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一個民族文化和情感記憶的載體,歷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關鍵。根據同濟規劃設計院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上海全市共有44處風貌保護區,上海風貌保護道路(街巷)達到401條,上海優秀歷史建筑總計1058處、3075幢。上海中心城的成片風貌保護區域總量已達到44km2,全市總計約58km2。
在同濟大學副校長伍江如看來:“優秀的文化是一層層疊加,而非新的出來,就扔掉舊的。城市的風貌就是歷史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我們必須要加以保護,而這樣一步步深化的發展,也體現著上海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觀念、方法、規劃的進步。”
圍繞“建筑可閱讀,街區宜漫步,城市始終有溫度”的思路,保持歷史原真性、避免過度開發、注重文化傳承是上海在城市更新,尤其是對風貌區更新中的三大重點。然而,無論是街道、商區,還是城市本身,都是有機的生命體,與人類一樣具有生老病死的生命特征。因而城市更新之于城市,如同手術之于生命體。目前,城市更新的方式大致分為三種:整舊復新(包括綜合整治、功能改變、微改造等)、拆除重建、保存維護。
整舊復新方式,施行于結構上還可繼續使用,但因維護不當或設備未予換新,而成為建筑物使用效果不佳的區域。對于城市來說整舊復新就相當于無關生命的美容手術,不改變城市的骨骼架構,通過整治翻新使其達到美觀整潔、功能完善的效果。我國現行的整舊復新類改造方式又細化為綜合整治類、功能改變、微改造等。

武康大樓位置示意圖 制圖/ 財富生活

經過更新改造,武康大樓恢復了舊日的“美貌”。 圖/ Luna
案例:武康大樓(已完成)
綜合整治類
武康大樓地處上海衡復風貌區,該樓始建于1924年,由著名建筑設計師鄔達克設計,原名“諾曼底公寓”;1953年,更名武康大樓。它不僅是近代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也是世界上僅存的3棟船型建筑之一,可謂近代上海城市建筑的重要代表。武康大樓與宋慶齡故居隔街相望,著名演員趙丹、王人美、秦怡、孫道臨,著名導演鄭君里都曾是這里的住戶。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上海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武康大樓的外立面逐漸被數不清的電線桿、架空線、空調外機和格式電纜“包裹”。被“蜘蛛網”籠罩的它,難窺當年的“美貌”。
為更好地展現城市風采,維護歷史風貌,2018年,在上海市政府的主導下,武康大樓迎來了最大一次整修。首先是外立面變得清爽了,原先雜亂的雨棚、晾衣架沒了蹤影,空調機架也做了“整理”,色澤、紋理都遵循著老建筑進行做舊。其次,在內部的修繕上,設計方參考大量的歷史照片,還仔細研究了大樓建筑的原材料,諸多細節都是如實復原。比如走廊墻面,就是撥開了原先墻壁的3、4層涂層顏料,最后才敲定使用偏深的湖綠色。還有大樓露臺的水池屋頂和墻面使用的泰山面磚,是幾十年前大樓初建時用的磚料。

在武康大樓的修繕過程中,許多細節都做到了如實復原。 圖/ Luna
2019年1月,武康大樓周邊區域架空線入地合桿工程正式完工,纏繞在建筑周圍的黑色“蜘蛛網”從此消失;5月,武康大樓外立面腳手架全面拆除,這座擁有95年歷史的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終于重現了往昔的“盛世美顏”,搖身一變成為了新晉“網紅”打卡地。
曾經每天上下班都要經過此地的市民秦先生感慨說,“不仔細看,根本分不出前后差別”,而對于負責維修的總設計師而言“就是要看起來像沒修過,才算成功了”。


黑石公寓現狀

黑石M+ 酒店

伊麗包子位置示意圖制圖/ 財富生活
案例:
黑石公寓/黑石M+園區(主體完成)
功能改變類
黑石公寓最早于1924年投資建造,是當時上海最豪華的公寓建筑之一。同處衡復風貌區內的它也少不了社會名流的足跡:擔任過北洋政府國務總理的熊希齡及其夫人——民國時期著名才女毛彥文的“新房”就設在黑石公寓內。此外,曾經協助過“上海拉貝”饒家駒從事抗戰難民救濟的潘大成也曾帶著他當時年僅9歲的兒子潘光入住黑石公寓,潘光后寫作《一個半世紀以來的上海猶太人》一書,成為記錄上海猶太人歷史及其與上海城市發展關系的重要資料。

