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秉輝
中醫治病,常有“忌口”之說,即告訴病人有哪些東西是不能吃的,而現代醫學對病人則多無此要求,故民間有“中醫忌口、西醫不忌口”之說。其實,西醫對肝病患者也是勸其戒酒的,對腎病患者也是要其少吃鹽的,還有些代謝性疾病如脂代謝紊亂患者,西醫勸其低脂飲食,對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則告之應忌食含碘豐富的食物等。尤其是對痛風患者,西醫的告誡更為嚴格。
痛風病典型的表現為突然發作的關節紅腫疼痛,因其疼痛發作突然如風之襲來,故稱之“痛風”。痛風病舊稱“王侯之病”,多見于生活富足者,當是與進食富含嘌呤的食物過多有關。近年,我國痛風病人猛增,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高尿酸血癥更是普遍。


此病因尿酸結晶沉淀于關節腔中所致,嚴重者還可引起心、腎等臟器的損傷。尿酸本應通過腎臟從尿中排出,但若血中尿酸過多或腎臟排泄能力不足,尿酸便在血液中積蓄,形成“高尿酸血癥”,若過度飽和,則形成結晶析出,痛風發作。
那么,血中何來尿酸呢? 原來,這尿酸為蛋白質代謝的最終產物,主要來源于富含嘌呤的核酸之中。核酸存在于細胞核中,凡生物體的細胞( 除紅細胞外) 皆有細胞核,細胞核中必有核酸,核酸由嘌呤、嘧啶等成分構成。細胞在不斷的新陳代謝中,衰亡的細胞被分解,核酸降解為嘌呤、嘧啶之類的物質,嘧啶降解為氨、二氧化碳,嘌呤則降解為尿酸。此為尿酸的體內來源,即“內源性尿酸”。另一來源則為食物,稱為“外源性尿酸”。通常,前者占人體內全部尿酸的七至八成。 “內源性尿酸”來自人體的新陳代謝,衰亡的細胞自應充分降解消除,這部分尿酸不能也不應削減。所以我們能控制的只有從食物里來的“外源性尿酸”了。
雖然可用藥物治療痛風,但為預防其發作,病人的飲食仍需加以注意。

應避免及限制的食物:
動物類食品其所含的游離脂肪酸與血中尿酸結晶結合,是痛風發作的主因,因此動物的內臟,如肝、腎等被列為“應避免的食物”,而海鮮如沙丁魚、貝類等以及牛羊豬肉等則被列為“應限制的食物”。
酒精是導致痛風的主要原因,包括啤酒在內,所有酒類皆應避免飲用。

果糖可以增加尿酸的生成,故含糖飲料及果汁為“應避免的食物”,而一般水果為“應限制的食物”,但櫻桃除外。
需要提醒的是,大豆富含嘌呤,以往人們便將大豆及其制品列為痛風病人忌食之物。如今發現,豆制品在制造過程中嘌呤已經所剩無幾,而豆腐等豆制品中的某些成分甚至有利于促進尿酸的排泄,即使如大豆等食物直接食用,亦不明顯增高血中尿酸的含量。
鼓勵食用的食物:

低脂、脫脂奶已被列為“鼓勵食用”。研究表明,奶制品食用量大者,痛風發病率低,但以低脂、脫脂為宜。
咖啡能抑制生成嘌呤的酶,故亦鼓勵食用。茶似無此作用,不過多飲水亦有利尿、促進尿酸排泄的作用。
從單純以某種食品嘌呤含量高低決定痛風患者的飲食宜忌,到以某種食物食用后是否確實增高或降低血尿酸的水平來判定宜忌,是營養學的進步,也體現了人類對客觀世界認識的進步。這一進步對控制血尿酸的增加、防止痛風的發作、促進人類的健康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