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書文
低年級學生語文素養低,積累的詞匯量不多,表達也往往沒有邏輯和中心。那么,如何使表達具有邏輯性?如何教會學生突出中心?筆者結合教學實踐,總結了幾點指導低年級學生聯系生活情境、突出中心的策略,供同仁參考。
一、強化主題學習,進行融入生活情境的表達訓練
部編版語文教材將學習內容以主題的形式組合在一起,每組課文具有相同的主題。教師要強化主題學習,進行既定情境的表達訓練。舉個例子,部編版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中有《古詩三首》,包括《往天門山》《飲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內容主要涉及風景描述。學習過程中,我會在授課之前要求學生提前了解天門山、西湖以及洞庭湖等景點,通過視頻、圖片或文字等形式幫助學生加深印象,要求他們重點關注天門山、西湖以及洞庭湖的特征,查找其他描寫天門山、西湖以及洞庭湖的詩文,與教材中的描寫進行對比。在課堂上,我把事先準備好的關于天門山、西湖以及洞庭湖的圖片和視頻播放出來,時間控制在5分鐘以內。鑒于天門山、西湖以及洞庭湖等景觀的主要特征為山青、水秀、石美、洞奇等,在展示美麗風景的同時進行文字描述。播放后,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說一說自己對于風景描述類文章的感悟和體會,自我拓展,進行表達訓練。小學生尚處于學習的初級階段,語文素養不高,識字水平有限,理解和感悟也不夠深。表達訓練的內容既要有足夠的可延伸性與可挖掘性,又不能過于深奧,否則,會讓學生摸不著頭腦,不知道從哪里開始學習,找不到突破口。
二、利用日記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瞬間,豐富表達方式
學習表達技巧的途徑多種多樣,小學生可塑性強,所以,教師要在課上和課下加強表達指導,對他們進行適當的監督。下面介紹利用日記捕捉精彩瞬間、學習表達手法的方法。表達手法是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積累的,要求學生多看、多聽、多思考,從獨特的角度思考問題。但是,實際情況是小學生接受到的信息非常多,很難科學地提煉和應用。基于以上分析,教師有必要幫助學生制定措施,積累表達手法,并在學生積累的過程中進行干預和指導。這樣,學生便能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自覺積累表達手法的習慣。日記是很好的積累方式。我要求學生在日記中記錄當天的所見、所聞,內容可以豐富多彩,包括趣事、樂事、心靈雞湯、生活感悟以及學習過程等。一段時間后,學生積累了大量表達手法,這意味著在以后寫作時,可以對這些表達方式信手拈來,不愁中心不突出。
三、結合學習實際,進行表達訓練
需要持續性積累句子和詞語,并不斷地學習、運用,才能提高表達能力。好詞佳句不單可作為學生學習的模板,也能啟發學生創新,形成獨特的表達方式和寫作習慣。小學階段的教學,教師需要教授學生豐富的表達技巧,幫助他們提升表達能力。如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上冊的《日月潭》,作者講述了日月潭的美景,采用擬人的手法,形象地描述日月潭一天中不同時間的美麗場景。在學習中,我鼓勵學生摘抄佳句,學習擬人手法的運用。部編版語文教材中的《古詩二首》包含《登鸛雀樓》和《望廬山瀑布》兩首詩,均為描述現實壯觀美景的。通過學習,學生感受到了祖國山河的美麗。在此基礎上,我要求學生把每天看到的美景記錄在日記中,然后寫一篇景物描寫的文章,要求文筆簡練、引人入勝。學生可以仿照課文中的表達模式寫作,學會突出中心。
本文從教學實際情況出發,提出指導低年級學生聯系生活情境、突出中心的方法,需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強化語文學習,進行融入生活情境的表達訓練;利用日記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瞬間,豐富表達方式;結合學習實際,進行表達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