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桃娟
農村初中學生在寫作時常常偏離實際生活,對鄉土景觀、鄉村生活與田園文化視而不見,而去“寫別人的生活”,或者在他人的故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這主要原因是學生沒有深入觀察生活、思考生活的意識,因此,教師應該指導學生深入生活,尋找寫作靈感,更好地寫作。
一、提高語文核心素養,打好寫作基礎
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引導學生建構田園情懷助力寫作,首先要明確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這樣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探尋和搜集鄉土寫作資源,并結合語文核心素養靈活運用素材寫作。
語文核心素養是指與語言文字的組織表達、語言文化的繼承和發揚相關的能力和品格,對于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文化素養的提高、個人成長與發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語言的組織與運用能力、思維能力、審美和創造能力、文化的傳承和理解能力。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加強語文基礎知識、寫作能力和綜合素養的培養,指導學生學習詞語、句式結構、修辭方法等,提高學生理解語句的能力、閱讀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化涵養,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良好的思維方式。
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有選擇、有重點地觀察田園生活,積累鄉土資源,進行思考和探究,運用搜集的素材寫作,培養語文核心素養。
二、積累鄉土田園素材,豐富寫作內容
鄉土田園生活中有豐富的寫作素材,這些素材蘊含在自然景觀、日常生活、周圍的人與事物中。在鄉土寫作教學中,教師應該帶領學生走進鄉村、走進田園生活,觀察農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欣賞田園風景,積累作文素材,為寫作打基礎。
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以下幾種方式挖掘鄉土田園素材:一是觀察鄉鄰的生活,與鄉鄰溝通,這是進行鄉土寫作的基礎與核心。通過觀察和交流,不僅能了解他們的生活與勞作方式,還能體會特有的鄉土特質,體會那純樸、善良、勤勞、實在的鄉土氣息。二是觀察鄉土田園美景。作為鄉村人的生活地,自然地理風貌是鄉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的人們在這片土地上勞作與生活,學生能夠看到美麗的田園風光和自然風景。三是留心鄉村故事。寫作應該從生活中挖掘素材,鄉村故事便是寫作素材的源泉。村里的大事小情、家長里短,都是寫作的鮮活素材。四是觀察民俗,傳統文化往往在鄉村中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很多城市里已不見蹤跡的傳統節日習俗、民間傳說、手工藝品等,都能在鄉村覓到蹤影,這些也是鄉土文明的積淀。學生探尋這些內容,能夠打好文化基礎,為寫作提供豐富的養料。
可見,引導學生挖掘鄉土素材,能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為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打基礎。
三、激發鄉情,贊美、謳歌鄉情
寫作不僅是文學活動,還是一種情感活動。不論是寫記敘文還是散文,都需要傾注情感,飽含情感地寫作,才能打動讀者,引起讀者的共鳴。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學生要給學生創設不同的情境,豐富其情感體驗,讓學生在作文中表達真情實感,以情動人。體現在鄉土作文教學中,就是激發學生的鄉情,讓學生贊美、謳歌鄉情。
例如,部編版八年級下冊有《社戲》《春酒》《安塞腰鼓》等文章,這些文章都與鄉土民俗有關,都是流行于鄉村的社會習俗和生活風尚,是由普通大眾創造和傳承的民間文化,表現著不同地區的民俗與風情,是不同地域文化與生活方式的展現,能幫助學生了解當地的民風、民俗。學完這些課文,教師可以布置“贊美鄉土田園文化”或“反省鄉土田園文化”等主題的寫作任務,要求學生深入到農村,挖掘鄉土文化,如傳統節日的習俗、婚喪嫁娶的風俗等。然后,教師指導學生結合現代社會主流文化,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或贊美,或反省,或批判。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可以更好地寫作,在寫作中思考與感悟鄉土田園生活,發現鄉土田園文化的優勢與不足,辨別其中的精華與糟粕,進而多方面、多維度、多層次地利用鄉土文化進行寫作教學。
通過運用以上方式進行寫作教學,能讓學生找到寫作方向,并根據具體內容思考和探究,將這些內容落實到紙上,從而豐富作文內容,表達真情實感,循序漸進地提高寫作水平。
寫作鄉土鄉情,教師應該明確語文核心素養,通過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幫助學生打好寫作基礎;通過指導學生開發鄉土田園素材,豐富寫作內容;通過激發學生的鄉情,讓學生贊美鄉土田園文化,學會以情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