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旖
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8月5日8時35分左右,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達18458646例,累計死亡病例達698232例。新冠肺炎疫情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的重大威脅。
目前,新冠肺炎已被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乙類”傳染病,并按“甲類”傳染病管理;將新冠病毒暫時按照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類中“第二類病原微生物”進行管理,并明確了相關檢測應當在生物安全二級(BSL-2)或以上實驗室進行,同時需采用生物安全三級(BSL-3)實驗室的個人防護。可見新冠病毒的危害程度之大!
其實,人類誕生以來就一直在與病毒作斗爭。除去人類自然死亡比例,病毒是導致人類生命終結的一大主要原因,要遠超戰爭和自然災害導致的死亡人數。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時,由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西班牙流感”大爆發,疾病橫掃美洲、歐洲、亞洲,甚至愛斯基摩人聚集區,造成全球超過5億人被感染,死亡5000萬~1億人,遠超一戰的死亡人數。
地球上的病毒多得數不清,已經被我們鑒定的病毒有5000多種,其中有差不多100種會讓人類患病。下面就帶大家了解那些曾經讓人類付出巨大代價的、與新冠病毒同等級的病原體。
在原衛生部發布的《人間傳染的病原微生物名錄》中,與新冠病毒同等級的“第二類”病毒主要可以分為幾個大科:布尼亞病毒科,以會引起腎病綜合征出血熱的“漢坦病毒”為代表;披膜病毒科,以基孔肯尼雅病毒為代表;黃病毒科,以乙型腦炎病毒為代表;痘病毒科,以類天花病毒為代表;彈狀病毒科,以狂犬病毒為代表;逆轉錄病毒,以艾滋病毒為代表;小RNA病毒科,以脊髓灰質炎病毒為代表;正黏病毒科,以甲型流感病毒為代表;其他科類,以2003年的SARS為代表。
除了病毒類,在“第二類病原微生物”還有“朊病毒”“細菌、放線菌、衣原體、支原體、立克次體、螺旋體”“真菌”等其他3大類,這些病原體也都不容小覷。例如,在“細菌”中,鼠疫耶爾森菌(俗稱鼠疫桿菌)可導致一種人獸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烈性傳染病——鼠疫,是我國法定的甲類傳染病,傳染性強,病死率高,易釀成大流行。
進入2 1世紀,大部分危害人類的常規細菌,紛紛被人類所征服(抗生素的發明與使用)。但人類與病毒的戰爭,才拉開序幕,且未有窮期。為什么這么說呢?
因為細菌屬于一種單細胞生物,能夠獨立完成所有生物功能,而且有細胞壁;而病毒比細菌還要小得多,沒有細胞結構,它只不過是一段遺傳物質,包裹了一個蛋白質外殼而已。細菌讓人類生病,主要源于它分泌的毒素可導致我們產生發熱等全身反應;而病毒自身沒有生理功能,當它接觸到宿主細胞時,便會脫去蛋白質外套,其內的遺傳物質會侵入宿主細胞內,借助宿主細胞的復制系統按照病毒基因的指令復制出新的病毒。所以,從治療的角度來看:抗生素對抗細菌感染的主要作用機理,要么是破壞細菌的細胞壁或者細胞膜,要么是干擾細菌蛋白質的合成或者阻礙細菌DNA的復制。病毒因為結構與細菌完全不同,所以使用抗生素是無效的。同時因為病毒是寄生在細胞內部,很多藥物難以達到,在殺滅病毒的同時,我們還要保證細胞不遭受破壞,難度就更大了。所以到現在為止,我們還沒有有效的藥物來殺死病毒,只能通過疫苗來激發人體的免疫力以消滅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