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麗
農村經濟健康發展必須建立在良好的內外部環境的基礎上,農村集體經濟財務管理是支撐農村集體經濟建設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與農村的改革、發展和社會穩定緊密聯系在一起,是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只有做好農村集體經濟財務管理工作,才能有效地保證農村集體經濟的健康發展。本文從基層村級集體經濟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建議方面,淺談了如何加強村級財務管理,提高基層干部依法理財意識,并闡述了審計監督工作等方面發展方向。
一、農村集體經濟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新農村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村級財務管理工作不再較以往單一,尤其與征地、項目建設有關的問題逐漸增多、復雜起來,資金量也較大。這就需要我們必須加大村級財務管理工作的力度,確保村集體資金安全、規范運行,杜絕違規、違紀現象的發生。但從近幾年村級集體經濟財務運行上看,我們發現村級財務管理工作中仍存在問題和不足:
(一)鎮村領導重視不夠,從思想上認為此工作不重要,導致財務管理制度落實不到位。部分鎮村領導干部認為村級財務管理工作是老生常談,只要出納管好現金應付好上級檢查即可,與經濟工作、行政中心工作掛不上鉤,不予重視,置若罔聞,不學習、不傳閱,等報賬時錯誤一大堆,違背報賬工作要求,延誤報賬,認為嚴把報賬關耽誤了村上經濟工作,對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沒有顯著成效,把“村財民理鎮監管”的政策、要求置于腦后,隨心所欲,導致各項制度落實不到位,造成坐收坐支、開支混亂、集體資金體外循環形成小金庫、產生長期不報賬、坐收坐支等現象。
(二)基層財務管理人員文化素養和年齡結構參差不齊,不能及時接受新事物,有的財務知識知道的少,報賬工作混亂,不能領會文件精神,導致各村的報賬工作不均衡,有些村做的比較好,每月按時報賬,收入及時繳存、及時報進賬單和收據,但仍有部分村報賬不及時,兩三個月才報一次賬,甚至一季度報一次,或長期不報賬,收入不及時繳存,一邊收一邊支,形成包包賬,結果導致賬實不符現象;有的村的財務人員只是簡單的記記賬,不能及時發現村級經濟運行中的問題,為經濟決策服務。
(三)有些票據附件不完整,手續不完善。如購買辦公用品不附購物清單,購買慰問物資不附花名冊,工程建設不附合同、預算單或決算單,重大開支不附會議記錄,萬元以上大額支出不附申報單,多人領取雜活工資的零星用工結算單后不附用工花名冊,結算單上沒有領款人簽字,小額支出憑證后不附原始單據等;有些票據上沒有經手人簽字,沒有注明開支用途;有個別村發票上簽字不完整,村領導只簽名不寫事由、同意意見和簽字日期等。
(四)財務公開流于形式。所謂財務公開,就是村集體應以便于群眾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將其財務活動情況及其有關賬目,定期如實地向群眾公開,接受群眾監督,目的是為了促進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但大多數村用表格形式,財務專業術語顯示,導致群眾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起不到監督作用。
二、加強村級財務管理的措施和審計工作
針對存在的問題,我們應堅持以落實村級財務管理各項制度為抓手,嚴把報賬關,規范報賬程序,加大村級財務管理工作力度,建議從貫徹落實制度、管好收入、嚴把支出、抓好財務公開等七個方面做到:
(一)基層村干部,尤其主管村財務的領導要認真學習、貫徹落實好村級財務管理的各項制度,從思想上重視起來,按照規章制度自覺執行,支持、配合好鎮農財中心的村財監管工作,堅決抵制不按財務規章制度辦事的現象,著力解決村級財務管理制度落實不到位、坐收坐支、長期不報賬等問題。
(二)管好村集體各項收入,確保各項集體資金納入監管。管好收入是做好“村財民理鎮監管”工作的關鍵,在具體落實中,我們應始終堅持把村組集體所有收入統一納入監管。村組集體各項收入主要包括門面房及場地出租收入;集體土地、林地、魚塘、果園等承包費收入;村組所屬企業上繳的管理費收入;存款利息、投資收益和土地折價的債權利息收入;土地征占、移民搬遷、道路改線等的集體土地征地補償款收益和集體土地流轉款收益等;村組集體資產變賣收入;財政專項補助資金收入、“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 收入、 上級撥入專款收入等;以及其他應納入村集體管理的所有收入款項。
