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濤
本文結合新頒布的《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事業單位主要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分析了高校經濟責任審計面臨的困境,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對策。
2019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新的《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事業單位主要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規定健全了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組織協調機制,規范了計劃管理和審計結果報送,明確了審計評價內容,調整了責任類型,完善了監督糾錯機制。對標《規定》,高校經濟責任審計工作,遠遠不能滿足規定的要求。高校內部審計機構需要結合學校實際,將《規定》的內容,轉化為本校的具體制度規范,從而提升內部審計工作質量。
一、當前高校經濟責任審計面臨的困境
(一)高校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協調機制未建立或執行不足
按照《規定》要求,需要建立由紀檢監察、組織、人事、財務、國資等部門組成的經濟責任審計工作聯席會議(以下簡稱聯席會議)機制。聯系會議下設辦公室,負責日常的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在實際業務中,大多數高校聯系會議機制未形成,還是沿用舊的由學校組織部下發委托,審計處進行審計的工作流程,沒有形成監管合力。
(二)高校經濟責任以離任審計為主,任期內審計開展較少
按照《規定》要求,經濟責任審計可以在干部任職期間進行,也可以在干部離任后進行,以任職期間審計為主。但實際情況恰恰相反,離任審計居多,任期內審計開展很少或者根本就沒開展。高校輪崗換屆往往集中進行,這就造成了同一批次換屆需要審計的干部人數眾多,而組織部門要求的完成時限又非常短,離任審計時間緊、任務重,為了按時完成審計工作任務,審計人員只能減少審計程序,縮小審計范圍,客觀上影響了高校內部經濟責任審計的質量。
(三)高校經濟審計重點主要著眼于財務,對其他方面關注較少
按照《規定》要求,高校經濟責任審計主要包括貫徹執行政策、決策部署情況、本單位重要發展規劃政策制定和執行情況、重大經濟事項的決策執行效果情況、財務管理情況、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和遵守廉潔從政規定情況和以往審計發現問題的整改情況等六個方面的內容。當下高校經濟責任審計只關注了財務管理方面和領導干部個人廉潔自律方面,對其他四個方面的情況基本沒有審計,使得審計范圍過窄,不利于全面評價干部的經濟責任。
(四)高校經濟責任審計的評價以定性評價為主,缺少定量評價
按照《規定》要求,堅持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客觀公正、實事求是對干部經濟責任進行評價,同時要對發現的問題進行責任認定。目前由于缺乏可操作性的評價指標,高校經濟責任審計基本沒有定量評價,主要為定性評價,同時對發現的問題也未進行責任認定。
(五)高校經濟責任審計結果運用不足
按照《規定》要求,經濟責任審計的結果及整改情況要作為被審計領導干部考核、任免、獎懲的重要參考。這一點在實際審計工作中就更做不到了,因為絕大多數經濟責任審計項目都是“先任后審”,高校主要領導對干部任命已經做出了決策,內部審計機構出具的審計結果怎么可能去推翻領導決策,導致了高校經濟責任審計只能是走過場、完善程序的空架子。
二、解決高校經濟責任審計困境的對策
解決高校經濟責任審計困境唯一的對策就是高校內部審計機構要緊扣《規定》要求,結合學校實際,建立完善經濟責任審計的相關制度體系,加強校內宣傳引導,著重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一)建立由高校主要負責人直接領導的聯席會議制度
為了保證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權威性,內部審計機構要敢于擔當,主動牽頭建立由相關部門組成、高校主要負責人直接領導的經濟責任審計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內部審計機構要積極向單位主要領導和組織人事部門宣講“先審后任”的理念,爭取他們的認可,取得共識。每年年初,內部審計部門在向領導匯報、與相關部門溝通的基礎上,按照“分年實施、定期完成”的原則,擬定年度經濟責任審計工作計劃,報聯席會議審議通過后實施。除了臨時的人事變動采用離任審計外,經濟責任審計均以任中審計為主。在經濟責任審計實施過程中,遇到內部審計機構單獨難以解決的問題,也可以召開聯席會議,共同研究,討論解決對策。在經濟責任審計結束后,要召開聯席會議,向學校領導和相關部門通報審計結果,便于下一步審計結果的應用。
(二)建立健全經濟責任審計評價體系
高校經濟責任審計項目需要對單位貫徹落實上級政策規定、事業發展、“三重一大”事項、內部控制制度執行情況、財務管理、黨風廉政建設開展情況和領導干部個人廉潔自律情況進行審計,已經成為一項復合型的工作,要準確評價干部任期內經濟責任,難度較大。因此,必須要將相關考核指標進行匯總分類。
根據高校干部的崗位和類型劃分,大致可以劃分為職能部門、教學單位和校辦產業三類。根據不同崗位特點,從事業發展、“三重一大”執行、內部控制制度執行、財務管理、黨風廉政建設和個人廉潔自律六個方面設定評價指標。設定指標要遵守三個原則:一是以定量評價為主,定性評價為輔原則。盡可能將經濟責任評價予以量化,減少主觀評價,增加審計評價的客觀性和可操作性,為干部選拔任用提供公允客觀的依據。二是突出共性原則。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個人遵守廉潔自律和以前年度審計問題整改落實等指標可以設計成共性指標,有統一標準,便于相互對照比較。三是分類評價原則。不同崗位指標的設定不能完全一致,要體現差異,要針對崗位設計個性審計評價指標,設定相關指標的權重要高,反映崗位特點。對于職能部門的評價指標,重點考察落實學校領導決策部署、指導教學單位效果方面;對于教學單位,重點考察招生、教育教學效果、學生管理和就業等方面;對于校辦企業,重點考察經濟效益、內部控制制度執行、“三重一大”事項決策等方面。
(三)建立審計結果運用制度,積極推行審計結果公示
高校內部審計機構要建立審計結果運用制度,要在制度上明確指出被審計單位負責人為審計整改工作的第一負責人,經濟責任審計結果作為領導干部考核、任免和獎懲的重要依據,從而發揮經濟責任審計的作用。充分運用經濟責任審計聯席會議機制,在經濟責任審計報告簽發后,內部審計部門向相關部門通報結果,并向相關部門抄送審計報告,要讓組織人事部門負責將審計報告納入干部組織人事檔案管理,紀檢監察部門負責對發現審計問題的整改情況進行追蹤,對不按期完成整改工作的部門負責人進行追責、問責。
同時,在經學校領導同意后,將審計結果在全校范圍內公開,推進校務公開,保障廣大教職工的信息知情權,形成校內民主監督機制,從而倒逼被審計單位負責人認真落實審計報告建議,積極整改。對未認真進行審計整改的單位和負責人也能起到警示和震懾作用。
(作者單位: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審計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