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艷軍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初始”階段,在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作為家長,理應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要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榜樣與示范,要努力給孩子上好“人生第一課”,走好人生關鍵的“第一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2015年修正)》在家庭教育方面作出規定,學校、教師應對學生家長提供家庭教育指導,作出合理化建議。《教育部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則明確提出要充分發揮學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強指導家庭教育工作,積極面向學生家長開展教育理念、教育手段等方面的教育指導,明確其教育責任,強化并提升家長教育力度,普及家庭教育常識,豐富學校指導服務內容,發揮好家長委員會作用。
進入二十一世紀,各國需要的是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才能在競爭發展中不斷增強優勢,推動人類的進步與發展。學校要通過各種方式,向家長強調關心孩子身心健康與全面發展的重要性,改變過去單純重視智育,“唯分論”的傾向;充分利用“第一課”,關注學生的品德發展與行為評價,重視體育鍛煉與體育技能的習得與養成,培養正確孩子健康的審美觀,強調在生活中感受美、體驗美,表達對美的理解和體悟,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與人文修養,著力培育學生的勞動觀念,培養學生從勞動中體驗生活的樂趣,讓學生有幸福生活的能力。
要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承擔著各自的責任,既各負其責,又配合統一。做好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緊密配合與互補,確保“1+1>2”的效果,學校應該負起相應的責任,加強對家庭教育的指導。
暢通家校合作渠道,完善家校合作工作機制。學校通過多種形式強化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密切溝通和有效協作,力求讓家校共育走深走實。成立家校合作指導委員會,共同制定相關合作方案、計劃等,讓家校合作有高度、有規劃、有方法,能夠穩步推進、良性發展;定期開展家庭教育大課堂活動,邀請學校、大學、社會等方面的指導專家,就家庭教育、全面育人等一系列問題進行講解與交流,回應并指導家長關心的問題;校園藝術節、成人禮、春秋兩季運動會等大型活動,家長代表全程參與其中,切實感受學生的全面發展與成長,見證學校教育的成果;成立“家長職業聯盟”,聘請家長成為“職業生涯導師”。
整合資源,形成合力,豐富家庭教育指導內容。學校、教師對學生家長提供家庭教育指導,一方面要充分發揮辦學主體作用,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創新工作形式,召開主題家長會,通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指導,推動家庭、學校緊密協作,協同育人;另一方面,還要借助教育行政部門、婦聯等部門統籌協調社會資源支持服務家庭教育,聯系社區、福利院、紀念館等機構,開展豐富活動,促進青少年人格養成、心理健康成長。
利用“互聯網+”,充分發揮網絡優勢,打造高效快捷“合作體”。學校利用公眾號、學年和班級微信群、釘釘、騰訊會議、QQ等多種方式,最大限度地發揮網絡方便快捷的優勢,實時共享學生成長與發展“微數據”,拉近家長與學校、教師的距離,共同探討學生教育的方式方法,匯聚教育共識,達成教育目標,從而使過去單一的溝通方式轉變為多方多點交織的“網狀結構”,讓教育“無處不在”。
注重溝通與反饋,總結梳理,促進家校合作的良性發展。學校通過召開協調會、座談會、反饋會等形式,就學生成長發展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深入研討,互學共鑒,共進提升。學校與教師要樹立綜合育人理念,調動家長工作積極性,使家長以正向、積極角色有效參與到學生的教育中。同時,家長也要轉變觀念,與學校緊密配合,參與學生活動,陪伴孩子成長。
家校合作,是新時代新形勢下深化教育改革,發展素養教育,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重要舉措,需要家庭、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的密切合作,相信,在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家校合作必將走上新臺階,取得更大的教育功效。
編輯/陸鶴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