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香
經(儒家經典)
史(史書典籍)
子(諸子百家經典)
集(詩詞歌賦)
看了上面的介紹,大家一定會想:看來古代有很多皇帝都喜歡整理編修“百科全書”呀!沒錯,在明代的《永樂大典》編修完成約300年,清代的乾隆皇帝正式下令,開始編修另外一部百科叢書——《四庫全書》。
1.體例不同
人們常常將《永樂大典》與《四庫全書》相提并論,殊不知,兩者雖然都是中國歷史上無與倫比的重要文獻,但其文獻性質卻截然不同:《永樂大典》是類書,而《四庫全書》是叢書,叢書會把毫不相關的內容收錄在一起,《四庫全書》中的經、史、子、集四部分就是互不相關的。
2.誰是“更好”的
乾隆皇帝下令編修的這部書為什么要叫《四庫全書》呢?其實“四庫”的說法最早出自《隋書經籍志》,當時官方將書籍分藏于經、史、子、集四個書庫中,號稱“四部庫書”或“四庫之書”。這種圖書分類法一直延續到了清代,所以在編纂《四庫全書》時,官方便采用了“四庫”的名字。在“四庫”后面加“全書”,則是為了顯示自己的編撰之功遠超前代。

《四庫全書》總共有七部,首先抄寫完成的四部被分別藏于北京故宮的文淵閣、沈陽故宮的文溯閣、北京圓明園的文源閣、承德避暑山莊的文津閣,俗稱“北四閣”。之后又抄寫了三部,分別藏于鎮江的文宗閣、揚州的文匯閣、杭州的文瀾閣,俗稱“南三閣”。
不同于“藏于深閣”的皇家御用之書《永樂大典》,貯藏于“南三閣”的三部《四庫全書》主要面向廣大學子開放,它對當時的教育普及來說可是功不可沒!從這個角度看,《四庫全書》不僅供皇帝閱讀,還給大眾提供了學習機會,它確實是“更好”的!
3.都是“純手工”技術活兒
和《永樂大典》一樣,《四庫全書》也是“純手工”制作——《永樂大典》3.7億字,約3000人編修了6年完成,而《四庫全書》更厲害,有近8億字,編修工作前后歷時20余年,約有4000人參與。
《四庫全書》收錄了自先秦至乾隆年間各類重要典籍約3500種,內容涵蓋中國傳統文化的很多方面。但是與《永樂大典》抄寫全書不同,《四庫全書》概不收錄佛道、戲曲、小說等內容,凡是有礙政治穩定和封建統治的文字全部刪去、概不留存,連一些科技著述和軍事著作也沒有采錄,像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寫的《天工開物》就未被收錄在《四庫全書》中。所以,《四庫全書》的編修工作既有它的成功之處,也對傳統文化造成了較大破壞,留下了難以彌補的巨大遺憾。

你知道嗎?我們熟知的清代名臣紀曉嵐就曾擔任過《四庫全書》總纂(zuǎn)官的職務呢!

為了追求古樸的風格,《四庫全書》沒有采用當時十分流行的線裝,而是采用了包背裝。四部書籍分別用不同顏色的書皮進行包裹。經部為典籍之首,用綠色書皮包裹,象征春天;史部的卷帙最為浩繁,用紅色書皮包裹,象征夏天;子部收錄百家經典,用藍色書皮包裹,象征秋天;集部為文學總集,用灰色書皮包裹,象征冬天。
4.保存不容易
你有沒有發現,在收藏《四庫全書》的“北四閣”與“南三閣”的閣名中,除了文宗閣外,其他閣名中都有三點水旁?這是為什么呢?我們都知道書籍害怕火,當時的人們將藏書的地方以帶水字旁的字命名,寓意是“以水壓火”,希望書籍不要遭遇火災。
遺憾的是,經歷了清代末年的戰火,七部《四庫全書》僅剩下三部半,其中三部分別是原藏于文淵閣、文溯閣、文津閣的版本,它們現在分別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甘肅省圖書館、中國國家圖書館。半部指的是原藏于文瀾閣的版本,現藏于浙江省圖書館。在這“三部半”《四庫全書》中,唯有文津閣收藏的《四庫全書》被原架(書架)、原函(書套)、原書保存下來,實屬難得。經過幾代人的抄寫與補錄,最終《四庫全書》被補全。
《四庫全書》卷帙浩繁、內容包羅萬象,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瑰寶,對于中華傳統文化起到了整理、保存和弘揚的重大作用,是我們了解古代文化的“好老師”,大家有機會一定要去看看喲!
《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都是規模宏大的綜合類官修典籍匯編,看過我們的介紹,你能說說它們各自的優缺點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