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術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它能夠運用自己獨有的語言和形式傳遞人的情感和表達思想,是一種分享自然界和人類生活經驗的特殊表達方式。因此,在現代美術的教學中進行欣賞美術的教學也就對它起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而藝術語言作為個人評述當代藝術作品的一種語言能力——個人藝術作品審美素質的一種外化——它的審美能力培養就更為重要。古今中外的許多當代美術作品都是當代藝術家們遺留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藝術家欣賞優秀的美術作品離不開對美術的鑒賞,“鑒”是審美基礎,“賞”是審美目的,“鑒”為“賞”審美服務。在不同的當代藝術作品中,藝術家應結合不同的藝術語言及表現手法,展示出美術作品所具有的特色及意境,從而提升作品的藝術價值及情感氛圍。具象、意象和抽象的藝術都有著不同的特點和藝術風格。文章主要通過對當代美術鑒賞中等的語言文字的作用進行了分析,研究語言文字在當代藝術鑒賞和審美過程中的作用和價值。
關鍵詞:美術鑒賞;語言文字;價值
一、 引言
美術鑒賞就是結合不同作品藝術,利用人們對藝術作品的理解與認知,結合相關語言文字內容,幫助人們全面地、科學地評判作品的藝術特征及文學特征。在此過程中,藝術家應對作品進行深度、完善的評價分析,采用必要的藝術鑒賞手段欣賞作品所賦有的魅力及特色。另外,藝術家應明確鑒賞二字的含義,即在創作、創新的過程中表現藝術家的個人向往。其中,藝術家可利用不同的藝術表達方式,如中國畫、浮雕、書法等形式,展現出美術作品所特有的語言藝術及文化藝術,再結合真實的、創新的藝術表現方式突顯出藝術作品的本質,有利于讓作品本身具有更濃厚的文學色彩及藝術色彩,并根據抽象的藝術表現形式展現出現代創作藝術的語言特色。
二、 美術鑒賞中語言文字的作用
(一)擴充學生的美術理論
首先,教師應教導學生不斷擴充美術常識,利用完善的美術課程學習,感受到美術作品所賦有的特色及價值。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側重于德育教育的開展,突出美術欣賞課程的重要性,同時采用必要的教學方法及教學思路開展美術課程的探索,有利于讓學生明白作品中所涵蓋的中華文化思想及藝術特征。其次,教師應采用多媒體技術展示出不同藝術作品的流派、形式、特點、表達方法及代表人物,根據作品的文學意境打造出一個具有實踐深度的美術課程體系。通過展示出不同的美術作品藝術,讓學生感知不同作品藝術的歷史元素,從而逐步擴充學生的美術理論,也能開發學生的個人眼界。通過在課程中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探究能力及學習能力,能夠讓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念及審美情操。最后,教師應向學生展示處不同作品的創作方法及表現技法,如在工筆畫美術語言文字的表達過程中,教師需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的區別及聯系,并要求學生觀看抖音中“繪客國畫”的作品,讓學生全面地感知到作品的創作流程及創作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掌握美術基礎理論,自然也能讓學生在主動探究中形成審美情操。
(二)突顯文字特征,讓學生擁有發現美的眼睛
美術作欣賞、學習的重點就是培養學生形成審美價值觀,利用現有的美術教學資源,讓學生更全面的感受到不同作品所表達的內涵。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講述不同美術作品中所涉及的文字藝術及文字特征,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喜好,感受感興趣的作品內容,并在過程中進行主動思考。但是,該教學方法開展中,教師不能僅側重于要求學生進行欣賞作品的顏色、形狀及畫面構成,更應當讓學生在學習、欣賞中逐漸擁有發現美的眼睛。因此,教師需從以下幾方面的美術教學進行審美教育:首先,教師應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進行感悟,了解作品的藝術色彩、文化意境及表現方法等。通過引導學生充分挖掘作品中的特色及美感,有利于讓學生進行深入品鑒,從而積極表達出自身對作品的理解認知。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對不同風格的繪畫作品進行模擬,在模擬中體會作品的創新方式及創新價值,有利于讓學生發現作品中的美感及特色。通過讓學生在學習、品鑒美術作品的同時了解不同美術作品的特征及表現形式,有利于提高整體課程的教學效率。其次,高中生的思想價值觀還不完善,需要在課堂中重視欣賞課程的權重,讓學生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感受古代中國、古代西方國家的作品資料。比如可向學生展示陶藝、泥塑、中國結等藝術,讓學生根據這些藝術的起源、特征、表現形式及表現作用學習到如何進行美術課程內容的欣賞與理解。最后,教師也應讓學生自主分析出不同藝術的發展意義,根據作品所創造的氛圍,使學生感受到藝術家是由于哪些原因創作出更為生動的作品形式。比如吉爾伯特·斯圖爾特的《華盛頓肖像》則表現出西方對上帝、圣人思想向往;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則展示出汴河的生活情境,利用北宋時期最出名的集市場景,塑造出一個賦有立體感的藝術,其中不乏他對于北宋發展、民生的看法。通過培養學生明白藝術作品中的文字藝術,并根據不同的文字藝術感受到作品的審美價值,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完善的個人價值觀。
