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之
“從今以后,老爺子所有費用都不用你管,以后就算病了、癱了,也不用你出一分,我全包了?!?/p>
母親剛下葬完,趁族中長輩都在,弟弟張義就和哥哥張佳撂了底。因為在張氏家族有個不成文卻約束了數代人的規定:若父母中有一位去世,在世的那位便由所有子女共同贍養,無論經濟條件好與否,均平攤。
張佳家的情況——哥哥下了崗,嫂子跟人跑了,侄女等著2萬元的借讀費到當地最好的高中讀書……條件還不錯的張義怎忍心“為難”哥哥,這才著急忙慌放下那樣的話。
但他也是有條件的。“咱爸住的房子,是我自己出錢全款買的,老爺子也沒別的財產了,等老爺子走了,房子我就收回來了?!?/p>
“房子雖是爸名,算爸的財產,但買房的錢畢竟是你的,這我不糊涂。”弟弟已幫自己卸下贍養老人的重擔,張佳自然也不能差事兒。
于是葬禮答謝宴后,張義就帶著父親回到他在城里的家,開啟三世同堂的生活。張義和媳婦都很孝順,一日三餐變著法地做,也常邀張佳和侄女來家里歡聚,還規定張佳父女只能人到、禮不能到。就連2005年,父親因一場突發的大病,癱瘓在床,張義都沒讓張佳出一分錢,兌現了當初的“諾言”,拮據的張佳也很是感激,主動承擔起夜班護理,幫弟弟和弟媳分憂。
事情卻在2010年發生了轉折。那年,張義被調駐外辦公,弟媳平日要上班,還要照顧孩子,無再多精力和時間去顧及父親,張義只好向哥哥求助,張佳也給力,第二天就把父親接到自家,獨自護理起來。
讓人更加意外的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隨著父親的離世,竟一夜之間全變了——兩兄弟各執一份遺囑,因遺產分割問題鬧上了公堂。
庭審中,原告張佳拿出一份紙質打印遺囑,遺囑人署名為其父親張國年,見證人署名為律師李亮、陳健,注明時間為2010年3月20日;其主要內容為:張佳因照顧張國年失去主要經濟來源,從張國年遺產中扣除60%補償張佳。
“我本不想要的,但父親很堅持,說遺產就應該兄弟倆一人一半,且我條件不好,又因護理沒法工作,應該多分。父親是心疼我,才分出來的60%。他怕我不同意,非要立遺囑為證。”張佳陳述,當天他用輪椅把父親從家推至打印部打印了這份遺囑,之后一起回家,喊來律師李亮、陳健到場見證父親簽字確認過程。
李亮也作證,說自己到時,遺囑已打印好,陳健將遺囑內容念給張國年聽,張國年點頭表示同意后簽名。
“打印的怎能算?我手里這份才是貨真價實的遺囑?!痹瓉碓缭?991年,張國年就曾自書遺囑,指定張義為遺產唯一繼承人。
一審法院判定:2010年打印遺囑屬自書遺囑,其內容真實且時間在后,故判決按照該打印遺囑分割遺產。
張義不服,提起上訴。二審法院判定,2010年打印遺囑是代書遺囑,因欠缺必要要件而無效,改判按1991年自書遺囑分配涉案遺產。
勝了訴、拿回購房款的張義卻犯起迷糊來:究竟打印遺囑有沒有法律效力?
(文中人物均用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