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虹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發展鄉村經濟、產業扶貧、鄉村文化建設等相關問題引起學者們的重視和研究。在推進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如何理解“鄉愁”,并通過反思鄉愁來制定更加科學理性的政策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分析了“鄉愁”反思的內涵、“鄉愁”反思下的鄉村振興戰略價值以及“鄉愁”反思下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為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和文化振興提供一些參考。
一、前言
習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提出“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將“鄉愁”從文學角度提升到國家戰略。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一書中指出鄉土性是中國社會的重要特征。在鄉村振興戰略中保護村落、發展鄉村經濟,解決鄉村社會治理問題,能夠追索“我從哪里來”,這對推進鄉村振興、城鎮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上,相關部門需要對各方面力量進行協調,不斷完善鄉村經濟體制,拓展發展空間和產業,提升鄉村經濟發展水平,保證農民群眾的生活品質。據此,在“鄉愁”反思下,本文分析了鄉村振興戰略的相關問題,具備較強的現實意義。
二、“鄉愁”反思的內涵
所謂“鄉愁”主要是從文學闡述的一種情緒,闡述了漂泊在外的人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從鄉村振興的角度來看,對鄉愁的解讀和其內在意蘊眾多,還有待于相關人士進一步分析與研究。在中央城鎮化的具體工作會議中,習近平總書記將“鄉愁”這個具有詩情畫意的概念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并做出重要指示,要讓居民“記得住鄉愁。”隨著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需要從政策和制度的視角對“鄉愁”問題進行思考。
目前很多人對鄉愁進行反思,存在認識不清的狀況,鄉愁并不只是一種懷舊的情緒,而是以懷舊的方式來對未來城市和農村發展問題進行思考:在當今急劇社會變遷的狀況下,究竟該如何發展才能夠促進鄉村振興。雖然如今很多人都從小生活在城市,但是現有城市的家庭基本都來源于以往的鄉村,可以說每個現在城市人的身上都帶有鄉土烙印。在城鎮化的建設發展中,大量農民工進城打工,鄉村中的代際貧困、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農村社會治理問題不斷凸顯,這也是對“鄉愁”內涵亟需解決的社會問題。
經過近幾十年的發展,我國的城市在基礎設施、教育、醫療、人才等方面得到了長足發展,城市代表著我國的具體實力。在與其他國家競爭的過程中,代表我國形象的主要陣地仍然在城市,但促使我國持續發展的動力在鄉村,鄉村更像是一位“幕后人員”,為我國城市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過去幾十年的經濟社會發展中,鄉村已經為城市發展付出了所有,因此現在必須要重視鄉村振興,城市需要發揮自身的作用,以工業反哺農業,促進鄉村振興的實現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三、“鄉愁”反思下的鄉村振興戰略價值
想要對整體問題進行研究,就必須要在一定程度上明確“鄉愁”反思下的鄉村振興戰略研究價值。從鄉村居民的角度來看,他們需要的并不是“鄉愁”反思,一味反思而不應用具體的實踐措施,那么所謂鄉村振興只能是一紙空談。對于鄉村振興戰略而言,其在現實情況中具備十分鮮明的價值。具體來說,傳統的鄉村人口以耕種為主要職業,但隨著城市化的發展,鄉村人口也受到了工業化生產模式的具體影響,離開自己的家鄉去城市打工。在城市化建設過程中,為城市眾多企業提供廉價勞動力,拿著微薄的工資收入承擔著最苦最累的活計,付出與回報并不能成正比。進入城市打工的這部分人成為“農民工”,既無法保證耕作獲得較好的效益,也無法在城市中合理立足,這使其具備了雙重身份,很多農民工出現了較為嚴重的身份認同危機。
由于鄉村經濟水平較低,所以很多農民進入城市打工,他們的付出保證了生活的溫飽,促使我國城市化建設得到了發展,但很多農民工無法獲得城市居民的認可,再加上他們沒有固定的收入與住所,所以很難融入城市,這是其`1自身存在著的矛盾。長期處于這種身份認同危機中,毫無疑問會出現很多社會問題,所以必須要結合實際情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真正將鄉村人口從貧困、無奈的境地中解脫出來,提升他們的生活水平與質量,發展鄉村經濟,完善內在體制,讓城市與鄉村的發展能夠齊頭并進,滿足我國人民群眾對幸福生活的需求。
