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北江
1900年,有人在敦煌莫高窟的洞穴中發現了一批4到11世紀的寫本、印本等文獻,我們把它們統稱為《敦煌遺書》?!抖鼗瓦z書》的數量很驚人,總數有約6萬件,被稱為“中國中古時代的百科全書”。

當然,得到這個贊譽,可不僅僅因為《敦煌遺書》數量巨大,這6萬件文物中,雖然大部分是佛教經典,但同時還包含了政治、經濟、文學、民俗、天文、數學、音樂、舞蹈等豐富的內容,并且,《敦煌遺書》中不僅有用漢文書寫,還有不少內容是用回鶻(hú)文、西夏文、吐蕃(tǔbō)文、于闐(tián)文、吐火羅文、希伯來文、突厥文、粟特文等多種古民族文字寫成的。
難能可貴的是,《敦煌遺書》中還保存了大量正史中未曾保存的珍貴史料,有當地官府與寺院涉及官吏、僧侶、百姓的各類行事文書,還有6件古舞譜,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舞譜。我們現在能欣賞到的敦煌舞蹈,就是人們根據這些舞譜和敦煌壁畫編排而成的。
在《敦煌遺書》中,專家們還發現了存有明確紀年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唐代成通九年(868)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通過《敦煌遺書》,專家們甚至考據出了“孟姜女哭長城”的地址是現在的內蒙古包頭地區。類似的發現還有很多。因此,《敦煌遺書》的發現被譽為“中國近代文化史上的四大發現”之一,能夠與甲骨文、漢晉簡牘、明清內閣檔案的發現媲美爭輝呢!

敦煌地處遙遠的西北,為何這些隱秘的、小小的洞窟里會藏有這么多古代文獻呢?要知道,這可是《敦煌遺書》被發現后,學者們日夜叩問、努力探尋的一個重要問題。到目前為止,這個問題主要有三種說法,分別是避難說、廢棄說和修復說。
一、避難說
支持避難說的學者認為,莫高窟的僧人因為戰亂的到來,為使經卷遺書免于戰火而存放在洞窟中。宋代初期,敦煌地區佛教盛行,寺院眾多。后來,西夏人占領了敦煌,僧侶們擔心西夏人會對寺院進行破壞,因此臨走的時候便將不方便帶走的經卷、佛像、雜書等藏入洞窟內封存,希望等戰爭結束后再回來取用。誰知這些僧人一去不返,杳無音訊,這些洞窟和里面的藏書就成了無人知曉的秘密。

二、廢棄說
不過呢,因為藏經洞中并沒有整部的《大藏經》和其他珍貴物品,絕大多數物品都是殘卷斷篇、疑偽經、錯抄的廢卷以及作廢的文書與過時的契約等,所以有學者認為,洞窟中存放的很可能是敦煌僧人廢棄的物品。還有學者認為,中國古人很珍惜紙張,有敬惜字紙的傳統,也有尊重佛法佛典的傳統,因此用過的佛經不能丟棄,也不能燒毀,只好用洞窟封存起來。
三、修復說


在五代至北宋年間,敦煌有一位叫道真的僧人負責管理佛經并組織修補佛經的活動。由于當時紙張十分珍貴,寺院里沒有那么多富裕的紙用于修復,道真便四處募集紙張用來修補殘缺的經卷。洞窟中存放的其他文獻可能就具有修補經卷的用途。
龍奇奇:直到現在有關藏經洞的封閉時間和原因也沒有定論,看來,這個謎團還有待于我們去進一步考證。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道士王圓(lù)在清理莫高窟洞窟時偶然發現了堆滿寫本、印本、絹畫、銅佛等文物的藏經洞。藏經洞被發現后不久,王道士就上報了當地官府,可惜的是,這件事并沒有引起官府的重視,反而引來了一批又一批的外國“探險家”對這些“寶物”進行了掠奪。
受盜掠、戰亂的影響,大量《敦煌遺書》流散海外,目前全世界的許多地區都收藏有部分《敦煌遺書》,而有關《敦煌遺書》以及敦煌壁畫等內容的研究,就形成了一門學科——敦煌學。
目前,國家圖書館藏有16000余件《敦煌遺書》,那里的專家們通過整理、修復、研究、出版與展覽,盡力使《敦煌遺書》為學界所用、與世人見面。《敦煌遺書》是我們中華文化的重要寶庫,它等著你的研究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