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宏
在我國,各級人民政府在教育目標、教育體制、教育內容、教育督導等方面制定相應的教育政策,社會第三方機構在教育咨詢、教育評價、教育研究、教育質量監測等方面提供教育事務。教育政策和教育事務在基礎教育領域的主要執行代理人是各級各類中小學校的辦學帶頭人——校長。對校長而言,執行教育政策和教育事務的能力即領導力,既是行政權力和職業影響力的綜合體,又是綜合素質和多種能力的統一體,更是責任感和事業心的結合體。校長領導力的高低,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教育政策實施的效果。剖析教育政策研制與實施的結構性特點,反觀校長領導力的組成要素與開發培養,不失為一種研究問題的視角和路徑。
教育政策文本的“可解釋”屬性與校長的理解力
各級各類的教育政策往往以“文本”的形式呈現,其自身往往帶有目標的指向性、內容的明確性和表述的清晰性等特征。要想正確執行政策,首先必須正確理解政策,全面、準確地把握政策的實質及邊界。相對于“文本”起草者,“文本”還會面對來自不同環境、不同認知水平的解讀者。盡管作為解讀者之一的校長來自教育系統內部,屬于業內人士,但其眼中的“文本”未必就是作為教育政策的“文本”。許多教育政策出現傳達失真、執行失誤、宣傳失當等問題,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對政策主旨要義理解不透、望文生義,對政策精神實質把握不準,甚至是斷章取義。政策解讀需要“本地化”,但不能背離政策初衷,作為校長,要提高政策解讀能力即政策理解力。
提高對政策的認知水平。要充分掌握教育政策的內容、類型和目標指向,準確了解政策的精神實質。讀政策文本的同時,多參與政策征求意見活動,多研讀政策解讀文章。近年來,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出臺重大政策之前,往往廣泛征求包括中小學校長在內的相關組織和群體的意見;發布重要政策時,同步發布解讀文章,或者召開新聞發布會。這些活動都是校長了解政策真實面貌的有效途徑。積極參加相關會議和培訓,許多會議和培訓都會邀請政策的制定者與校長面對面解讀、傳達政策的起草背景、目的意義、內容框架、實施要求等,這是校長了解政策的便捷、有效的方法。主動與教育行政部門聯系溝通,確認信息、消除疑惑、求證真相、破解謠傳、這是校長獲得權威信息的終南捷徑。
提高對政策的認同程度。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都有各自的工作出發點和利益訴求,如果二者能夠達成一致,必然會取得政策執行的理想結果。這一效果的達成,有賴于校長對政策目標的主觀認同,對政策實施的情感歸屬,只有充分地認同政策,才會堅定地執行政策,保證政策獲得預期的執行效果。
努力破除思維定勢。在辦學實踐中,校長往往會形成自己的一套慣例、習慣、定勢、成見等內在思維規則。他們往往選擇性地接受與思維規則相一致的教育政策,忽視、抵觸那些與自身思維規則不一致的教育政策。有的校長會拿自己的認識方式對外來的教育政策作出解釋或修改,造成政策變形或失真,出現“選擇性執行政策”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現象。不可否定校長的內在思維規則也是能夠解決教育領域相關問題的,但努力增強外部教育政策與自身內在思維規則的適應性和協調性無疑對教育政策的順利實施更有裨益。舉例來講,絕大多數校長的內在思維規則中都或多或少包含著“學而優則仕”“十年寒窗苦”“考是法寶,分是命根”等觀念,以此造成的思維定勢不僅直接影響著學校的辦學行為,而且容易與教育行政部門推動的素質教育政策發生認知沖突。這種思維定勢伴隨校長教育工作歷程不斷增長,很難在短期內徹底消除。
教育政策過程的“可操作”特征與校長的執行力
教育政策的呈現“文本”從類別上應歸為公務文書(簡稱“公文”),包含通知、通報、意見、決定等文種在內的公文往往都是面向政策對象下達應該“做什么”和“怎么做”的指令,帶有合法性、統一性、嚴肅性和權威性,政策對象應該無條件貫徹執行的。
從本質上講,教育政策是一種集體選擇行為,也就是說教育政策的過程是集體形式的,過程的參與者并不只是政府,還包括相關社會組織、各級各類學校。對學校而言,其執行是政府決策的后續過程,是把政策要求付諸實施的過程。作為政策過程重要參與者的校長要將“文本政策”轉化為“實踐政策”,把政策目標轉化為具體的辦學行動,校長要具備一定的政策轉化能力,即政策執行力。政策執行力決定了一所學校的管理水平和辦學質量,也是影響教育政策實施效能最關鍵的因素。
將政策文本轉化為校本方案。將政策的“指令語言”轉化為學校內部的“操作語言”。政策要求往往是宏觀的、普適性的,政策文本廣泛使用公文專用語,文體色彩比較莊重,在推動政策文件進入學校后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方案時,要做一些校本化、具體化乃至通俗化處理,用教師易于理解的語言加以轉化,切不可對政策文件簡單地“復制”“粘貼”。
