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懲罰性賠償 經濟法規 立法 公益訴訟
作者簡介:李一萌,東北大學文法學院,本科,研究方向:民事訴訟法。
中圖分類號:D922.2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8.108
當前,懲罰性賠償在不斷完善及發展當中,將進一步推進懲罰性賠償體系的完善。通過完善懲罰性賠償,不僅能夠為經營者創造更好的環境,還能將內在發展動力激活,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但當前我國懲罰性賠償的立法及適用中仍存在很多問題,加強相關問題的研究,可探尋出更有效的完善懲罰性賠償立法的對策。
(一)立法中賠償數額小
對我國當前懲罰性賠償相關法律條款分析,可以發現商品價款是懲罰性賠償基數設置的重點。而對于普通的商品價款來說,以小數額居多,并且未能對所有消費者進行賠償,僅是針對個別的消費者,無論是多倍數的賠償還是上限賠償,侵害方所支付的賠償中大數額的賠償非常少見,不能將因侵害行為造成的負外部性抵消,對于被侵害方來說難以對其經濟利益有效維護。有的研究者認為[1],雖然懲罰性賠償以小數額居多,但侵害方面臨的行政罰款數額較大,可以抵消掉懲罰性賠償金額不足的部分,但是這種抵消仍有不足之處:
一方面,罰款作為一種行政處罰,侵害方承擔一定法律責任,但是這種法律責任往往與造成的直接或間接后果不匹配。這樣一來,侵害方會更多的考慮法律責任而將對被侵害方造成的實際損失忽略,承擔的法律責任低于損失,侵害方會經過權衡將預防成本降低。另一方面,當侵害行為被完全發現、行政機關掌握了充分證據并對罰款有積極作為的條件下才能使行政罰款抵消懲罰性賠償金,但每一次侵害行為未必都會被及時發現,罰款也只能針對發現的不法行為,并將相應懲罰性賠償部分抵消。比較來說,即使沒有發現侵害行為,同樣能夠通過計算金額方式進行懲處。
(二)寬泛的構成要件,實質公平缺失
一方面,存在單一的“缺陷產品”判定標準。產品缺陷的認定是產品侵權懲罰性賠償責任追究中的核心問題,但是針對這一方面的規定仍存在不足。比如,三星公司的“手機爆炸”事件、“洗衣機解體”事件,都警醒著我國相關立法要不斷完善[2]。雖然我國相關立法對于“產品缺陷”有認定標準,即將“不符合技術標準”作為認定的唯一標準,但如果產品技術標準符合時仍出現使用風險時,這一規定會顯得蒼白無力。另一方面,過錯方責任歸則原則缺乏“經濟性”。當前,我國立法中設置了過于寬泛的懲罰性賠償歸責原則,過錯責任是這一原則中體現最多的。對于經營者的責任,多被認定是過錯責任,并將這一責任作為規則的原則,使得法院在判定主觀過錯上有一定難度。一般性條款在懲罰性賠償中非常少,適應范圍小、條件復雜,這樣一來,懲罰性賠償適應的難度將更大,難以體現社會公平、維護社會整體福利。
(三)適應中局限于“私人爭議”
在懲罰性賠償案件中,以侵害方與被侵害方“一對一”的賠償關系居多,體現出一種“私人爭議”,這種模式有較多不足:(1)這種賠償模式下會讓侵害者意識到付出較小的注意成本就能將更高的收益獲取到,從而促使他們愿意以更低的注意成本,獲得多種逃避追究的手段,從而將注意力放在逃避責任上。(2)這種模式下,對消費者來說,損失沒有得到任何形式的補償;對于社會整體來說,沒有消除負外部影響,甚至會增加。
(一)對賠償金計算方式優化
1.以實際損失作為計算基數
如今,仍將商品價款作為懲罰性賠償計算基數,社會治理效果不佳。原因主要為:一方面,我國立法體系在不斷完善當中,過去的監管手段、法律條款均已經落實到位,并且民眾有了更高的維權意識,此時仍將懲罰性賠償作為一種與不法行為抗爭的手段,將失去懲罰性賠償的效用。另一方面,雖然科技在不斷進步,但缺陷產品、侵害行為仍沒有減少,反而以新的形式出現,并且科技進步為不法行為提供了隱藏空間,增加了發現及追蹤不法行為的難度。為此,將產生的負外部性減少,只能通過高額的懲罰代價來實現,如果不能將負外部性減少,公共利益將更難以維護。
為此,在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下,懲罰性賠償金應將“實際損失”作為計算基數,而不是以“商品價款”。這樣能夠有效將懲罰性賠償金額提高。并且任何的懲罰性賠償條款中,以實際損失為計算基數的方法均適應,與公平公正的立法初衷相適應,這也正是懲罰性賠償所追求的目標。
2.將逃避責任納入到賠償金計算范疇中
侵害者在實施侵害前,會有效權衡采取預防措施和未采取預防措施帶來的損失。并且對于他們來說,在相同的預防成本之下,逃脫責任的可能性與采取的防范措施不相匹配。如果侵害行為難以被發現,侵害者通常會將預防成本減少,并且采取一些逃避責任的手段,以此來將更高的收益獲取到。反過來,如果侵害行為被及時發現,侵害者會有更大的預防其發生的動力,會積極采取各種手段避免自己的侵害行為被發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制止繼續產生的侵害行為。計算懲罰性賠償金時,納入侵害人的逃脫責任,對侵害人是否存在逃脫責任進行綜合考慮,從而增強防范措施。只有侵害行為及時被發現,才能使懲罰性賠償金額更合理,體現賠償的公平性。但是仍有很多條件使侵害行為難以被發現,包括是否故意逃避、采取的具體侵害手段等,需要將統計與個案結合分析。在懲罰賠償金計算中將逃避責任的可能性納入,不僅能夠使被侵害方獲得更高的賠償金額,還能起到震懾作用。
