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lyapaween Kronsaeng

“回顧泰中兩國關系發展的歷程,是尤為值得稱贊的45年。雖然兩國的政治體制、經濟和社會方面存在差異,但在求同存異的基本原則下,雙方始終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泰中戰略研究中心主任蘇拉西·塔納唐上將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45年前,在當時國際局勢下,泰國政府領導人勇于調整外交政策,加上中國政府的博大胸懷,使泰中兩國重新恢復正常外交關系,開啟了雙邊關系的新篇章。泰國也將目光從“西方外交”轉向“中國和東方外交”。
45年來,盡管兩國各方面存在差異性,但是兩國政府和人民時刻福禍與共、心手相連,推動雙方務實合作不斷深化。更為重要的是兩國戰略合作已提升到新的水平,蘇拉西上將相信,在新的外交形勢下,中泰兩國合作仍將保持穩定健康的發展勢頭。
后疫情時代的機遇和挑戰
新冠肺炎疫情對國際關系帶來深刻影響。要問將引起何種地緣政治格局變化,蘇拉西上將認為,疫情后,全球化并未消失,只是合作方式發生了改變,而區域內與中國開展合作的國家,未來將繼續保持密切聯系,開展更多國際政治層面合作。
“通過共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區域性國際關系將變得更為緊密,在某些領域會增進互信,例如國家檢疫,各方可以利用這一點進一步拓展合作領域。”蘇拉西上將表示,隨著東盟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泰國應與東盟齊心協力,創造出更大的區域整體利益。
對中國在泰國投資和推動東部經濟走廊(EEC)建設方面,蘇拉西上將認為,此前,來自中國的投資大幅增加,雖然此次疫情會對中國投資造成短期沖擊,但是中國依舊對泰國的投資熱情不減,中國企業仍會繼續投資東部經濟走廊。泰國具有區位優勢,應該尋找合作共贏的機遇和空間。
與中國共同成長方面,蘇拉西上將建議著重從兩個方面考慮,即經濟增長、共同增長。
在工業創新和推動數字經濟發展方面,中泰兩國仍可通過多種方式擴大務實合作。中國和東盟國家領導人將2020年確定為中國—東盟數字經濟合作年,將進一步加強雙方在數字領域的合作。
農業方面,泰國應致力于生產中國無法生產、或能生產但無法滿足國內需求的產品,如茉莉香米、榴蓮。而在知識和人力資源方面應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
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倡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蘇拉西上將認為,泰國應積極制訂合作方案,考慮如何讓命運共同體落地生根,例如建立安全聯盟,這不單是指軍事、國防,還包括糧食安全、醫療、公共衛生等均可以開展合作。
建交45年來,從泰國王室、政府到民企、人民,中泰兩國在各領域各層次都聯系密切。在學術交流方面,中國擁有相當豐富的智庫類型和學術資源,泰國應善加利用,進一步深化拓展相關合作,以制定符合國家發展的戰略。
在蘇拉西上將看來,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給兩國合作帶來了更多的機遇,包括5個方面:“政策溝通”全面對接;“設施聯通”穩中有進;“貿易暢通”日新月異;“資金融通”方興未艾;“民心相通”深入人心。
“泰中兩國在政治體制、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存在差異,但本著求同存異和相互信任的原則,不管國際形勢發生著怎樣的變化,兩國關系都將經受住時間和各種挑戰的考驗。”蘇拉西上將說。
抓住用好中國重大政策機遇
關于中國政策和泰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方面,在對十九大和今年兩會進行分析后,蘇拉西上將認為有以下幾個要點值得關注:
中國堅決打擊貪污腐敗行為,雖屬于內部政策問題,但需要加強反腐敗國際合作,反腐敗經驗值得泰國學習、借鑒。
中國“一帶一路”建設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推進經濟全球化不斷向前。為制定符合國家發展的方針政策,泰國應建立研究團隊和智庫,這也是泰國所面臨的巨大挑戰。
今年兩會有些特殊,中國未制定GDP增長目標,展現了未受西方國家高度重視的GDP數值制約的國家發展思路,將重點放在脫貧攻堅上,提高人民購買力。同樣,拓展“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空間,包括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以及推動建立新經濟一體化建設,如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等。
中國推進教育制度改革,與一流國際教育機構建立合作,致力發展成為國際教育中心,將中國教育國際化。泰國應借此時機對本國教育制度進行調整,攜手中國共同發展,這也是泰國面臨的挑戰。
中國高度重視公共衛生系統,尤其是當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此外,中國在醫療器械和公共衛生設備制造方面居世界領先地位,而泰國具有良好的公共衛生系統,泰國健康安全水平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六,為此雙方可拓展合作。
中國綠色經濟政策強調經濟、社會和環境的一體化發展,包括制造業、消費等,為各國提供綠色發展思路,泰國應該學習和借鑒。
中國的目標是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注重技術研發,例如華為在全球擁有8萬研發人員。盡管泰國仍無法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但是可以定位成為創新科技用戶,也可以追尋拉瑪五世足跡,吸引外國專家來到泰國工作。
·來源:泰國《TAP東盟博覽》
·責任編輯: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