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今年8月15日是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75周年紀念日。日本京都龍古大學社會學研究科公布了一批史料,旨在警示日本國民,反思戰爭危害。其中一份題為《關東軍對華宣傳工作考察》的檔案引起媒體的關注。它從日本關東軍特務機關的視角,揭示了日本利用中國當時的主流媒體操控輿論,發動對華新聞宣傳攻勢,進而實施“策反戰略”的歷史真相。
日本在中國本土發動的輿論戰很早就開始了。1862年,由日本人經營的報紙《漢報》在中國創刊,中日甲午戰爭后,該報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不斷刊載文章美化日本,竭盡全力消除中國民眾對日本的反感情緒。
1897年,日本方面籌措“外交公關資金”收購了福州的《閩報》。1901年,東亞同文書院福州支部的主任中島真雄創辦了《順天時報》。之后,由日本人在華創辦的報紙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其中大部分都與日本政府和日軍機構緊密相聯,竭力在中國的土地上為日本的所謂“國策”搖旗吶喊。
作為中國首都北京的門戶,天津是中國北方的交通樞紐和重要貿易港口,同時是中國唯一一座有著九國租界的大都市,因此,日本方面早就想對天津媒體實施滲透,進而操控當地輿論,美化日本。20世紀30年代,日本打算將天津打造為繼上海之后的對華新聞宣傳工作第二據點。日方首先瞄準的是天津的大報之一——《庸報》。
1945年,關東軍家屬在蘇聯人的監督下被遣返日本
1926年,中國人董顯光創辦了《庸報》。1928年,《庸報》與上海的《申報》展開合作,一躍成為天津四大報紙之一。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突然向駐守在沈陽北大營的中國軍隊發動進攻。隨后,日軍繼續向遼寧、吉林和黑龍江的廣大地區進攻,短短4個月,128萬平方公里、相當于日本國土面積3.5倍的中國東北地區全部淪陷。不久后,在日本的扶持下,偽滿洲國在東北成立。
針對日本的侵略行徑,《庸報》進行了尖銳的批評,并呼吁“整個中華民族應當團結起來和日軍戰斗”。
1933年,關東軍進占熱河地區(包括今河北承德、內蒙古赤峰等地),《庸報》隨即批評“國民黨政府對日實施綏靖政策喪權辱國”。由此可見,《庸報》在創辦后的一段時間,是一份愛國色彩濃重的報紙,日本關東軍對這類帶有強烈抗日與愛國色彩的中國報刊十分頭痛。
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及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變后,日本關東軍全面加強了對華輿論戰。當時的背景是“反偽滿抗日”風潮席卷全中國,中國人民對日本的聲討達到頂峰。1933年之后,中國各地頻發“抵制日貨事件”以及“抗日事件”。1935年11月9日,駐上海的日軍特別陸戰隊一等水兵中山秀雄被射殺。11月15日,漢奸殷如耕發表“華北自治”通電。此聲明遭到華北學生的強烈抵制,抗日愛國學生運動很快遍及全國。12月24日,臭名昭著的“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改組為“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并宣布“獨立”。中國上下痛罵其為“第二偽滿洲國”,表示不滿和憤慨。在此社會背景下,“抗日輿情”在中國全面爆發。
日本關東軍意識到,操縱輿論極為重要。關東軍特務機關的檔案顯示:“滿洲國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部分,必須從民眾的意識形態下手,盡早部署針對中國華北地區的新聞宣傳工作,這類工作的重要性堪比滿洲國的治安工作。”
1935年,關東軍特務頭子土肥原賢二開始負責對北京、天津兩地的抗日媒體進行壓制,并秘密鎮壓抗日人士。之后,北京和天津的十多家報紙迅速被日本人收購,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庸報》。于是,這些報刊都被用于引導“親日”輿論,竭力美化日本的侵略行徑。
據日本龍古大學的資料記載,《庸報》刊登的文章反日色彩極其濃重。正因為如此,在“奉天特務機關長”土肥原賢二的授意下,關東軍在津特務機關出資收購了《庸報》。交易發生于1935年,當時《庸報》的經營者蔣光堂把報社賣給了土肥原賢二,此次交易是秘密進行的。
在關東軍看來,這筆交易必須完成,而報社的中方經營者沒有其他選擇,因為當時日軍正步步進逼天津。之后,隸屬于日本特務系統的人開始大舉進入《庸報》擔任社長、編輯以及記者。就這樣,《庸報》在日本侵略軍天津特務機關的改造下,成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宣傳機器。
《庸報》的轉變引起了中國媒體人士的警覺。中國知名新聞學家任白濤曾撰文指出:“日本在華北之所以收購著名報社,是要干掛羊頭賣狗肉的勾當,即用被粉飾過的新聞去欺騙華北人民,這是一種非常陰險的手段。”1935年末,曾有其他中國媒體這樣評價《庸報》:“該報有親偽滿傾向,對于反滿的新聞,其報道力度很小。”一名曾在《庸報》工作的媒體人士回憶:“《庸報》的主要受眾是華北的知識分子和經濟界人士,從這個角度來看,它是一份非常有影響力的報紙。也正因為如此,日本的特務機關才想利用它來宣傳親日思想。”
關東軍的特務機關在華操控輿論由來已久。以東北地區為例,早在1907年,在東北的日本人就紛紛辦報,這些日本報紙的背后是日本官方力量,包括關東軍和日本外務省等。這些報刊以貫徹日本政府的意志為目標,不斷散布謠言。
在1931年舉行的國際聯盟大會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指出,所謂的“滿洲國建國”鬧劇并非基于“民意”,而是日本關東軍參謀本部第四科一手策劃的陰謀。從那時開始,關東軍第四科逐漸被外界所知。
關東軍控制中國東北地區后,偽滿洲國的對外宣傳工作以及針對東北地區民眾的安撫工作都由第四科負責策劃與執行。據關東軍的檔案記載,參謀本部第四科當時制定了如下目標:若要在國際社會上獲得各國的支持,首先要抹去人們對滿洲國是“日本傀儡國”的印象。為了達成這一目標,所有第四科的工作人員竭盡所能,在報刊、廣播以及電影中極力宣揚“滿洲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歌舞升平”的假象。
當時關東軍參謀本部第四科每月會召開一次有關輿論控制的例會。在1932年8月的第一次會議上,日方決定成立“滿洲國通訊社”,負責宣傳日本國策以及協調各新聞單位。第四科曾這樣描述“滿洲國通訊社”存在的意義:“成立由日本管控的新聞通訊機關,進而控制所有滿洲國地區的新聞。通訊社將確立新聞審查制度,積極宣傳于日方有利的新聞,強化輿論控制。如此這般,才能起到效果——按照日本政府的意思對輿論進行誘導。”
“滿洲國通訊社”于1933年2月正式成立,該社首先在天津日租界內設立了分部,同年5月又在北京設立了另一個分部。日本之所以在華北地區建立“滿洲國通訊社”的分支機構,主要有以下目的:中國東北和華北地區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通訊社分部的成立,能夠使華北人了解東北民眾的“真實情況”,進而促使華北民眾盡早放棄抗日。由此可見,收買天津《庸報》也是關東軍輿論操控戰略中的重要一環。
在1937年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前,在日方的動員下,華北全境的親日報刊大篇幅刊登親日文章(被日本控制前,這些報刊一直稱偽滿洲國為“偽國”,后來它們改稱之為“滿洲國”),對民眾進行“洗腦”。當時甚至有親日媒體刊登了宣揚“打倒蔣介石政權”的檄文,令國民政府高層吃驚不小。
編輯:姚志剛?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