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堯寧
摘要:從教書到育人,是教師教育力量的彰顯。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教書首先是教師與學生眼前真實的人際關系。當上教師,和孩子們在一起是一種緣分。命運把教師和這些最朝氣蓬勃、最復雜的,也是最有意思的青少年們永遠地結合在一起,成了自己的生命的一部分,才使教師生活有了意義。
關鍵詞:課堂;傾聽者;引導者
一、抓住學生的特性
每個學生具有不同的個性特點,同樣也具有不同的學習方式,從而形成不同的學習風格。[1]教師若能走進孩子的心靈,把他們看作不可替代的個體,成為他們傾聽者和引導者,給他們建造健康的精神樂園,便能有效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揮和諧發展。要真正做到愛他們,贏得學生的信賴,點燃他們內心的火焰。
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論并不都是從書本中研究出來的,幾十年來的親身實踐為他的研究成果增添了說服力。他從課堂實踐中來,再到課堂運用中去,形成具了有實際意義的科研成果。[2]教師積累經驗、得到理論提升,都需要課堂這一座橋梁形成趣味互動。
二、以《秋天的懷念》為例的課堂實踐分析
首先,學生的自主話題討論是課堂有效互動的源動力。例如探討七上課文《秋天的懷念》最后一段中“菊花”的象征意義,根據前文理解此處的北海菊花象征了母親的精神品格,但對這一問題,有同學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作者和妹妹去北海看菊花,實際上也是去看母親,他們想告訴母親,兄妹倆真的有在“好好活兒”。另一位學生受到啟發,把秋風中開得正爛漫的菊花想象成母親對兩個孩子的回應,隨風搖擺是在歡迎孩子們的到來。學生們不約而同地表示贊同:他們的回答讓許多同學產生了情感共鳴。教師可抓住熱烈的課堂氣氛,讓學生自主思考、討論答案的合理性,開啟思維風暴。
同樣的課堂環節如“我”與母親形象的分析。通過課堂發言,生1從動作和語言的人物描寫角度分析出“我”此時內心的絕望;生2從關鍵字詞出發,認為語句中使用“喊”卻沒有直接用“說”,不禁讓他腦海中浮現出撕心裂肺的史鐵生;生3抓住了母親的細節描寫,認為“撲”、“抓”和“忍住哭聲”反映了母親的難過煎熬和故作堅強;生4在前幾位同學的回答中有所啟發,抓住段末中的省略號,正對應了母親忍住哭聲的動作,認為哽咽的母親此刻是說不出話的……各類角度的發言,讓人物生動起來。教師可以點評為輔,聽學生的發言并總結引導“我”的暴怒無常和母親的焦急關切,推動教學進程,最大程度地讓這節課趣味化、實效化。
其次,教師跟進式點評是課堂有效互動的助燃劑。課文重難點一般為每節課的中心主題。教師除了作為一名傾聽者,也應該做一個引導者。需要注意的是,有效引導的前提是教師在課前的充分準備和對學生問題的預設,在課堂上機敏點評,引導學生理解和感悟。[3]例如《秋天的懷念》中母親重復了兩遍“好好活兒!”,教師可借助學生對人物形象分析的回答進行總結和跟進式點評,再順勢拋出一個疑問:母親說了兩遍“好好活兒”,是否重復?學生當即作出判斷,答案是否定的。為什么?教師的這一追問讓學生面露難色,但也激發了學生的解答興趣。這時候教師的引導角色便會起關鍵作用,適時地點撥:母親看到極端痛苦的兒子猛烈捶打雙腿,會只是與他講道理,勸導孩子不要傷害自己,要對生活有信心嗎?顯然,作為一個母親,她不會。看到孩子對生活如此絕望,這位母親該有多心疼。那瞬間她的腦海中只有阻止兒子輕生的念頭,所以緊握住孩子的手,說出了“好好活兒,好好活兒......”,重復兩遍的話語背后是一個母親的無助和悲痛。如此引導,學生便更易于理解。教師巧妙的引導式評點,激發了學生的聽課興趣,也構成了課堂上精彩的有效互動。
三、內化于行,凸顯教育價值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語文課程應專注于學生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認為語文素養是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要求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在教學實踐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得到強化,課堂有效互動的產生作用不容忽視。新課程改革將課堂教學定義為師生互動交往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二者共同參與課堂,共同發展。當然,教師在給學生點評時要做到“真評”,即有肯定性、補充性、啟發性和及時性。[4]這要求老師具備專業的知識素養,評點時做到靈活、多角度。肯定學生的思考能力,補充與問題相關的知識點,同時穿插引導,在課堂上及時為問題做一個解答。
作為教育教學的實踐者,教師在課堂中應充分發揮獨立思考精神,在專業發展中成就自己。
作為中國基層教師,我們的學習、踐行、專業發展是潛移默化的。首先,教師的專業發展與他們的日常教育教學生活緊密關聯,蘇霍姆林斯基讓我們的教師看到了教書的樂趣。
其次,中小學作為真實的教育情境,在育人功能上是師生的互動,蘇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激勵了一批批青年教師茁壯成長。對于學生來說,青年教師就可以研究思考賦予一個活動以意義,讓學生他們產生研究的興趣,突出個體與環境的互動。[5]
再次,中國基礎教育教學改革同時改變著教師集體,蘇霍姆林斯基以他的教育激情催發多少中小學教師走上專業化發展之路。
做有獨立思考精神的教師。把堅守、共鳴、追隨、實踐、創造、研究、集體和個性內化于行。“根深者葉茂,源浚者流長!”教育的本質,就是一個鑄造靈魂、育人新生的過程。通過心靈的交融,讓教育花朵結出飽滿的果實。
參考文獻:
[1]《教育心理學》,陳琦,劉儒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2]《心靈的交融,蘇霍姆林斯基和中國教師》,史道祥,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6年
[3]《語文教學設計技法80講》,余映潮,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年3月
[4]《教師點評:語文學科亟待強化的教學環節》,王德標,語文教學之友,2008年第3期
[5]《學習的本質》,安德烈·焦爾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