(二)對懲罰性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完善
1.完善缺陷產品的判定標準
對于多元的缺陷產品判定標準來說,其適用所花費的社會成本較高,包括人員成本、機構運行成本等,但確是一種有效的判定缺陷的途徑。缺陷產品有更多元的判定標準,會產生更大的威懾力,尤其是對于生產者來說,會迫使其用更多的預防措施提高生產能力,尤其是會不斷將產品安全性能增強,從而將侵害風險減少。不僅要使判定標準變得多元化,立法機關也要對消費者期待值充分考慮,如果產品與正常用途不匹配,使用中消費者對其的期待度會降低,這種產品就屬于“缺陷產品”。可以看出,這是方式可以有效衡量生產者生產行為,但濫訴風險會伴隨產生,需要進一步出臺落實行業規范,加強正確思想引導,其他的行業、服務業可以遵循這種模式,對自身行業、領域判定標準積極完善。
2.采取更為嚴格的責任歸責原則
單方責任中,對責任進行嚴格歸責,對實現懲罰性賠償立法目標有促進作用,并且具備更高的經濟性。為此,在懲罰性賠償案件中,嚴格責任適用領域很廣,可促進懲罰性賠償法律的完善。多借鑒國外先進的立法思路嚴格設置責任,比如,美國的相關立法中,受害方僅需要提供歸責要件即可,包括損害的結果、產品或服務的缺陷等,也就是說受害者只要具有了侵害方對自身權益侵害的客觀證據就可以[3],不僅可以將懲罰性賠償立法效用真正發揮出來,還能減少濫訴行為的出現。
(三)對經濟視域下公益訴訟制度積極完善
在我國,因為懲罰性賠償訴訟有較高成本,往往通過私下和解方式獲得一定賠償,但是仍無法消除隨之產生的社會負外部性。由此,為了使我國懲罰性賠償發揮更大效應,程序上的完善是必不可少的,而同時公益訴訟制度的健全與完善也是非常重要的。
1.我國現有的公益訴訟制度
公益訴訟主要維護已經受到侵害并出現一定損失的被侵害方權益,同時也對潛在的侵害進行保護,目前,《民事訴訟法》相關的解釋相繼出臺,在不久的將來,公益訴訟制度也會隨之產生。在相關法律法規中,法院受理的公益訴訟案件在不斷細化,顯示了我國公益訴訟體系正在逐步形成,會相繼出臺各種類型的公益訴訟細則,包括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相關細則、關于消費者權益維護的公益細則等。
2.對公益訴訟法完善的方法
首先,對案件受理的要件細分。比如,對于訴訟條件來說,社會公共利益受損的相關證據是原告需要具備的材料,但是“初步證據”范疇過于廣泛,缺乏更細致的標準。再比如,公益訴訟案件的受理要具備“詳細的訴訟請求”,也就是說對公共利益進行維護及保障,但是過于寬泛、籠統的公共利益內涵使得訴訟請求難以精準把握。
其次,和解、調解的相關程序要更加嚴格。將調解與和解機制引入,不僅能夠將訴訟成本減少,還能減少對司法資源的占用,但要實現這一點必須建立在事實認定無誤、程序沒有異議的前提下,并且要在調解、和解以后要面向公眾將結果公開。調解、和解程序如果無效,原因主要是出現了異議或者對公共利益造成損害等,則會立即將訴訟程序啟動。
最后,對程序性規定進行完善。對程序性規定細化,是出于對訴訟主體的利益保護。因為剛剛建立了公益訴訟相關制度,未能將所有的程序性規定都完善,比如,訴訟費用如何承擔更合理、如何有效分配舉證責任、如何對賠償金進行合理分配等。通過對這些規定的充分考慮與分析,可以對相關訴訟者的權益做出有效維護。比如,在《民事訴訟法》中,消費者在該法律規定下,具備了公益訴訟的資格,并且消費者協會承擔為消費者打官司的重任,且是免費的,真正對消費者在公益訴訟中的權益做出了保護,并且使相關部門能夠主動承擔公共利益維護的職責。將巨額懲罰性賠償金按比例劃分成立基金,立法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可保障消費者協會有效維權。
綜上所述,當前懲罰性賠償在立法上以及適用過程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并且相關的公益訴訟體系也不夠完善。為此,要想使懲罰性賠償可操作性、適用性更強,就必須始終對其實施的細則進行完善,以更好的對公民權益維護,保障社會利益均衡,維護國家長治久安。
參考文獻:
[1]劉水林.消費者公益訴訟中的懲罰性賠償問題[J].法學,2019(8):62-74.
[2]朱木闌.論懲罰性賠償在專利法中的引入[J].傳播與版權,2019(4):181-183.
[3]楊熠.淺談我國專利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之構建[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20(S2):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