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渠成
小學是教育啟蒙階段,肩負著引導學生思維的重任。作文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和寫作能力,提高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本文對小學寫作教學中的微作文教學模式進行探索,旨在提出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我國現行的《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小學寫作教學應當貼近生活,利用學生熟悉的情境設置教學環節,激發小學生的寫作興趣,采用微作文等新型教學模式,全面提高小學生的作文表達能力。”微作文包含幾個方面:微型素材積累,豐富小學生作文儲備;微型作文訓練,提高小學生的表達能力;微型作文講評,培養小學生的作文思維。微作文教學模式符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有利于推動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語文教學內容,不斷探索高效的微作文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作文思維能力,提高教學質量。
1.挖掘文本內容,設計微作文教學計劃
文本是教學的載體,挖掘文本內容有利于擴展微作文深度,培養小學生的寫作能力。精細的準備工作是微作文課堂高效的保證,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和教學內容制定教學計劃,創新課堂教學形式,激發小學生的作文興趣,幫助小學生積累寫作經驗,學習寫作技巧。因此,教師要不斷根據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和優化,聯系小學生感興趣的文本進行擴展,以豐富寫作內容,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寫作教學效率。
例如,指導以情感為主題的微作文時,教師可以結合課文教學,再引入小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進行教學。如寫“親情二三事”微作文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閱讀課本中有關親情的文章,學習其寫作手法,讓學生仿寫,但必須融入自己的生活體驗,把日常生活中的感人故事寫出來。小學生經過這樣的寫作實踐,寫作思維能得到拓展,表達技巧會有所提升,這展現了微作文教學的有效性。
2.豐富學生作文素材,優化微作文表達能力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素材是文章的血肉,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積累素材,提高表達能力。積累是寫出佳作的前提,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和語言材料的積累,學生寫作時才能有話可說,文思泉涌,告別生搬硬湊,增強文章的感染力。素材積累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平時用功,無論是課上還是課下,都要有積累素材的意識。課上,教師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積累,比如,積累詞匯、優美語段等,以提高小學生的表達能力,讓作文語言生動形象。課下,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捕捉生活中富有趣味或者印象深刻的事件,還要監督學生閱讀課外書籍,拓展知識面。
例如,寫“動作描寫”的微作文時,教師可對學生進行指導,讓其表達更精確、到位。比如,描寫打羽毛球,應當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打羽毛球的場景,回想打球時的動作,細膩地描摹出來,給讀者以臨場感,讓描寫更真實。學生寫出了如下片段:“比賽開始了,雙方全神貫注,一方迅速來了一個高遠球,另一方連退兩步,縱身一躍,輕而易舉把羽毛球打了回去,接著又是一個低吊球……”詳細的動作描寫給人如臨其境之感,生動地再現了當時的場景,描寫可圈可點。
3.創新課堂教學方法,強化微作文訓練
教師在課堂上扮演的角色不僅僅是引導者,還是整個教學過程的掌舵人。教師只有不斷創新微作文教學方式,才能增強作文訓練的實效性。教師要尊重小學生的個性,創設學生感興趣的課堂教學情境,本著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教學原則,設計作文訓練形式,讓學生擺正心態,敢于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想法和見解,從而提高思維能力。微作文訓練的內容必須和學生的實際水平相符,教師要把握好訓練內容的難度,要激發學生的興趣,提升作文表達能力。微作文教學還要結合小學生的實際生活,拓展學生的眼界,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和獨立表達能力。
微作文訓練一般包括幾個方面內容,重視各方面內容的訓練,便能提高小學生的表達能力。第一,培養審題能力。利用給定的作文素材進行審題訓練,培養小學生的發散思維,讓其多角度考慮問題,選擇新穎的角度寫作;第二,口頭作文,理清寫作思路。寫作是一個逐步優化的過程,首先要做的就是理清寫作思路。面對一個文題,學生可以先口頭作文,捋順寫作思路,然后再寫作。這樣,不但能鍛煉表達能力,還能鍛煉思維能力。
總而言之,小學作文教學過程中,微作文是重要的教學方式。寫微作文,可以激發小學生的寫作興趣,豐富生活體驗,提高表達能力。教師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了解學生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對其進行引導,以提高其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