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力夫
9歲的小毛身高只有1.2米,體重卻已經超過50公斤,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小胖墩。因為擔心他的發育及身高問題,近日家長領著小毛到醫院檢查,醫生說他是營養過剩,屬于營養不良的一種。小毛的家長很不理解,明明營養過剩與營養不良是相反的意思,怎么成一回事兒了?
其實,早在2005年,世界衛生組織營養委員會主席就倡導說,當前營養不良的概念需要重新定義,它不再僅僅指營養缺乏,還應包括營養過剩問題。也就是說,沒有真正的過剩,而是營養失衡。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食物供應和人群營養狀況得到明顯改善,但是營養缺乏依然存在。同時,引發城市主要死因的慢性病的營養過剩也已“荷槍實彈”向我們沖殺過來。營養不良或者營養失調,將不再局限于人們看到饑餓兒童照片時所想象的情景,它還指因飲食不均衡,食物質量不佳,缺乏鍛煉,最終導致的健康狀況下降等一系列問題。營養不良意味著瘦弱,也意味著肥胖。
肥胖的兒童中,約有40%~50%患有血脂異常,5%患有高血壓,若不及時控制體重,還會出現動脈硬化、糖尿病、冠心病、高尿酸血癥等疾病。此外,肥胖兒童的免疫力較差,較易引起呼吸道疾病,如支氣管炎、氣喘等。由于肥胖兒童多半愛吃甜食,也很容易有蛀牙;而且身體及骨骼承受的重量增加,容易拉傷肌肉及關節;肥胖兒童的身高發育也較為遲緩,使得孩子從小自卑感重,在群體中變成被取笑和孤立的對象,缺乏安全感。
營養學數據顯示,我國0~6歲兒童超重和肥胖的發生率居高不下,而隱性饑餓在兒童群體中更是廣泛存在。隱性饑餓是指機體由于營養不平衡或者缺乏某種維生素及人體必需的礦物質,同時又存在其他營養成分過度攝入,從而產生隱蔽性營養需求的饑餓癥狀。導致兒童隱性饑餓的微量營養素主要包括:維生素A、維生素D、鐵、鋅和鈣。
由于我國膳食中植物性食物占主要部分,鐵的吸收率極低,僅為3%,因而缺鐵性貧血是我國人群中普遍存在的營養問題,我國5歲以下兒童貧血率城市為12.3%,農村為26.7%。維生素A缺乏在我國主要是亞臨床表現,雖然夜盲和失明發生不多,但亞臨床維生素A缺乏可使兒童死亡率增高。據首都兒科研究所調查,我國維生素A缺乏率大于20%的省區有廣西、青海、內蒙古、新疆、貴州5個。2012年對我國7個城市、2個鄉鎮的兒童流行病學調查研究顯示:3~4歲兒童鋅缺乏率高達64.6%,4~5歲兒童缺乏率為57.7%。缺鋅會導致兒童感染性疾病高發,尤其是增加腹瀉的發病率。
要想孩子健康成長,就要避免營養缺乏和過剩,做到——
認識食物,提高營養科學素養:兒童期是學習營養健康知識、養成健康生活方式、提高營養健康素養的關鍵時期。父母不僅要引導孩子認識食物、參與食物的選擇和烹調,養成健康的飲食行為,更要積極帶領他們學習營養健康知識,提高營養健康素養。
規律進食,培養健康飲食行為:一日三餐的合理和規律是培養健康飲食行為的基本。學齡兒童飲食應多樣化,少在外就餐,少吃含能量、脂肪或糖高的快餐。要合理選擇零食,每天飲水800~1400ml,首選白開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飲料,更不能用飲料代替飲水。
不偏食節食,不暴飲暴食:家長要早發現早糾正兒童的偏食、挑食行為,調整食物結構,提高兒童對食物的接受程度。
增加戶外運動:家長要盡可能減少孩子久坐和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開展多樣化的身體活動和戶外運動,保證每天至少活動60分鐘,以控制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