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晶
在新時期的教育實踐中,人們越來越重視家校關系。只有雙方的有效溝通和通力合作,才能形成促進學生成長的最大合力。在這樣的科學教育理念之下,學校著力探索家校合作的更多形式,更好地實現學校普育、個育、卓育的“三育”理念,以更好地培養高素質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一、通過家長培訓,提升家長家庭教育和家校合作的相關能力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平時的一言一行、價值觀念、待人接物和思維方式,對子女們的影響是巨大的,哈爾濱市第三中學努力為家長搭建平臺,讓每一位家長都在自身的文化素養、心理健康、道德品質、教育管理和合理溝通提升自我。
例如,從學生入學的那一刻起,學校就注重對家長的培訓,在學生入學軍訓時,邀請德育專家和教育專家,為全體家長舉辦公益講座。校長們也親自參與其中進行宣講,幫助家長了解學校的紅色歷史和校園文化,了解相關教育知識,明確教育目標,交流管理方法。群力校區還積極搭建創新平臺,如舉辦“家長微沙龍”,主講者不僅是學校的領導、教師,還有來自各行各業的家長們。學校力求以優秀的辦學理念為指導,通過開展各種類型的活動,在校咖啡廳、陶藝書法教室、e103公共教室、行政樓報告廳等場所,傳遞優秀校園文化,提升家長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
學校進一步追求打破片面關注學生智育的傳統,提示家長要更多關注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關注孩子的品德、習慣、興趣、認知、人際交往、學涯生涯、理想抱負、責任襟懷。為此,學校針對家庭和學校不同的教育特點,制定適合孩子的“私人訂制”式的教育發展目標。學校、教師和家長從教育觀念、教育規律、教育方法上交流對話,實現對學生未來發展的前瞻式和針對式培養。
二、通過家長交流,建立家長教育資源庫,健全家長助力體制
龐大的家長隊伍身后,蘊涵著是隱性的、豐富的、無限的課程資源和師資力量。學校的各位班主任和任課教師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入學資料填寫、電話家訪等多種形式,力求把握了解家長在學涯生涯方面可能形成家校合作助力的有效信息,如把握家長的工作履歷、人生閱歷、愛好特長等,并通過和學生的談話交流,了解各個家庭對學生抱有的期望,了解學生的原生家庭和實際困難等。在充分了解情況后,建立資源庫,在與學生和家長交流時,更能有的放矢,增進家長信任,讓學校和教師能夠借用隱藏于家長群體中的隱形實力,更好地為學生成長提供助力。
學校積極開發家長課程資源,形成學校獨有的一支課外師資力量,促使學校教育實現多方位、立體化地轉變。各班班主任教師和任課教師誠摯邀請學生家長,舉辦了獨具特色的活動,如影響力很大的“家長進課堂”活動,班主任邀請班級中的來自法律、教師、警察、影視、醫療、工商業等各行各業的家長,在校園開展職業知識、職業素養和其他與學生未來發展習密切相關的報告。家長們也積極獻計獻策,積極推薦同學和好友,進一步拓展活動主題的覆蓋面,為學生提供學業和終身發展密切相關的有關高考報考、生涯教育、大學教育、職業發展等內容的講學。廣大家長發動自身力量,成立三中“家長聯盟”,進一步打造高端家長課堂,打造品牌家長課堂,讓孩子們為自己的父母驕傲,督促父母進一步自我學習,自我完善,形成家庭和親子關系的進一步協調發展。
三、搭建家長平臺,促使家長參與學校建設和助力學校管理
有著不同職業方向和學術背景的家長們,在不同方面為學校教育和管理獻計獻策,提出了很多的創新理念和先進做法。學校也集思廣益,力求在傳統的教育管理方式之外,尋求多元化,創新化。
在各地陸續出臺禁止課后加重學生課業負擔的措施后,學校提供場地給予學生作為自習場所,在教師的指點幫助下,家長陸續參與管理,體現出極大的熱情,也保障了學生們的學習效率。學校還在公眾號平臺上號召廣大家長參與各級教育教學和學校其他工作方面的改進意見的討論,并積極開展以問卷調查,公眾號留言等形式征求家長意見。在寒假,在公眾號平臺向家長們征集三中春節對聯,家長微信群討論健全《哈爾濱市第三中學家長委員會》章程,成立家長委員會微信交流群等,利用網絡平臺,以創新形式促進家校合作。個別班級還在個別學有專長的家長的支持幫助下,完善了校優秀學生評比細則、電子產品管理細則、班級干部考評細則等管理制度,讓廣大學生直接受益。家校合作不僅僅停留在學業成績和技能進步方面,力求在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規律等方面和家長中的有識之士進行互動交流,倡導家長在學校教學管理、安全管理、課程設計、校風建設、師德監督、班級特色等方面建立完善的溝通渠道。
在一年兩度的運動會上,學校三個年級的家長儀仗方陣,永遠是最靚麗的一道風景。運動會的接力賽、拔河賽項目,讓家長充分參與其中。受邀的家長們做攝影師、當裁判,或參加親子運動項目, 從而獲得更多和孩子互動、交流的機會。這種交流,讓學生們體會到高中時期成長過程中無法代替的親情的溫暖,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提升學生的幸福指數。
家校合作是實現高質量學校教育和良好家庭教育的紐帶。哈爾濱市第三中學研究家校合作的理論和實踐,力求促進教師和家長進行教育反思和改進教育過程的不足,增進家長、教師和學生三者之間的互相了解,為更好地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而不懈努力。
編輯/陸鶴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