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

瑞士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建筑系碩士(Dipl. Arch. ETH Zurich)、瑞士建筑工程協會(SIA)會員,“40 Under 40”中國青年建筑師獎獲得者,goa大象設計總建筑師,同濟大學建筑城規學院建筑系客座教授。王彥關注城市更新,曾主持上海虹口區瑞康里城市研究等一系列城市更新項目實踐。在高舒適度、微能耗建筑技術領域亦有豐富經驗,其學術論文曾發表于國內外專業刊物。
目前,我國歷史文化街區的改造形式似乎十分多樣,那么除了像上海新天地的商業改造、北京打磨廠的藝術改造、常州青果巷的文化遺產開發之外,還有哪些形式呢?
在最近10年間,城市“微更新”改造形式顯得越來越活躍。不同于“自上而下”的規模化開發項目,這些“微更新”項目面積都不大,大多是“自下而上”的老街區或者舊建筑的微環境改善。投資改造主體有街道政府,也有民間,我們團隊這幾年也積極投身于這樣的改造設計活動中。
例如2015年大煙囪咖啡館,2017年萬創中心綠地改造項目等。2019年我們與幾位青年建筑師一起合作設計的華陽街道微更新項目也是非常典型的案例,項目由街道政府投資,對于長寧區秀水街的綠化系統、交通系統、便民建筑設施等進行重新梳理,作了整體而系統的改造和提升,受到當地街道和居民的熱情擁護。
歷史文化街區的改造對一座城市來說意味著什么?
歷史文化街區是城市人的共同記憶與財富。一些成為經典的歷史建筑就是城市發展歷史的物化,它濃縮了當時社會的文化、經濟、技術以及生活等各方面因素,因而代表這個城市的一個時代。對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和開發不僅強化了城市的特質,同時讓人們的城市體驗在時間維度上更加豐富立體。
我們在對歷史文化保護、開發、更新的過程中,如何留存/提取城市記憶?
歷史文化街區中的城市記憶元素有很多,比如:空間尺度、建筑特征、生活習俗等等。
2019年,我們在上海市鴻壽坊街區舊改開發項目設計中,不僅保留了老里弄街巷空間的高寬尺度,保留了鴻壽坊里弄建筑特有的立面文化特征,同時巧妙地將社區市集功能植入到里弄建筑中, 形成富有海派建筑特色的公共空間。這些都是對當地城市記憶的提取和物化,并接入了嶄新的當代公共生活的功能內容,整舊如故,與古為新。
我們在改造項目中如何平衡舊與新、商業開發與原有的生活節奏,從而贏得當地街區居民認同,實現良性的共存發展?
今天羅馬的納沃納廣場是由古羅馬時期的斗獸場改造而來。當瘋狂的體育競技逐漸退出古羅馬人的娛樂生活重點,原有的斗獸場看臺被改造開發成了一系列住宅、商業等世俗生活建筑,而中央長達200米的競技場地還是被很好地保留下來,成為今天游人如織的納沃納廣場,歷經幾百年后,廣受世界的認同,成為經典。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到,自古以來,由于社會的發展,舊的空間往往難以滿足新的生活需要。我們改造舊空間,目的是為了提高當代人的生活品質,而不是為保護而保護。在商業開發的同時,積極地為城市創造高品質的公共空間,形成與周邊環境的良性互動。我想,關于這些原則,古今中外都是適用的。
有什么您覺得不錯的案例可以跟我們分享嗎?
相對于萬眾矚目的城市中心歷史街區開發項目而言,居住社區公共空間的更新改造對切實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質具有更重要、更普遍的意義。
一個很棒的案例是上海長寧區的幸福里改造。我認為這樣的設計能受到周圍社區居民以及社會的高度認同,有兩個重要原因。
一是開放性。場地周圍分布著大量中小規模的舊式住宅小區,因停車場地的占用,這些小區普遍缺乏公共活動空間。設計將原有封閉的橡膠研究所辦公園區的主街兩端完全地向社區街道開放出來,巧妙地彌補居住社區公共活動空間的缺失,并納入到社區的循環系統。

上海幸福里 圖/受訪者提供
二是微改造。作為日常的社區型公共活動場所,浮夸的造型和表皮不會產生什么作用。設計巧妙地利用原有雨篷陽臺等構件,因地制宜地以小尺度的改造方式營造出豐富有趣的交往空間,讓不同的使用者在空間里有進退的自由,得到了社區鄰里的一致認同。我覺得經過了諸多需要涉及居民動遷等市中心大規模改造開發項目后,政府也越來越意識到不涉及拆遷的社區型微更新項目的社會價值。
有些地區的歷史文化街區是新建的“老街”,以此作為文旅或者商業地產開發中的一環,有人認為這是假老街、商業味濃,沒有真正的歷史文化底蘊,對此您是怎么看的?
文旅地產建筑需要營造有體驗感的文化氛圍,這點是可以理解的。在我看來,這些風貌再現的“老街”建筑可被理解為是對作為歷史形式的當地建筑傳統的傳承,但文旅地產一定要避免生搬硬套,“老街”不能被憑空捏造出來,必須有場地的原有文脈根源作為依托基礎,做到新老結合。
在您心目中,什么才是理想的城市?歷史和現代要如何交融?
從城市誕生的那天起,它一直在經歷著各種程度的改造,每一個時代的城市改造活動中人類都面臨著歷史與當代如何交融的問題。然而,近100年間,人類社會翻天覆地的變化更是讓這對矛盾顯得異常突出。
理想的城市一定是歷史與現代相互交織的。一方面我們不能丟棄歷史傳統,放眼望去,沒有了歷史傳統的城市大多都千篇一律;另一方面,傳統精神的表現形式需要更新,傳統若不更新就意味著死亡。我們唯有把歷史傳統精神用當代的新方式傳承下去,與古為新,也唯有如此,才能讓我們的城市奔向一個嶄新的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