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苑婷
農民,直播,最初把這兩個詞聯系在一起時,一種錯位的戲劇感撲面而來。想象中,農村是粗糙的,農民是笨拙樸實的,而直播,天然與城市、網紅掛鉤。這兩者的沖突里,一定有好故事,何況,關鍵詞一搜,有那么多“淘寶直播縣長”、縣政府帶頭發展直播的案例。在疫情催化下,直播似乎已成為帶動村縣經濟的靈丹妙藥。
可事實真的如此美好嗎?抱著這樣的念頭,我們開始了尋找采訪對象。走過了浙江臨安,又了解過安徽金寨,再接觸到云南當地真正的網紅村播團隊。在此過程里,悖論慢慢浮現。
真相是,現實比想象中殘酷得多。沒有戲劇化的場面,沒有夸張的反差,更多的,是疫情之下電商團隊自尋出路的焦慮,是一趟趟趕熱潮的虛假滿足。它有用,卻絕非百試不爽,因為全民直播遠不是開個直播間就能帶貨那么簡單的事情。創意策劃、吸粉、選品、定價策略、轉化率、物流、售后,直播帶貨的本質是一場營銷——而大部分農民最欠缺的,恰恰是“生意人”的特質。

2020年第26期專題報道 《 那些在農村開直播的人》
“我不會說話”、“這個我搞不來”,電商團隊教授直播技能時,農民們重復最多的話是這些。面對鏡頭的尷尬、不自信,甚至是不上相,阻斷了大部分人成為網紅的可能。絕大部分農民在電商直播技能培訓之后,估計再也不會主動打開直播軟件。一個能留住顧客的直播主,創意思維、語言功底、鏡頭表現力、拍攝剪輯能力、個性和毅力缺一不可。農村出身、文化水平不高,他們幾乎沒有優勢,何況,他們忙著呢——早上要喂雞,白天要種稻谷,做收購的要去其他村子跑,哪有時間整天想著怎么漲粉?
這才是農村直播的真相。爆紅的村播永遠是極少數,基本是替農民代言的年輕人,背后也一定有一個全力以赴、日夜琢磨規則的專業團隊。沒有專業團隊的助力,個體戶直播的熱情,要不了幾天,大概就會被直播間右上角可憐的數字澆滅。
我平時不看直播,知道李佳琦、薇婭這兩個名字也是在直播浪潮早已風起云涌之后。做這個題目之前,我常逮著聚餐的機會問身邊的朋友:你們看直播嗎?你們會在直播上買東西嗎?
看直播帶貨購物,到底是種怎樣的心理?一開始我對此有些好奇。但很快,我發現這本質上像是電視購物的新版本,只不過載體從老一輩愛看的電視,挪到了新一代依賴的手機。
無論載體如何變化,購物依舊是購物,而能賣出東西的人,依舊是那些人。所謂的全民直播,看起來給了所有人無差別的機會,但隱形的門檻依舊在那兒,只是有些人看得見,有些人看不見。
直播是一場臺風,總會刮過境。但一場場風過來,從電商到直播,也從來不能刮起真正的底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