四、“鄉愁”反思下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2020年初的一場疫情,世界范圍內各國的經濟都出現了衰退的趨勢,在疫情面前,人們不僅僅需要尋求控制疫情的方法并保證自身的安全,同時還需要科學合理的發展經濟,盡可能保證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在疫情中,鄉村振興的價值也真正受到了人們的重視,相關部門必須要科學推動鄉村振興,在“鄉愁”反思下不斷的將具體工作落在實處。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一)制定鄉村綠色發展計劃
由于受城市中心主義思維的影響,有很多人都認為鄉村振興的關鍵就是用城市發展理念來“居高臨下”的對鄉村進行指導,還有一些人認為所謂鄉村振興就是將城市企業建設到農村中,或是對村莊進行改造等,這些不了解和不尊重當地鄉民意愿的做法不可取,甚至可能會引起鄉村群眾的強烈不滿,引發為嚴重的社會事件,影響社會的穩定性。實施鄉村振興,就必須要加強對鄉村價值的認識,充分調研和了解鄉民的意愿,因地制宜制定鄉村綠色發展計劃。對農業產地環境進行治理可間接帶動經濟發展,對農村生活環境進行改善可保證生活質量,由此可見推進綠色發展較為重要,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鄉村振興是保證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基礎戰略,另外農村也是對生態產品進行供給的主體,能夠滿足群眾對生態環境的需求,把農村建設與綠色發展進行聯系,可不斷補充我國生態缺口,維護農村與大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活節奏,長此以往農村的地位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與城市并駕齊驅,在經濟發展方面農村遜色于城市,而鄉村的生態環境優勢也是城市無法比擬地,只有如此才能夠實現鄉村振興,為農民生活的改善提供必要條件,以此來不斷促進我國的持續發展。
(二)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政策
分析“鄉愁”反思下的鄉村振興戰略問題,重點并不是所謂的“鄉愁”反思,而在于鄉村振興戰略。在很多鄉村群眾看來,“鄉愁”反思的實質意義僅限于一個噱頭、一句空話,一句口號,只有以務實的態度對鄉村振興戰略進行研究與分析,才能夠真正達到最終的目標。因此政府部門必須要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政策,因為不同地區的農村在經濟發展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別,在對農村經濟發展途徑進行探索的過程中,必須要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提升經濟發展的效率并保證其具備當地特色,為經濟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政府相關部門要深入到農村基層進行實地調研、分析和研究,根據不同村鎮的實際情況發展特色農村經濟。目前部分地區通過對鄉村經濟發展實際情況的調查與數據分析明確了經濟發展的幾種不同的途徑,能夠給我們以良好的借鑒。
首先,在鄉村存量資產的基礎上,必須開展多種不同的經營模式,無論是借助土地優勢發展經濟還是借助地區資源發展旅游經濟都需要完全的包括在其中。
其次,應該結合鄉村群眾的意愿不斷創新經營方式,因地制宜。最后,經濟的發展必須要以協同服務為基礎,以增收為基本目的,部分地區在資源方面存在特殊性,在地理位置方面存在差異,因此應該考慮特色的元素不斷融合經營方式并創新,帶動鄉村其他產業的發展。例如一些農村地區具備豐富的旅游資源,就可以開發建設旅游產業,合理經營,如果旅游產業得到發展,那么當地的餐飲行業等也可以被帶動,最終實現鄉村振興。
五、結語
綜上所述,面臨城鄉分化所導致的社會問題,反思“鄉愁”的實質是鄉村振興戰略如何實施,所以要明確未來的發展思路,對農業產地環境進行治理可間接帶動經濟發展,對農村生活環境進行改善可保證生活質量,推進綠色發展,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除此之外,同地區的農村在經濟發展方面也存在著較大的差別,在對農村經濟發展的途徑進行探索的過程中,必須要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提升經濟發展的效率并保證其具備當地特色。政府部門需要發展鄉村經濟,讓城市與鄉村的發展能夠齊頭并進,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作者單位:滇西科技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