(三)重視實踐欣賞課程的開展,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教師應重視實踐藝術課程的開展,設置完善的教學思路及教學規劃,讓學生融入課程中進行學習、探究,從而開發學生的開放性思維能力及想象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全面認知審美、欣賞能力與學生個人成長之間的關系,設置必要的欣賞課程,幫助學生在品鑒、學習、模擬、實踐的過程中明白想象能力與個人發展的作用。因此,教師應融入不同的美術元素,如剪紙藝術、版畫藝術、沙畫藝術等實踐要求較高的教學內容,設置相應的實踐規劃,能夠讓學生根據特色的藝術形式展開分析、理解、學習,進而形成完善的價值觀。總之,教師應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模擬創作不同的藝術作品,在感受、體會、了解的過程中學習到相關藝術課程。同時,教師需選用容易被學生所接受的課程模式,如多媒體教學、探究教學、理解教學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理念。
(四)創新美術教育內容、融入新時期的美術藝術元素
教師應不斷創新現有的美術課程內容,采用互聯網技術收集相關藝術形式及藝術資料。比如可將DIY藝術、游戲設計、作品設計的方法進行講述,引導學生了解當代美術藝術的表現形式及發展。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利用抖音、快手、微博、小紅書等新媒體平臺展現出風格各異的藝術內容,引導學生在平臺中學習縱向領域的美術作品。比如可利用小視頻的形式展現傳統藝術的表現方法及表現過程,如所涉及的優秀作品,同時結合必要的展示及感知,讓學生了解到作品特征。尤其是對于雕塑藝術的展示中,教師可利用VR技術,引導學生在虛擬現實空間中真實性的觸碰雕塑的紋路、形狀等,同時在生動的顏色表現中感受到不同顏色搭配的方法及搭配的技巧,有利于激發學生的互動能力。通過利用新型教學手段開展美術欣賞課程,讓學生感受到美術元素、美術語言的特色及意義,也能消除傳統美術課程所存在的“看得見,摸不著”的情況。總之,教師應不斷融入新時期的美術作品藝術,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學習情況品鑒作品所闡釋的意義,有利于全面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也為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搭建了一個良好的橋梁。
三、 語言文字在美術鑒賞中表達的創新方法及策略
(一)完善藝術語言培養
教師應強化對學生美術能力及藝術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及思想價值觀。因此,教師需要重點講述不同繪畫藝術語言的表達形式及表達方法。比如寫意技術、素描技術、白描技術等的特征形象的講述中,教師應進行示范演練,要求學生根據教師所指引的方法進行模擬學習,并逐步掌握真實藝術的表現方法。另外,教師應教導學生學會臨摹,并在過程中進行創新。創新方向包括要求學生根據臨摹的對象展開思考探究,分析該物體在生活中的特征。比如荷花的臨摹創作中,就需要引導學生分析蓮葉、荷花、花瓣、花萼、根莖的性狀及大小,同時根據具象化的藝術內容進行創新、實踐,有利于加深學生對作品內容的理解與探知,也能幫助學生健全思維,從事物的本質看待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藝術語言能力。
(二)意象藝術語言能力的培養
抽象派藝術與意象派藝術對作品表達思路、表達方法均存在一定差異,因此需側重對學生意向語言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更為客觀、全面地發現事物的本質。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向學生展示出不同元素的具象藝術表現形式,要求學生在主動感知、理解的過程中掌握作品內容的表現手法,比如可重點分析如何對局部作品的進行重組、變形,再利用不同的組合形式及組合方法表達出不同藝術之間的聯系。比如可將書法內容與工筆畫作品相結合,讓學生在創作中分析融合方式。此時,教師可提出關于齊白石作品的表現方法及表現形式,即在作品中表現出他對于鄉土文化的熱愛,比如《棉花糖》《白菜蘿卜》《魚蝦圖》等作品,都賦有較濃的墨色。通過展示不同顏色的搭配特征,合成工與寫的價值,再通過他對于不同藝術的想象及感知,了解到不同生命的形狀語言及視覺語言,有利于在過程中將意象派的原因藝術進行放大、夸張,從而為作品賦予新的生命力。總之,教師應培養學生了解不同點、線、面之間的構成關系,結合不同流派藝術的表現方法,從而加深學生對不同藝術內容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
四、 結束語
不同的近現代美術作品,都能利用個性的表現手法,突顯出美術作品的文化、情感、思想特征,進而構建一個賦有生命力的作品內容。因此,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的美術能力,設置完整的美術課程體系及課程內容,引導學生積極對不同作品的特色、價值、氛圍進行體味感知,有利于讓學生掌握美術語言文字的表達方法及表達形式。另外,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的視覺感知能力及分析能力,結合必要的美術課程模式,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有利于讓學生學習到更全面、更深入的美術理論內容。
參考文獻:
[1]李江東.淺談高中美術鑒賞課融入審美體驗的策略[J].美術教育研究,2020(2).
[2]劉妍娜.淺談高中美術鑒賞教學和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20(1).
[3]狄艷萍.探討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如何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9(42).
作者簡介:景韻,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樂雅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