伊麗包子鋪現狀 圖/ Luna
作為折衷主義風格的建筑,黑石公寓有著左右對稱的主立面,底層建有超大門廊,融合了新古典主義三段式的布局、巴洛克的曲線線條裝飾、科林斯柱式等元素。由于目前還有居民長期居住在公寓中,市民游客僅能進入部分對外開放的功能區域,但黑石公寓充分利用其毗鄰上海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附中、上海交響樂團、上音歌劇院、上海滬劇院等單位的特點,重點開發與音樂相關的業態。
比如位于黑石公寓一層,目前對公眾開放的“幸福集薈”便是一家以音樂為特色的書店。建筑內部裝飾有公寓原風格的馬賽克拼花,可謂“神還原”。此外,這里還設立了以音樂為主題、著眼“文化”和“海派”這兩大特色的“黑石市集”。市集攤位中包括雞尾酒、冰激凌、啤酒等輕餐飲業態,位于市集入口處則是來自上海交響樂團的周邊商品攤位,販售專屬的限定周邊,另外還有國際頂級爵士音樂現場表演機構Blue Note帶來的黑膠唱片攤位。穿行其間,不僅可在歷史建筑中沉淀內心,亦能在音樂中獲得平靜,文化就在不經意間流淌到了市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事實上,黑石M+園區的運營模式并不復雜,由徐房集團(國企)承租給上海幸福里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幸福集薈”負責黑石公寓一樓的運營。原先開設在武康大樓的“Drops”咖啡工作室搬遷到黑石公寓,負責咖啡區的運營,由此構成公寓底樓1000余平方米的空間布局。目前,25歲~45歲的中青年是店內的主要客群。
案例:伊麗包子鋪(已完成)
微改造類

海鷗飯店曾被譽為上海外灘最佳觀景點 圖/ 全景網
地處市中心黃金地段的上海圖書館邊上,有一條鬧中取靜的小路——高安路。高安路不寬,不過15米左右。與大多上海的街道一樣,衡復風貌區內的高安路兩側的人行道上都栽滿了法國梧桐,加之只可由北向南單行的規定,讓這里有了幾分大隱于市的味道。然而,在過去的幾個月里,這條往日里鮮少喧囂的小路卻因一家僅有16.9m2 的“伊麗包子”鋪迎來了一波又一波攝影愛好者。
左右對稱的木質店招與菜單牌、兩扇墨綠色的鏤空鐵藝窗,設計感十足的藝術字體,文藝而清新的元素,讓你很難把它跟印象中白霧蒸騰、油膩不堪的街頭包子鋪聯系在一起。事實上,伊麗包子鋪并非新開,而是一家已頗有些年頭的老店。
2003年,剛剛30出頭的店主陳昌義離開安徽老家到上海打拼,靠著自己的面點手藝開了這家沿街小鋪。17年來伊麗包子鋪已經成了周邊居民平凡但又不可或缺的早餐店,最多的時候,一天能賣出五千個包子。
紅火背后,問題也隨之而來。小小的鋪面里,上百個籠屜堆得雜亂逼仄,有時候只得向外謀空間,沿街擺放著一摞蒸籠高過人頭,時常要占到人行道。對此,店主自己心里也不踏實,成日里擔心會被勒令整改。
一面是承攬周邊居民日常煙火的“剛需”,一面是影響高安路整體風貌的斷點。包子鋪究竟是關是留?面對兩難,高安路所屬的天平街道干部多次走訪調研,征詢周邊單位和居民建議,充分聽取相關職能部門、社區規劃師意見,以自治共治的方式牽引起一場以“伊麗”為樣板的街邊小店風貌更新行動。在街道牽頭下,同濟大學建筑學碩士,意大利米蘭理工大學建筑遺產與風景名勝研究學院博士譚若霜接過了店鋪改造的項目。

