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萌
“關于對雞西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科技信息科科長井緒江利用職權在為他人辦理住房公積金繳納、提取等工作時收取回扣問題的不實舉報……現予以澄清正名。”2020年5月21日,井緒江收到朋友轉發來的微信消息,內容是黑龍江省紀委監委為受到不實舉報黨員干部澄清正名的通報,其中就包括他。
“看到自己被證明清白的消息,感到非常高興,腰桿挺得更直了。我會調整自己,繼續努力工作,回饋組織對我的信任和厚愛。”井緒江被澄清正名,不僅讓他在單位重新抬起了頭,也讓他對家人有了一個交代。
2018年以來,公開為干部澄清正名,在一些地方逐漸成為一種常態。據《法制日報》報道,目前已有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一級的紀檢監察部門出臺為被錯告誣告黨員干部澄清正名、處置誣告陷害行為的相關規范。紀檢監察機關正在用實際行動吹響讓干部挺直腰桿、輕裝上陣的號角。
受到不實舉報,那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
“當時,不僅自己壓力巨大,家人得知后也跟著一起上火,岳父的視網膜手術恢復效果就因為此事受到影響,妻子也因此失眠,患上中度抑郁癥,14歲的孩子也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情緒波動……”井緒江黯然回憶道。
反腐敗固然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參與,但正如硬幣的兩面,信訪舉報在切實發揮群眾監督作用的同時,也難免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在現實中,不實舉報甚至惡意舉報,讓許多勇于創新、干事擔當的黨員干部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成為壓在他們心頭的一道枷鎖。
對于不實舉報和惡意舉報,許多地方的紀委監委部門果斷出手。2018年9月17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公布了山東省青島市一次性通報的七起澄清不實舉報典型案例,為受到不實舉報的黨員干部澄清正名。
“經查,某項目控制性詳細規劃還在編制過程中,尚未供地實際使用。因此,不存在舉報中所提到的未經招投標直接定向指定的情況。”當著浙江省寧波市某區委書記及其他區委常委的面,市紀委監委紀檢監察室同志公布了調查結果,對舉報信反映該區某位區委常委的不實問題進行了澄清。
雖然這場澄清會的規模很小,但對這位區委常委而言,分量卻重若千斤——“這是組織對我的信任,我必將秉持公心、恪盡職守、認真履職!”
2019年8月,浙江省寧波市集中對101名黨員干部進行了澄清正名,其中涉及“一把手”29人,營造了激濁揚清、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
據媒體公開報道統計,從2018年至今,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總計集中公布了23起澄清不實舉報或為被錯告誣告黨員干部澄清正名的典型案例,各地紀檢監察機關集中通報的澄清不實舉報典型案例則不勝枚舉。
在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院長王敬波看來,各地通報不實舉報案例為黨員干部澄清正名,是一個好的發展方向,有利于落實來自社會的監督力量,打通內外監督、上下監督的“籬笆墻”。
黑龍江省雞西市紀委監委有關負責人明確表示:“及時為干部澄清正名、消除顧慮,就是要保護那些敢于負責、敢于擔當作為的干部,給他們吃下定心丸,切實保護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
為擔當者擔當,對負責者負責,是各級黨委政府發出的大力倡導和做出的鄭重宣示。那么,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該如何為受到不實舉報的干部澄清正名呢?
十九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明確要求,要制定紀律檢查機關處理檢舉控告工作規則,保障黨員權利,嚴肅查處誣告陷害行為。

2019年3月,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的通知》也指出,要制定紀檢監察機關處理檢舉控告工作規則,保障黨員權利,及時為干部澄清正名,嚴肅查處誣告陷害行為。
北京科技大學廉政研究中心主任宋偉認為:“制定紀律檢查機關處理檢舉控告工作規則,就是要進一步規范紀律檢查機關處理檢舉控告的工作職責、工作程序,健全相關體制機制,在發揮黨員和群眾監督作用的同時,又保障黨員權利。”
例如,河南省紀委監委建立常態化澄清機制,通過召開澄清會、向黨組織進行通報等方式,給廣大群眾一個明白,還被誣告者一個清白,幫助受到誣告錯告的黨員干部卸下思想包袱。
“做好澄清工作,首先要牢牢把握澄清的目的——期望能以點帶面推動形成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所以在澄清對象的選擇上就要精準。”浙江省寧波市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寧波市開展集中澄清正名工作期間,該市紀委監委在確定初選名單后,交由信訪、黨風政風、案管、審查調查、監督檢查和巡察等部門進行聯審把關,堅持用證據說話,一個問題一個問題過,一個細節一個細節審,確保沒有明顯的澄清隱患。在此期間,市、縣兩級紀檢監察機關先后對十余名澄清對象進行了調整更換或補充查證。
浙江省杭州市紀委監委第三監督檢查室主任黃勝賢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我們澄清的原則是實事求是,依紀依法,有一個就澄清一個。我們澄清工作是‘就事論事,這四個字非常重要。如果有人舉報你,我們調查過了,這件事不存在,我們澄清的就是不存在的這一件事,不會延伸到其他事情上去。”
在為受到不實舉報的干部進行澄清正名的同時,也必須對誣告陷害者進行嚴懲。因為在反腐工作中充分發揮群眾監督作用的同時,也有一些“居心叵測”者為了一己私利,或通過“碰瓷”反腐來鏟除“異己”,或對干事擔當者惡意誣告陷害。
北京大學廉政研究中心副主任莊德水認為:“一些人常常利用惡意舉報,達到自己的非法目的。如果這些人得不到懲處,那么被誣陷的人便會心灰意冷。”
令人欣慰的是,從黨規黨紀到法律法規,均對誣告陷害的處理做出了明確規定。在實際工作中,也讓誣告陷害者付出了應有的代價。
比如,黑龍江省蘭西縣星火鄉豐崗村黨員楊潤才曾實名舉報該村一名黨員干部有關違紀問題。蘭西縣紀委監委調查組核實情況后認定,被舉報人存在違紀行為,并給予了被舉報人相應的紀律處分。但楊潤才認為,蘭西縣紀委監委做出的處分過輕,是在袒護被舉報人,因此對調查組及其主管領導心生不滿。為泄私憤,楊潤才又惡意捏造調查組成員及主管領導各收受被舉報人5萬元的虛假事實,向綏化市紀委監委舉報,嚴重損害了他人聲譽,造成不良社會影響。2020年1月,楊潤才受到開除黨籍處分。
從媒體公開報道可見,對于惡意舉報行為,各地紀檢監察機關紛紛重拳出擊——湖南省2018年查處典型誣告類信訪舉報58起,追究28名惡意舉報人責任;2019年,黑龍江省紀委監委對33名惡意舉報者追究責任,同時公布了對誣告者的處理決定。此外,吉林、山東、浙江、內蒙古、新疆等地紀委監委也出臺了相關制度,對誣告陷害行為的認定、調查程序、責任追究等方面做出嚴格細致的規定。
“這些地方的舉措充分證明,紀檢監察機關對不實舉報和誣告陷害的高度重視,表明了紀檢監察機關對處理不實舉報和誣告陷害具有規范化的制度要求,并且制度規定日趨完善。”在北京科技大學廉政研究中心主任宋偉看來,這些制度對保護黨員干部合法權益有重要意義,為干部干事創業營造出良好氛圍。
決不放過一個違法亂紀者,也不讓一個擔當干事者蒙冤受屈。顯然,“澄清正名”機制持續釋放的明確信號,正在為干事創業者營造解除后顧之憂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