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lyapaween Kronsaeng

早在中國和泰國尚未建立正式外交關系之前,泰國中華總商會(原名暹羅國中華商會,以下簡稱商會)就已是促進中泰兩國政府和人民之間友好交往的非政府性重要組織。商會創立于1910年,迄今已逾100年歷史。2020年迎來創立110周年紀念日。
時至今日,商會一如既往踐初心、肩使命,在第27屆商會主席林楚欽先生的領導下,繼續堅定信心,奮力前行。在中泰建交45周年之際,本刊記者也對林楚欽先生進行了專訪。
著眼四大方面 促中泰深入合作
林楚欽表示,商會至今已有整整110年的歷史,過去,華商到泰國謀生,逐漸融入當地,創建家業。商會在成立初期,除了促進中泰商貿發展,還為廣大華人僑胞在泰發展提供便利和幫助,甚至在文件簽發和材料公證方面,發揮了類似中國大使館和領事館一般重要的作用。
中泰兩國于1975年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以后,商會成為匯聚在泰華人華僑、50多家中泰經貿商會的中心,繼續為增進中泰友誼、加強中泰經貿合作、促進中泰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
本屆會董會致力于將商會打造成在全面推動中泰經貿合作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的民間組織,為廣大中國企業提供便利,尤其是赴泰投資的中國中小型企業。
林楚欽表示,作為第27屆商會主席,他希望通過以下四大方面使中泰兩國關系獲得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一是吸引中國投資,尤其是高科技型的中國中小型企業;二是擴大對華出口;三是助力泰國東部經濟走廊(EEC)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對接,實現共同繁榮;四是促進兩國跨境電子商務合作,進一步推動泰國電商領域的發展。
疫情拉近人心,中泰關系更牢固緊密
林楚欽于2020年2月10日出任商會主席,正值疫情時期,這對于新任商會主席而言極具挑戰。此前,為了防范新冠肺炎疫情擴大采取的措施讓各種社會和經濟活動按下暫停鍵,但這些都并未阻擋商會前進的步伐。商會在新常態環境下仍然不斷為促進兩國關系發展作出貢獻,并通過網絡視頻的方式召開有史以來首次泰國中華總商會暨各行業公會聯誼會,共有50多個商會參會。
疫情過后,為了恢復中泰兩國投資商、留學生及小團體旅行團正常的交流和往來,在中泰兩國“旅行泡泡”協議下,商會與旅游相關行業協會開展合作,提出“疫情后重振泰中旅游業試點項目的建議”。
“過去,我們制定了許多加強泰中經貿合作的計劃,雖然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很多經濟活動拉閘,但是疫情過后,需要按照原計劃行動并加倍努力使經濟復蘇。屆時我們將組織泰國企業參加2020年11月在上海舉行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已連續3年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此外我們還將努力實現吸引中國30個省份的投資商來泰投資的目標。”林楚欽說。
鑒于新冠肺炎疫情和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中國乃至亞洲供應鏈和產業鏈正在悄然重構,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的關系將更為緊密、強勁。
疫情過后,邀請中國投資商赴泰投資是機遇,也是挑戰,尤其是東部經濟走廊(EEC),泰國政府致力于將其發展成東南亞大門。據林楚欽介紹,為擴大雙邊貿易投資規模,商會專門成立了新生代團隊以負責兩國企業相互交流、考察的協調事宜。
除了落戶泰國的中國高科技企業之外,商會還發現中國赴泰投資的創新技術型中小型企業也頗具潛力,它們開展的業務多與中國有關,如與中國開展進出口貿易。商會擁有強大的關系網和來自50多家商會組織的上千家企業會員,將能為以上赴泰投資的中國企業提供有效支持和便利。
中泰攜手邁向未來
林楚欽說,1975年泰國和中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2020年迎來兩國建交45周年,雙方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提升,更促進了兩國緊密關系和務實合作。而泰國也始終高度重視促進與中國地方政府間的友好關系,尤其是與泰國來往密切的省份,如廣東、云南和廣西。
政治方面,中泰兩國本著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不干涉內政的原則,互惠互利。兩國文化關系密切,不曾有過歷史、領土和領海的爭端。
經濟合作是中泰關系的核心,如今,中國是泰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而泰國是中國的第11大貿易伙伴,在東盟國家中位列第3(僅次于越南和馬來西亞)。
根據泰國商業部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5月,泰國對華出口29.093億美元,增長15.3%;2020年前5個月,泰國對華出口總額為122.211億美元,增長4.7%,占泰國出口總額的12.5%。主要出口產品有水果(新鮮、冷藏和干果)、汽車及其零部件、橡膠制品、電路板、計算機及其零部件。
投資方面,截至2019年底,中國對泰累計直接投資額約80億美元,中國傾向于投資創新技術產業、新行業、物流及電子商務產業。截至2019年9月底,泰國對華累計直接投資總額約43.4448億美元(僅2019年1~9月,泰國對華直接投資額7448萬美元)。
根據2020年前5個月的數據顯示,中國企業向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BOI)遞交投資申請共計82個項目,總投資額150.69億泰銖(約合人民幣23.5億元),項目和投資額均占外國總投資比例最高。
“泰國在中國投資者眼中具有多方面優勢,泰國政治和社會保持和諧穩定,位于區域戰略地區,有良好的基礎設施建設,已做好準備促進地區互聯互通。鑒于這一戰略優勢,泰國已成為東盟和中國的交通樞紐,尤其是陸運,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和泰國東部經濟走廊計劃高度契合。一旦中泰高鐵建成,將大大提高泰國的競爭力。”林楚欽說。
此外,泰國還是原材料、工業零配件、中間產品的產地,與中國產業鏈和供應鏈緊密相連,如橡膠和橡膠制品、計算機、機械設備及其零部件、汽車及其零部件、水果(新鮮、冷藏、冷凍、干果)等。
林楚欽認為,在國際風云變幻、疫情后經濟復蘇面臨巨大挑戰的大背景下,中泰兩國應結合雙方優勢尋找合作機會,實現互惠互利。
中國在先進科技方面占有優勢,已將數字化、自動化、機器人等技術運用于制造業和服務業,尤其是醫療業、零售業。因此,兩國若能優勢互補,將給泰國帶來機遇,因為泰國正面臨勞動力短缺問題,以及缺乏數字經濟領域的人才,需要依靠鄰國勞動力。
“我認為,現在做生意,應該要開放包容,不要害怕,抓住中國的發展機遇,攜手共進,以實現互利共贏。”林楚欽說。
·來源:泰國《TAP東盟博覽》
·責任編輯: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