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科



在新冠疫情期間,各級學校按照“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要求,廣泛采用線上教學方式,主要是電視空中課堂、網絡錄播課堂、網絡直播課程三種模式。較之以往成熟的線下(課堂)教學模式,這些線上教學模式能不能使學生集中(保持)注意力,教師如何與學生有效互動?
某地級市的一項調查表明:教師認為疫情期間在線教學“比在學校正常學習差”的占63.8%,學生認為“比在學校正常學習差”占38.0%。同時,教師感覺一天在線教學后“累”和“很累”的為69.7%,而學生認為一天學習后“比較輕松”和“輕松”的卻占74.2%。這樣的數據至少說明現有的在線教學模式還不能較好適應疫情期間這種教學“新常態”。
如何破解基礎教育“疫情教學”新形式引發的新問題?
早在2018年,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就倡議:因應信息技術特別是智能技術的發展,積極推進“互聯網+教育”,建設在線智能教室。在線教學不是新事物,但是有效甚至高效的在線教學模式是怎樣的?
因此游戲化教學進入我們的視野。游戲化教學一般在幼兒園和小學低學段使用,中學(特別是高中)歷史課堂能不能有游戲化教學模式?為什么很多學生沉迷歷史游戲,卻對歷史課堂缺乏興趣?
2018年以來學校創建了歷史學科體驗室,開發了基于iPad的數字化學習APP,并通過此次疫情期間在線教學的實踐檢驗,努力實現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用教育現代化培養創新精神。
實現游戲化場景教學,關鍵在于APP的內容設計,分為兩部分:學生端和教師端。
前兩節課學生通過歷史課程APP學生端自主學習,而后(第二或第三節課)教師可以根據APP教師端的數據,組織在線課堂討論或總結,這也是借鑒了“翻轉課堂”的理念。
學生端APP每個教學主題的內容按照課標所規定的課程內容設置一級子欄目。如《鴉片戰爭》一課,一級子欄目有“歷史場景、武器介紹、事件地圖、人物介紹”等(見圖1)。
其中,“歷史場景”是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主要模塊,仿照大型電子游戲,讓學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進入歷史場景,可以選擇行商還是海關官員(不同角色場景的劇本走向是不同的)。
再如《兩極格局的形成》一課,“歷史場景”讓學生以法國教師湯比的身份,進入1948年的法國。作為二戰的勝者之一,法國在經濟上卻絲毫顯現不出勝利的面貌,貨幣迅速貶值,街頭隨處可見的是長長的領取救濟品的隊伍。整個國家都在盼望盟國的援助——湯比時常仰望天空,期盼美國飛機的到來,心中卻有著大法國失落的味道……該場景的設計是為了讓學生體會二戰對歐洲國際地位的影響,美國的馬歇爾計劃雖然解決了西歐人基本生活的燃眉之急,卻大大削弱了西歐的國際地位,包括西歐人長久以來的高傲……
類似這樣的游戲化場景既可以激發學生參與歷史學習的興趣,還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地理解二戰后世界格局為什么會從歐洲中心轉向美蘇中心。
在設計場景內容時不僅注重歷史真實感,還特別融入了家國情懷等價值觀的考量。學生不僅能通過沉浸場景回到歷史現場,切身感受波瀾壯闊的歷史變化,APP還能有效地反映出學生的價值觀,引起學生的理性思考。
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一課的歷史場景(圖2、3、4),讓學生扮演失業工程師的角色,就是考慮工程師一般是中產階級,平時不像底層容易“造反”,而是追求民主與法制,渴望社會穩定。他們作為社會中堅在這場大危機中受到了多大沖擊?會做出怎樣的反應?通過這樣的角色沉浸讓學生更深層次地感受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帶來的影響。
在APP教師端,可以自動匯總并以圖表化的形式,形象地呈現學生學習狀況,以大數據方式收集學生的操作數據,主要包括:操作數據、問題選擇數據、班級數據(包括班級對比)。
學生的操作數據是指學生對某一課的探索“度”,包括總學習時長、各模塊學習時間,據時長和點擊量自動計算出該學生最喜歡的視頻、歷史人物、歷史書籍等。學生的問題選擇數據是指“歷史場景”模塊中對場景的選擇。比如前述《第二次世界大戰》一課,在“德國失業青年”漢斯聽了希特勒煽動民族復仇的演講后,讓學生點選“贊同”還是“不贊同”;在集中營負責對被屠殺的人蓋章,讓學生點選判斷是否應該蓋章(見圖3、圖4)。通過這些數據不僅能判斷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還能推斷其價值觀傾向。班級數據是對不同班級學生情況的橫向對比,以便教師進一步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有針對性地因材施教。教師也可以精準了解到每個學生練習題的錯誤率、錯誤題單元分布情況、每道題的每個選項的選擇人數等等。
全樣本、全行為收集的學習數據能夠全面、及時反映出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表現,如學習的興趣點、關注的重點問題;能夠準確反映出學生學習時的價值情感傾向和個性化取向;通過數據挖掘與分析,教師能夠清晰地知道每個學生的學習細節情況,進而提供個性化、差異化的學習指導,及時對偏離方向、效率低下等消極行為及時加以糾正。
學校歷史學科體驗室基于APP的游戲化場景教學模式,為大規模在線教學提供一個成功的案例,即以游戲模式提升教學效率和效果。學生通過主動質疑、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爭鳴討論等方式實現新課標提倡的“教、學、評”有機結合,培養創新精神。藉由教育現代化技術,讓學生主動和充分參與學習的每一個環節,突破傳統課堂“注入式”“灌輸式”的聽講模式,真正做到“以人為本”。
編輯/王? ?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