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二那年的暑假,我有幸和另外四所大學的小伙伴們有了一次走進儺面的機會。

在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博物館里,有一面儺面墻,在講解員的介紹下,我們對儺面有了比較初步的認識。為了對儺面有更加全面的系統的了解,我們來到了下南鄉中南村,在毛南族的發祥地,拜訪了儺面傳承人譚建新師傅。譚師傅給我們講了儺面的歷史,每一面儺面背后的故事,還為我們展示了儺面的制作過程。每個面具的顏色代表著這個人物的性格,白色的為良神,黃色的為善神,紅帶黑的為惡神。儺面和儺戲共同構成了儺文化,儺戲是在儺舞的基礎上形成的,當地稱之為“肥套”,是在民間祭祀、祈禱儀式基礎上吸取民間歌舞、戲劇的精華而形成的一種戲曲形式,儺戲也因此被稱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儺面主要用于儺戲活動,由神職人員佩戴并借助其他法器完成祭祀、祈禱等儺文化活動。那是我第一次去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瑰寶,感觸頗多。
回校后,我和兩個朋友組成團隊制作了儺面的微課,參加全國大學生計算機大賽并獲得西北賽區優勝獎。我所就讀的西北民族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創建的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學校里有那么多個民族的學子,那是我第一次在大學里向其他民族的同學展示自己民族的文化。很多人甚至連“儺”字都不會讀,在看了那個微課之后大家對毛南族文化有了更多的認識,我為此深感自豪。
針雕葫蘆是我大學四年最珍貴的記憶之一。我在大學所學的專業是廣播電視學,我們畢業作品的形式是二選一,畢業論文或者畢業設計。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后,我和另外兩個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組成了“畢設小組”,打算拍攝一部紀錄片。在選題范圍上,我們目標一致:要拍攝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紀錄片。
在經過周密的可行性分析之后,我們選擇了臨夏針雕葫蘆作為我們拍攝的內容。最初以為拍攝這樣一部紀錄片挺簡單的,但是實操之后,各種問題也浮出水面,要想拍好針雕葫蘆,并沒有那么簡單。我們拜訪了許多位非遺傳承人,跑了省博物館和各種針雕葫蘆博物館,慢慢去了解它的由來,感受它的變化和發展。
一個完整的葫雕作品要經過選、畫、雕、染四個環節,雕是整個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師傅用特制的鋼針在葫蘆上順著所畫的圖案雕刻出形狀,點、挑、劃、拉、刺、勾等技法輕重有致,力求眼、心、手配合默契,一氣呵成,稍有不慎就可能功虧一簣。
還記得在拍攝過程中,高寶福師傅(臨夏葫蘆雕刻協會副會長)的那句話“現在很多人都希望做些‘錢來得快的工作,像雕刻葫蘆這樣一門手藝需要數十年的積累和鍛煉才能刻好,而且還不是下了功夫就一定能刻好或者賣個好價錢,所以現在很少有年輕人來學習雕刻葫蘆,只有我們這些老一輩的人還在繼續了”,讓我們有很大的感觸。我們也在問自己,如果是自己,是否愿意靜下心來花上數年時間做這樣一件事呢。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在,正是為了強調工匠精神,它強調的不僅是一種精神也是一種品質,更是一種文化。呼喚工匠精神,其實就是對中華文化的敬重、自信和堅守。

在臨夏調研的那段時間,我們走訪了許多葫蘆館,也感受到機器雕刻葫蘆和手工雕刻葫蘆的巨大差別。我們在解說詞中用來收尾的那句話,我想也正是我們拍攝這部紀錄片的意義——“在科技的發展下,機器可以取代手工進行葫蘆雕刻,但是機器生產出來的作品沒有傳統手藝人精雕細琢的溫度,而這份溫度,正是手藝的靈魂所在,也是匠人的心意所在,需要更多人去感受,唯有如此,才不會讓這門手藝凋落。”
我第一次知道桂劇,是看到網上流傳的一個帖子。桂劇作為廣西地方的特色劇種,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柳州,有這樣一個桂劇團,它隱藏在鬧市當中,一個花5元錢就能聽上半天時間的桂劇團——文苑桂彩劇團。
我從帖子里了解到,在廣雅綜合市場里的一個鐵皮屋里,有一群年過八旬的老人,仍在堅守著他們的那份初心。從照片上可以看出,他們佩戴的頭飾已充滿年代的味道,臉上的皺紋滿是歲月的痕跡,但正是這厚厚的胭脂水粉也遮不住的痕跡,為那一場場桂劇增添了一番特殊的韻味。
2019年8月,我去到柳州,根據地圖導航找到了廣雅綜合市場,在市場里找到了那個藏在角落里的劇團演出地,但是遺憾的是,我沒有趕上演出。聽市場里的阿姨們說,天氣太熱了,鐵棚內溫度過高,里面幾個破舊的電風扇不足以散熱,老人們年紀大了,身體撐不住,便暫時休息了。

雖然沒能看上演出,但是就這樣返程也覺得有些可惜了,我便和阿姨們交談起來,想要了解更多關于劇團的信息。讓我最詫異的是一場演出居然只收5塊錢的門票,現在,5塊錢連一杯最普通的奶茶都買不了。顯然,5塊錢的門票根本就無法支撐劇團的開支,每個月的場地費和演出人員的開銷都很勉強,這里的演員基本上都是義務工作,有些老藝術家們常常入不敷出,靠著大家自掏腰包和鐵桿戲迷的支助,一直維持至今。
有那么一些人,一生專注一件事,一生只為一門手藝。他們肩負使命,傳承人類文明,從此,便有了燦若繁星的非遺文化??

作者簡介:韋江燦,毛南族,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人,有作品入選《你眼中的世界自然遺產地——環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