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佳莉
【摘 要】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國際交往的日益頻繁,世界各國對漢語學習的需求急劇增長。對外漢語教學應該通過對漢字形、音、義的詮釋使漢語學習者了解漢字與漢語的關系,明確漢字學習對漢語學習的重要性。此外,除了讓他們全面掌握所學漢字,還要學會分析漢字結構,逐漸獲得一種漢字學習能力,深入體會漢字的魅力。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尤其是漢字的教學,學生可能會對部分漢字的字形、字音和字義間的關系存有疑問,而這種疑問很可能就與古今字有關。學習古今字對于幫助漢語學習者更好地掌握漢字的寫法、讀音、意義都有很大的益處。
【關鍵詞】古今字;漢字;漢字教學;對外漢語
中圖分類號:H12?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5-0202-02
一、對外漢語教學需求現狀分析
根據國家漢辦官網、各個高校官網及相關的新聞報道統計,截止到2020年4月,全球已有15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548所孔子學院、1193個孔子課堂和5665個教學點。由此可見,學習漢語已經成為了文化國際化市場的必然趨向,并且海外漢語學習者呈現出低齡化的態勢。對外漢語教學不再側重于教授來華成年學習者,而應更多地關注少兒漢語教學。
二、漢字與對外漢語教學
站在對外漢語教學的角度上來說,需要分析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困難的一面,以便針對這些難點,在教學中采取相應的措施,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中的困難。學習漢語,首先要從漢字入手,學好漢字的同時也是為漢語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漢字是學習漢語最大的困難所在。對世界上大多數使用拼音文字的學習者來說,像漢字這種意音文字,即每個方塊字基本上記錄一個單音節語素的文字,是一套完全陌生的書寫符號系統,難認、難寫、難記。從長期的對外漢語教學實踐來看,漢字也確實是大多數外國學習者學習漢語的主要障礙。
漢字的歷史悠久、復雜多變。如果能夠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將漢字以有趣的形態呈現,定能夠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對漢字進行更深入一步的了解。漢字是語素文字唯一的代表,講究形、音、義三者結合。所謂語素文字,它的單位是字而不是字母,字是有意義的。這與以英語、法語、俄語為代表的一個字母代表一個音素的音素文字和以日語、阿拉伯語為代表的一個字母代表一個音節的音節文字都大有不同。漢字的結構特點和形、音、義三者的關系不僅反映了中國人的思維特質,還折射著漢語文化的深刻內涵,所以,漢字被稱為“漢語文化的活化石”。因此,對不以漢語為母語的海外漢語學習者來說,漢字的學習至關重要。而對外漢字教學的首要任務,則是讓學習者建立對字音、字形、字義的認知并培養字感。
三、漢字的發展歷程——古今字
六書是傳統文字學論析古代漢字結構的切入點,一說到漢字的結構理論,首先想到的必定是許慎的《說文解字》。許慎無疑是中國古代系統研究漢字形、音、義的第一人,他總結前人的成果,分析漢字的結構,繼承發展了前人的理論,歸納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這六書,并進行了具體的闡釋,從形象到抽象,從簡單到復雜,從表意到表音,從造字到用字,注重字形與所表示的詞的音義關系,真實地反映出了漢字發展的客觀事實。
然而,漢字從造字至今,經歷了幾千年的變化。在漢字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古今異字的現象。古時字少,常用一個字兼表幾個意義,后世為了使用方便,為其兼表的某個意義再造新字,新造的字是“今字”,原來兼表意義的字是“古字”,合稱“古今字”。古今字的誕生,是為了突出漢字的表意特點。在古漢語中,一個漢字記錄一個詞,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原有詞會引申出新的詞義,與此同時,新的詞不斷產生,從而使記錄詞的漢字進行相應的發展變化,原有字兼任新的詞義,新字也不斷被創造。
從形體結構上看,古今字講究造字相承,可分為四類,一是增加偏旁。如“牙”字,本義是大牙,后引申為初生如牙的事物,便產生了萌芽的“芽”。二是改換形符,即改變偏旁。如“說”字,剛開始兼表喜悅之義,后將“說”字的偏旁“言”改變為“忄”,保留聲符“兌”,另造一個“悅”字,來分擔“說”字“喜悅”的含義。三是假借。如“牟”字,本義是牛鳴,后來口語中產生了與“牟”字同音的表示眼珠子的詞,便選用“牟”表示“眸”的意思。四是形體無聯系,但音、義和造字方法上仍然有相承關系。
除了造字相承,古今字還具有語音相近或相同,意義上存在聯系的共同特點。今字雖然在當代更為適用,但要想真正學好漢字,必定要從古字入手,與今字進行對比分析,才能真切體會漢字的來源與本義。
四、古今異字引起的漢字字形、字音、字義變化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尤其是漢字的教學,學生可能會對部分漢字的字形、字音和字義間的關系存有疑問,而這種疑問很可能就與古今字有關。學習古今字對更好地掌握漢字的寫法、讀音、意義有很大的益處。
字形方面。有的今字是以古字為聲旁,添加有區別意義作用的形旁而構成的形聲字,這是今字產生的最主要途徑。如“子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中,“竟”是“境”的古字,二者字形加旁相承,字音不變,古字意義引申,今字表本義“疆界、邊界”;“反”是“返”的古字,二者字形加旁相承,字音不變,古字意義引申,今字表本義“回,歸”。有的今字是以古字的聲旁為聲旁,改變古字的形旁而構成的形聲字。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中,“說”是“悅”的古字,二者字形換旁相承,古字意義引申,今字表本義“高興、愉快”。有的今字和古字形體迥異,完全改變了字形。如“大任有身,生此文王。”中,“身”是“娠”的古字,二者字形不相承,字音不變,古字意義引申或假借,今字表本義“胎兒在母體中微動,泛指懷孕”。
字音方面。當文獻中的古字表示今字的意義時,古字依然讀今字普通話的讀音。如“胡瞻爾庭有縣特兮。”中,“縣”是“懸”的古字,故在此句中應讀xuán而不是xiàn,二字字形加旁相承,古字意義引申,今字表本義“掛,吊在空中”。
字義方面。古今字的古字和今字在意義上是包含關系,即意義范圍古字大于今字,今字的意義被包含在古字中。今字產生以后,只是承擔古字的部分意義,而不是全部意義。古字仍然承擔著今字沒有承擔的那些意義,在約定俗成的基礎上各司其職。
五、結語
對外漢語教學是文化國際化市場的必然趨勢,而漢字則是漢語學習中至關重要的一個部分。通過分析對外漢字教學需求現狀,可以明確對外漢字教學的首要任務是讓海外學習者學會分析漢字結構,建立對漢字形、音、義的認知并培養字感。
漢字起源可以上溯到六千年前的史前時期,在幾千年的變化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古今異字的現象,容易引起學生對部分漢字的字形、字音和字義間關系的疑問。故古今字與對外漢語教學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若能將古今字教學融入到對外漢語教學的課堂中,必能使海外學習者對漢字的理解更加深入,從而使他們了解漢語文化的深刻內涵,讓漢字和漢語在國際文化市場上得到更好推廣。
參考文獻:
[1]王力.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1995.
[2]洪成玉.古今字[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
[3]朱德熙.朱德熙文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4]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
[5]王初慶.中國文字結構——六書釋例[M].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
[6]胡文華.漢字與對外漢字教學[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