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和新增土地資源的稀缺,包括上海在內的一些大型城市逐步進入存量資源開發的階段,城市更新開始成為國內城市化進程的新亮點。不同于以往的“全部推倒重來”,新一輪的城市更新在對現有建筑的升級改造更新之上。“畫上繡花”的城市更新模式成為了中國城市開發新的打開方式,對人文、歷史的保護,以及對藝術、設計的需求被放到了更為突出的位置。
縱觀全球,任何一座依然活躍的歷史名城都缺少不了藝術與設計,巴塞羅那就是最好的例證。
1833年,巴塞羅那迎來了工業革命的洗禮,大量人口從農村擁入城市,城墻內的老城區頓時變得擁擠不堪,居住環境持續惡化。1859年,在著名設計師塞爾達的帶領下,巴塞羅那市政府開始了重塑巴塞羅那的計劃——避開老城,另建新區。此后,巴塞羅那一躍成為國際化大都市,也成為了現代城市發展的先鋒作品。但在進入19世紀后半葉后,巴塞羅那的新城也步上了老城的后塵。由于環境的惡化,越來越多的富人從新城遷入郊區,城市日益衰敗。
巴塞羅那再度“病倒”了。這次拯救它的是建筑天才、藝術大師安東尼·高迪。6處世界文化遺產、17處西班牙國家建筑遺產——傾盡一生,高迪為這座城市留下了圣家族大教堂、巴特羅之家、米拉之家、古埃爾公園等一系列流芳百世的建筑,因而巴塞羅那也被稱作“高迪之城”。
今時今日,善用有限的土地資源,倡導城市更新,告別大拆大建,已成為大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本期,我們聚焦城市更新,在城市嬗變的過程中,對建筑物等物理實體的硬件更新,恰恰是延續城市歷史、承載城市文化、寄托市民情感的基礎。無疑,新的浪潮正在悄悄改變著我們城市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