漁陽里 圖/ 團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
為了尋找最能融入周邊環境的色彩,譚若霜跑遍了高安路,乃至于整個衡復風貌區。從高安路上精心挑選出了一種“高安綠”。他介紹說:“從高安路上春天梧桐剛出芽的新綠,到一些歷史建筑門上綠漆呈現出來的灰暗的綠色,在這之間取漸變色,一共提取了了45套顏色體系,最后從這套色譜里挑出了一套跟街區風貌最和諧的。”不光如此,包子鋪從整體構型,到裝飾元素乃至于字體風格,都能在風貌區的歷史和現實中找到出處。
設計方案形成后,街道還會同市場監管所、居委會和設計單位,與房東、經營戶反復溝通協商,最終達成共識,委托具有風貌施工資質的隊伍實施改造。至于內外部改造費用,采取了由街道適當補貼,經營戶自行出資的辦法,有效調動起經營戶的改造積極性。
改造完成的全新包子鋪得到了各方關注與點贊。不僅老客人對新鋪面豎起了大拇指,“甚至還有新客人特意從外地趕過來”。據街道方面透露,相較以往在業態調整中投入的整治執法力量、承租人清退補貼、空關收益損失、后期業態引入等成本總和,此次包子鋪不僅改造成本投入較少,還能讓居民得方便、商戶得實惠、風貌得提升,可謂一舉多得。
兼顧“煙火”與“風貌”的微改造,成就了城市更新與風貌區保護過程中的一次柔性表達——城市更新,更新的不只是生活空間的“硬件”,還有管理理念及管理方式的“軟件”。
拆除重建方式,施行于建筑物全盤惡化的區域,依當地經濟、社會以及實質環境標準衡量,除非清除既有的建筑物與設施,否則將阻礙正常的經濟活動與都市功能發展,使市民無法享受最基本的城市生活而采取的措施。對于城市來說就相當于脫胎換骨式的器官移植手術,必須清除壞掉的機體器官,更換成新的器官。
案例:海鷗飯店(升級中)
位于北外灘起點,有一座被譽為上海外灘最佳觀景點的飯店——海鷗飯店。1949年前,這里是“遠東第一酒吧”——英國夜總會的原址。1984年上海市總工會斥資1260萬元,在黃浦江和蘇州河交匯處建造了這座新上海國際海員俱樂部,對外稱為“海鷗飯店”。
然而經過36年的賓來客往,它的整體設計和硬件設施都老舊了,沒有地下室的海鷗飯店已漸漸跟不上上海飛速發展的步伐。為滿足北外灘世界級城市會客廳的定位,2020年4月,這座扼守蘇州河與黃浦江交匯之處的門戶建筑公布了拆除改建計劃。改建后的海鷗飯店將變身為一個精致的“玻璃盒子”,和浦江兩岸的建筑物交相輝映。
保存維護方式,適用于建筑物機能有健全運作或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筑物及地區。依當地的民情及地理環境,加以適當維護,使其免于因放任而遭受破壞或惡化。對于城市來說就相當于生命體為了永生而進行的肌體保存。
案例:漁陽里(已完成)
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革命文物資源點多面廣、豐富多彩,在中國革命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包括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在內,上海市現有革命史跡657處,其中列為不可移動文物的有257處;全市有革命類博物館紀念館共31座,可移動革命文物8.1萬余件。近三年來,上海保護修繕了15處重要的革命史跡,其中就包括“漁陽里”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2019年4月29日,在百年“五四”之際,“漁陽里”改造落成,向社會公眾開放。
紀念館一共分為六個展區。建筑內部設計側重復原“漁陽里”老建筑符號,展陳內容的原則強調不忘初心還原歷史。新增的漁陽里廣場毗鄰淮海中路,與紀念館相隔一條弄堂。廣場上設置了升旗區域,可在重要日子舉行升旗儀式,也為青少年國旗下成長活動、重溫革命歷史、接受儀式教育等提供了重要的公共文化場所。
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館長洪穎哲表示:“改造后的新館令人耳目一新,更合理的區域展陳,讓參觀者對黨團史的創建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而且人氣爆棚,每天預約基本爆滿,日均參觀人數比改造之前翻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