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戰洲
0.1元
暫時放棄自己的小買賣,去給別人打工做口罩,再回到自己的小店,繼續當老板,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姜杰的生活。姜杰今年56歲,20世紀90年代末下崗,幾番折騰后,開了一家做針線活兒的小門市,面積只有五六平方米大,月租金從當時每月二三百元,漲到現在的800元。她練就了一手好針線活兒,雖然每月收入只有兩三千元,但她習慣了自己當老板的自在。疫情發生后,大家都在“禁足”,她本來就勉強維持的生意更慘淡了,甚至連房租都賺不出來。2月2日,她從微信朋友圈看到一則招工廣告:給口罩耳線點焊,每個0.1元,每天8點上班,下班時間不確定。她想都沒想就應聘去了。
8000口罩
2月3日6點,姜杰起床,吃飯、簡單收拾屋子。自從開門市,除了上早市,她好久沒這么早起床了。經過兩次倒車,她8點前準時到達單位。她的新單位原來是一家制衣廠,疫情期間停產,老板找到了為多家企業生產防護口罩的代加工合同。按照合同,每天要生產出8000個防護口罩。姜杰的工作是用專用設備把口罩耳線“焊接”在口罩上。生產口罩近20人,大家擠在不到70平方米的車間里。下料、裁剪、點焊、包裝……所有工序都在車間完成。
11小時
7臺縫紉機每天8點準時啟動,一直到晚7點后才停止。新同事中,年紀最小的40多歲,最大的,已經60多了。工作忙時,大家幾乎沒時間說話。午休時間是一小時,大家在各自的工位上吃飯,單位的伙食飯,一個菜,主食是米飯或者饅頭。飯后,大家熱火朝天地聊天。姜杰好像又回到了下崗前的時光,感到特別親切,凡事不操心只要干活兒就有錢賺,這樣的生活離開她已經太久了。
100元
設備加熱后,把耳線“焊接”在口罩上,設備簡陋,給“焊接”增加了難度,時間短了,“焊”不結實,時間長了,會“焊”透。上崗前,老工人給姜杰培訓了半小時。早起、年紀大、縫紉機不停地叫……頭幾天,她腰酸背痛、頭昏眼花。有時候,為了打起精神,她干脆站著干活兒。給一個口罩“焊接”耳線,她能賺一毛錢。車間有8個“焊工”,要完成每天8000個口罩的量,他們每人每天平均要“焊接”1000個口罩,賺100元錢。勞動紀律、質量標準,作息時間、安全生產規則……重回單位,姜杰感覺自己又被套上了夾板,之前的親切感很快被高強度的工作節奏驅散得無影無蹤。
50、10
初次接觸口罩耳線“焊接”,姜杰技術并不熟練。開始幾天,每天次品多達50多個,有的能返工,有的不能。雖然沒挨批評,但她能感覺到老板不高興,畢竟,口罩原料價格每天都在漲,無法返工的口罩,就是真金白銀。午休時,她跟老師傅請教,也琢磨設備特點。隨著技術的提高,次品率開始下降,最終控制在每天10個左右,有時候更少,她和大家站在一個水平線上了。
隨著各地口罩生產廠家越來越多開工,制衣廠的訂單逐漸減少,也不需要太多的人手。3月末,姜杰離開了制衣廠,回到自己的小門市,更多的人解禁了,她的小生意有了轉機。在制衣廠的57天,她收入將近6000元錢,給近6萬個口罩“焊”上了耳線,使她一看到別人戴著的口罩,就會不由得想:也許這個就是我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