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玲
肺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時刻威脅患者的生命。手術是目前治療肺癌的有效措施,但手術創傷會影響患者肺功能,患者術后可能出現胸悶、咳嗽、呼吸困難等癥狀,從而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所以,患者不能認為手術后就萬事大吉,要格外重視術后的肺康復問題。
近年來,肺康復這一概念愈來愈受呼吸界醫護人員的關注,如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辰所說,“呼吸康復必須要有大作為”。肺康復是指在全面的評估后,給予患者個體化綜合干預治療,旨在改變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狀態,促進形成長期的有益健康的行為習慣,是跨學科的綜合干預措施。
目前,肺康復除了應用于肺癌術后患者,在肺科其他疾病中也有較多的應用,比如,在慢阻肺、間質性肺疾病、支氣管擴張、囊性纖維病、哮喘、肺動脈高壓、肺減容術這些疾病中,肺康復的應用使患者運動耐力及生活質量都有了明顯提高(循證醫學A級證據)。此外,在危重癥及機械通氣患者、神經肌肉病變導致的呼吸衰竭、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導致的呼吸問題、其他系統病變導致的呼吸問題等疾病應用中,效果也值得肯定。
肺康復的內容包括運動訓練、健康教育、行為改變等,其中運動訓練是核心,咳嗽技巧訓練和呼吸訓練又被認為是術后康復的“基本功”。
患者術后一蘇醒就應該學會有效咳嗽,以助于肺部小細支氣管分泌物的排出。無效咳嗽不能真正維持呼吸道通暢,有效的咳嗽是通過正常的呼吸調節達到的,而不是靠用力或排除氣體量進行調節的。有效咳嗽的具體方法為:深吸氣,短暫的屏氣使氣體在肺內得到最大的分布;關閉聲門,進一步增強氣道中的壓力,當肺泡內壓明顯增加時,突然將聲門打開,這樣高速的氣流可使分泌物移動并排出。
①深呼吸:患者麻醉清醒后,每隔2小時左右深呼吸15次,直到48~72小時胸腔引流管拔除為止。
②腹式呼吸:患者仰臥,兩手分別放于胸、腹部,膝關節屈曲;深吸氣時,盡可能使腹部膨起,放于腹部的手隨著腹部的隆起而抬高,被確認為吸氣有效;然后將空氣慢慢地吐出,放于腹部的手向內上方壓,幫助膈肌上移;使用腹肌咳嗽,雙手合攏放于上腹部,幫助用力。一般吸氣2秒,呼氣4~6秒,吸氣與呼氣時間比為1∶2 或1∶3,每分鐘呼吸速度保持在7~8次,開始每日2次,每次5分鐘,熟練后可漸增加至10~15分/次,每日2~3 次。待掌握上述方法后,可在上腹部放置1~2千克沙袋進行訓練。此方法可增加肺泡通氣量,降低呼吸功耗,緩解氣促癥狀。
③縮唇呼吸:緩慢用鼻深吸氣,然后撅起嘴唇輕松地做吹笛式呼氣,吸氣與呼氣時間比為1∶2 或1∶3,每次10分鐘,每天3~4次。縮唇式呼吸可使小氣道的壓力相應增加,防止小氣道過早塌陷閉塞,利于肺泡殘氣排出,改善換氣。
④吸氣肌阻力訓練:該方法是通過各種不同直徑的管子或彈簧提供吸氣時阻力,患者經由口中的阻力訓練器吸氣。每次可訓練20~30分,每日2~3次。當患者吸氣肌力和耐力有所改善時,可逐漸將訓練器的直徑減少或增加彈簧阻力,以便進行足夠反復負荷力量的訓練,逐漸提高吸氣肌的強度和耐力,并且增加肺活量和減少呼吸阻力,改善呼吸勞累感。
肺康復的實施需要醫護工作者及其他相關從業人員和患者的共同參與。所以,肺病患者出院后要定期復查,以評估肺部手術后的基本狀態等,及時調整康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