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呂慈航
“你老了嗎?”這個問題,能扎穿一大部分人的心肝。
更何況在這個年代,越是“痛點”,越不可能諱莫如深。
一個接一個的標簽,成了段子或“梗”,是戲謔、鄙夷,還是自嘲、無奈?
因為你不可能永遠年輕,焉知老去的那時,不會遇上新的“初老癥候群”?
老而不老
風風火火闖九州,徹夜狂歡“嗨”翻天,但是卻會在某一刻覺得——累了,嗨不動了。
開始厭煩人多嘈雜的社交場合,朋友圈幾天都不想看一次,一到假期只想跟床鋪被褥纏纏綿綿。“葛優躺”再配個手機或平板電腦,半天或一天就過去了,唯一的運動大概是翻個身或伸個懶腰。
隨心所欲就能輕松刷夜、東奔西走的旺盛精力不再,對著新鮮事物,也不再躍躍欲試,而是興味索然——就這樣吧。然而這樣的“脆弱”,卻是輕易不能在人前表現。苦與累就等夜深人靜時自己咀嚼消化,公開場合自然是光鮮亮麗,對人對事都盡量笑臉相迎。但是,不經意間被觸及的知識盲區,與主流大眾的脫節,力不從心、無能為力的失敗體驗,總會讓“遲暮”之感提前報道。
不愿意被說“老”,卻愿意表現“歲月靜好”,明明都是“慢”的狀態,看起來矛盾,卻也不矛盾。
“老”是無力,是事與愿違,但歲月靜好,是游刃有余,是處變不驚。朋友圈里發一條動態——午后陽光晴好,桌椅整潔,窗明幾凈,一杯星巴克,搭配顯示工作內容界面的蘋果筆記本電腦,誰會說“老”?點贊并附帶高端、優雅之類的好評,才是這種“行為藝術”的最終目的。
所以,資本的嗅覺與消費市場的風向也轉而販賣起了另一種焦慮——不“買買買”,如何堆砌起“歲月靜好”?高級定制、手作蛋糕、潮流設備……它們的外形往往不再花里胡哨,而是以“內涵”作為賣點,搭配心平氣和的視頻演繹,讓人自然地點下購買鍵,用一個保溫杯價格的數十倍,去買另一個杯子,從而把對“老”的焦慮,美化成“歲月靜好”。
處心積慮地想劃清界限,正因已見趨勢,感知到了“初老”。但沒能如愿以償地擺脫隔絕,反而成了一個個新鮮名詞的最佳注解,大概也正是這個時代的無奈吧。
一時間,人們看到“保溫杯”三個字,如見洪水猛獸,生怕沾上一點關系。
保溫杯這個再平凡不過的日用品,被打上了“中年標配”的標簽——為什么用保溫杯?因為人到中年,老了,不年輕了,要注重保養,冰涼的重口的不敢入嘴,保溫杯里裝著溫熱的茶水,還得放點枸杞之類,時不時小口小口啜飲的樣子,哪還有什么朝氣?
無法再縱情恣意,滑入平庸境地一去不復返的人生,就以保溫杯作為開始的標志。當然,保溫杯是無辜的,不過是人們的心態和語境需要一個象征物罷了。
如今的“油膩”,適用的場合和對象已經很廣泛了,就連曾經倍受追捧的“小鮮肉”,如今也因“泡沫”被戳破,在各種詬病中就不乏“油膩”的形容。濾鏡疊了一層又一層,渲染得皮膚如雞蛋白,唇紅又齒白,結果是溢出的“油”也更清晰了。
然而,“油膩”這個詞更早還是用來形容“中年油膩男”的。2017年馮唐發布了一篇文章《如何避免成為一個油膩的中年猥瑣男》,“油膩中年”于是廣為人知。油腔滑調,世故圓滑,身無長物又自我感覺良好,不修邊幅、口無遮攔卻自認指點江山,頭頭是道。
還想自認年輕的人,紛紛對著這類模板皺起眉頭捂住鼻子,必要時不惜口誅筆伐,以示絕非同類。
+素材靈感來自于 Constantin Brancu?i
枸杞不是不能吃,但比起扔保溫杯里,不如捎上可樂、咖啡、啤酒一起,同理還有敷著面膜熬夜,吃火鍋時的金銀花,最簡單粗暴的,就是該“作”繼續“作”,同時在心里拜遍各路神仙祈禱不要猝死。
如果避不開“養生”這個詞,那么也一定要跟正兒八經的老年人的養生區別開來。所謂“朋克養生”,怕不是越“養”越要出事,但眾多年輕人樂此不疲,哪怕只為一種安慰劑效應,只為可以告訴自己:“我還沒有開始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