊形停留時間過長,編導的大腦就會出現交待過多、情節繁瑣冗長,顯得拖沓的信號,也會可惜許多技法未曾運用到編創中。這是大部分編導的通病,“一言不合”就急于變化,認為“限制”會妨礙自己展現編創的多樣性,限制自己的思維和動作。這也反映了編導的視線一直關注的是一個作品運用的種種技法,以及五花八門的路線調度,忽視了對作為母體“身體”的開發。
舞蹈是肢體的藝術,肢體作為舞蹈本身的載體,對其關注是重中之重的事情,關于身體的利用,“限制”帶給編導的并不是“枷鎖”,而是自由和無限開發,通過限制可以將身體的上肢下肢分解甚至落實到某一關節節點,挖掘肢體動作的更多可能性,將身體開發到極致,使編導掙脫束縛從而獲得無限的自由。在編創過程中即便受到一定條件的“限制”,也不一定阻礙舞蹈表演,反而會讓人心無旁騖,把想要表達突出的點無限放大,提高表演質量,凸顯情感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