(三)加強收款收據的管理,嚴格執行票據管理制度,實行收據的申領、繳舊領新、登記和核銷,嚴格控制領用數量。所有收入必須及時繳存入賬,不準出現賬外賬,否則,不予再領取新的收據。收據不準丟失、外借、撕毀和私自毀損,不準用于不屬于農村集體收款的行為。作廢票據必須一式三份都蓋上“作廢”章,不得撕毀,票據號必須完整連號;上交的已使用的舊票據封面上必須蓋上村委會公章,并寫明作廢票據張數。
(四)嚴格報賬程序,規范村級支出。村組集體各項支出主要包括辦公場所的購建、道路硬化、水利設施建設、集體門面房、場地的建設等公益設施的工程建設支出和其他項目建設支出;村組干部工資、獎金、補助等支出;村委會日常辦公費用支出;借款、欠款的本金償還和利息支出;應付款項、應收款項的支出和應退押金的退支;村組集體農業生產方面的支出(如看管水工資、打藥工資、維修田間道路等);群眾生活費、退職干部生活費的發放、環境保護費用、稅款等其他方面的支出等等。
(五)抓好財務公開,讓群眾清楚明白。村級財務一直是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做到村級財務公開、透明,是化解干群矛盾的重要手段。在村財公開中應采取會議、廣播、公示欄等方式,每季度將村級財務收支情況以及各項資產、專項資金籌集和使用情況、民政資金補助情況、項目建設情況等向群眾全面公布,做到詳細、完整、真實;對村民關心的熱點問題或村監會要求公開的財務活動要不定時專項公開,重點解釋;同時,對財務公開中群眾反映的問題,及時妥善處理。
(六)做好村級集體財務審計,包括村主要領導干部離任經濟責任審計、重點項目審計、基礎設施專項審計等,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把事前、事中監督管理、事后審計貫穿財務工作始終。
(七)加強培訓,上級主管部門要經常組織培訓,并要求財務人員提高依法理財意識,做到愛崗敬業,多學財務知識,熟練掌握財務工作處理方法,提高業務能力
三、后續發展方向
(一)繼續完善村級財務管理制度。要求及時報賬對賬,做到賬實,賬賬相符,理清村集體的實有財產,財務公開清楚明了,讓群眾看的明白,盡量減少干群矛盾。
(二)加強財務監管力度,提高業務人員的專業素養。定期進行培訓指導,防患于未然,發現問題立即處理,從根本上提高農村集體經濟管理的可控性,防止集體資產的流失。
(三)規范農村集體經濟財務審計程序。為了更好地維護村民的合法利益,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必須完善和管理農村財務審計,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和審計程序。制定審計計劃,明確審計范圍、審計對象和責任審計,科學規范農村集體經濟財務審計程序,確保各部門之間的協調。審計階段,如審計方案、審計實施、審計報告、記錄和編制詳細的財務報表等,為農村集體經濟審計提供了明確的法律依據。
(四)創新農村集體經濟財務審計方式。為了適應時代的變化和農村財務管理的需要,需要對農村集體經濟財務審計方式進行創新,將農村管理人員與審計人員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化。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村鎮審計服務的業務獨立性,協調村鎮與村委會的工作,為提高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的財務管理和審計水平提供一條很好的途徑。
四、結語
隨著國家對開展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大力發展,農村財務管理模式正由傳統的分散式經營向集體經濟管理進行轉變,這不僅有利于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而且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質量。因此,必須不斷完善農村財務管理,使其規范化、合理化,并對農村集體經濟財務管理進行嚴格監管。只有不斷創新審計方法,完善審計程序,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財政問題,維護村民合法利益,創造有利于和諧健康發展的環境。各級各部門和有關人員要充分重視這些問題,制定科學有效的措施,促進農村集體經濟財務管理水平的提高,促進農民經濟收入的增加,為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陜西省漢中市城固縣沙河營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