組織化推動政策實施。要將政策從“空中”落到“地上”。再好的政策文件、校本方案如果不落地,終是“紙上文章”。在政策執行這一關鍵環節上,校長要通過計劃、協調、籌措、檢查、總結、激勵、問責等方式,實施符合政策要求、配合政策落實的組織行為,建立執行架構,明確執行流程,優化執行模式,打造執行文化,切實有效地抓好對學校人員的培訓,建立明確的責任機制和獎懲體系。
校長既是執行者又是領導者。校長執行力的高低,關鍵看能不能發動教師付諸行動,帶動學校教職員工執行政策要求并取得成效,前提是校長要以身作則、身先士卒。校長要提高事業心和責任意識,端正執行態度,強化自律精神,勇于作“教師的教師”,靠身體力行培育“追隨者”,更好地激發教職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政策執行成為學校內部的自覺行為。要避免校長走向拋開群眾、獨斷專行這一極端,否則如同美國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所說:“領導能力就成了一種個人主義……這對組織有破壞作用。”
增強校長的執行力。想干事是前提,會干事是關鍵,但干成事是根本。教育政策執行的根本目的是要推動教育改革與事業發展,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成長。政策任務布置下去后,校長要學會跟蹤問效,通過樹立典型、總結反思、交流研討、形成案例等方式彰顯實施效果,取得工作業績,使執行成為從實施策略到實施結果的有效聯結力量。
教育政策成效的“可預期”指向與校長的創新力
教育政策在文本中往往會明確任務目標、辦理時限等,成效上的“可預期”就是校長作為政策執行者的工作目標。政策要求往往具有普遍性,但各個地區和各個學校的具體情況卻是千差萬別的。政策執行必須因地制宜,使得政策執行必然是一個“意義建構”和“制度創新”的過程。每所學校要達成政策預定目標,校長非要有真功夫不可,這種功夫不是“等、靠、要”,不是盲目、機械、呆板地依靠上級的“指令”執行,更不是不敢越“雷池”半步,而是包含著適度的變通和創新的能力,即政策創新力。校長準確把握政策的精神實質,探索和研究本地區、本學校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執行和完善政策,及時了解執行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最大限度地實現政策目標,是其創新力的本質要求。
校長要有執行定力。校長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意志力,把政策執行當做“一個過程,而非一次事件”。在我國基礎教育領域,以“大校型”“大班額”為代表的教育規模膨脹問題,“重智輕德”“分數至上”為代表的育人模式單一問題,“強于記憶理解應用、弱于分析評價創造”“體重增加體質下滑”為代表的培養質量片面問題,都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老大難問題,相對而言,作為解決對策的轉變育人方式、推進課程改革、實施素質教育、減輕師生負擔等,這些教育政策都是長效要求,需要一以貫之、久久為功。
校長要有協調能力。許多教育政策不只是教育系統內部各部門間資源、權力、利益的再分配,而是涉及到黨委、政府相關組成部門乃至社會其他層面的關系。比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這一基礎教育重大政策的貫徹落實,涉及到組織、宣傳、編制、財政、發改、人社、公安、網信、民政、住建、文旅、交通、工信、政法、市場監管、自然資源、法院、檢察院、共青團、婦聯、殘聯等20余個政府部門和群團組織。盡管上述部門和組織會依據職能和政策要求履職盡責,但大量的工作開展往往需要校長溝通協調。從這個意義上講,校長成了“社會活動家”。
校長要有判斷力。執行政策貴在把眼睛聚焦在關鍵環節上,把力量投入在核心部位上,這個關鍵環節、核心部位就是課程、課堂。有學者認為,對教育核心——課堂教學的改進是最為困難的變革。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原主任陳玉琨教授在談到學校領導力時也曾指出,學校領導的核心競爭力包括三個方面,即組織校本課程編制的能力、指導教師提升課堂教學的能力、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能力。課程領導力是校長領導力的核心要素,它需要校長深入課程愿景確立、課程價值引導、課程資源整合、課堂教學組織、課程評價監督等各環節,進而使得課程改革真正發生在課堂領域的教師日常實踐中,使教師對“政策意義”的建構活動貫穿于政策執行的全程,成為取得政策實效的堅實保障。
校長要有變通能力。世上沒有萬能的政策,有的教育政策沒有如期解決教育問題,這不足為奇,更讓人擔憂的是有的教育政策在解決某一問題的過程中引發了意想不到的非預期結果,甚至是副作用或反效果。教育政策的實施不是直線的,而是一個曲折往復的過程。校長要正視教育政策作用結果的多樣性與復雜性,順勢而為,更要因勢利導,化“危”為“機”,甚至在政策執行中多一些冒險精神,做出“敢為天下先”的創新之舉。
編輯/王? ?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