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磊
危險化學品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腐蝕性強的高危險性特點,一旦發生火災、爆炸事故,往往造成較大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及環境影響的后果。本文重點介紹雙重預防機制和安全管理信息化結合,構建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平臺,預防事故。
江蘇響水“3·21”特別重大爆炸事故,暴露出企業主體責任不落實、違法違規以及對非法違法行為打擊不力等突出問題。為進一步強化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遏制事故頻發的勢頭,易發生事故的行業領域要采取風險分級管控、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性工作機制(簡稱雙重預防機制),推動安全生產關口前移,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寧夏寶豐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寶豐能源公司”)通過一起起事故深刻反思,逐步從“說起來重要,做起來不重要的意識”向“誰主管,誰負責”轉變。不斷提升安全生產標準化體系運行水平,深入開展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建設,構建安全管理信息化,逐漸強化化工過程安全管理。
通過深入理解原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協調小組2017 年3 月編制的《構建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基本方法》(征求意見稿),以“風險分級管控”為核心,利用“風險等級矩陣”決定風險級別(紅、橙、黃、藍)和管理等級。根據風險等級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并根據風險控制措施的可靠性、有效性、現場落實情況判定某項風險程度和動態預警狀態,并分級開展隱患排查治理閉環管理,以防止事故的發生,如圖1 所示。
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實施步驟如下。
一是現狀調研。從安全管理現狀出發,全面梳理體系建設狀況,重點從產業布置和延伸及風險特點,確定各單位裝置的風險等級。
二是危害因素識別和風險評估分級。以“兩重點一重大”(重點監管的危險化工工藝、重點監管的危險化學品和重大危險源的監管)為管控重點,按GB 18218-2018《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采用危害和可操作性分析法(HAZOP)、工作危害分析法(JHA)、事故樹分析法(FTA)、安全檢查表法(SCL)、觀察法和頭腦風暴法等方法,從工藝流程、設備設施、物料和產品、作業活動、人員、環境等環節進行全覆蓋危害因素識別。目的就是建立一套識別、評估、控制和應急補救方法。
三是管控措施制定。通過風險評估,制定風險矩陣,評估和定級(紅橙黃藍)風險,建立一般和重大風險清單。
四是屬地/職責劃分。從橫向到邊,不留死角,明確各級人員網格化屬地;到縱向到底,明確人人有責。目的是明確“屬地管理”邊界、落實“直線責任”。

圖1 雙重預防機制實施路線圖
五是隱患排查治理。排查治理違反安全生產法律、法規、規章、標準、規程和安全生產管理制度相關規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存在可能導致事故發生的物的危險狀態、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管理上的缺陷,并實現隱患排查、記錄、監控、治理、銷賬、報告的閉環管理??山柚畔⒒侄?,以互聯網為載體,將“風險管控措施和隱患排查標準”通過APP 推送到崗位,讓每個員工都有一雙“專業的安全眼睛”對風險進行管控、對隱患進行排查和上報,徹底解決“認不清、想不到”的問題,所有隱患通過系統自動閉環跟進,并對風險的管控狀況進行實時預警,給管理層一雙“眼睛”,無論身在何處都能掌握現場的風險管控狀況和隱患排查治理狀況實時動態。
六是風險和隱患實時動態管控。在危害因素識別和風險評估分級的基礎上,將以裝置界區為線框,繪制風險分級管控四色動態分布圖,明確具體區域風險色,有效避免人為差異,提高專業性,實現風險分級管控實時動態預警。
七是創建信息化平臺。以互聯網、移動通信、云服務和大數據等技術為“載體”,將監控和過程運行留給平臺,員工只是按章巡檢、操作和隱患排查,實時反映數據,分析風險,及時預警進行人為干預防控,讓信息化系統成為安全管理的有效載體和手段。
寶豐能源公司從2015 年開始,由信息化部門牽頭,各單位、部門配合摸索創建安全管理信息化平臺,主要從安全管理組織機構、安全業績和獎懲、作業許可、事故事件管理、培訓教育、管理制度等方面開發,但隨著機構改革和職責的轉變,信息化作為安全管理的工具和載體沒有得到有效應用,寶豐能源公司還是延續紙質化管理。2017 年,原寧夏回族自治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印發《自治區安監局關于扎實開展工礦企業安全風險控制和隱患治理信息系統建設達標的通知》(寧安監辦〔2017〕35 號),寶豐能源公司按照“風險辨識、清單入庫、預控到崗、分級治患、閉環銷號、全員參與、實時在線”的要求,開展了風險防控和隱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統建設。主要是以組織架構層級建立相應的風險清單并開展隱患排查。但目前建立的風險點庫不全、不科學,風險點和危害因素理解不到位。
其主要原因:一是未結合危險源辨識報告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危險源進行分類并形成符合現場實際檢查的風險點庫。二是班組級檢查出的問題主要集中在機泵文明生產、消氣防設施中。三是執行過程中檢查問題與現場不一致、檢查問題與風險點不對應。
因此,要建立可運行的安全管理系統,要結合寧夏回族自治區應急管理廳開發的“企業安全風險控制和隱患治理信息系統”以風險辨識和評價為核心,制定各層級風險防控清單,按照“風險辨識、預控到崗、分級治患、全員參與”的思路去創建。
從人防機制和技防機制搭建安全管理信息化管理平臺。人防機制就是通過建立健全內部安全管理組織框架和制度,落實安全管理責任,促進基層員工工作職責、安全職責和數據采集職責的落實。技防機制就是利用物聯網技術,對重點設備設施的重點部位、高風險的作業活動以及重點區域等實現實時監控和預警,如圖2 所示。
通過安全生產標準化實施運行和化工過程安全管理理念,從隱患排查治理、特殊作業管理和審批、安全生產培訓、電子巡檢、重大危險源管理、風險研判與承諾公告、應急管理等7 個模塊制定系統實施功能。
模塊1:隱患排查治理。

圖2 構建思路圖
基于“雙重預防機制”,定人、定時、定點、定標準進行隱患排查,實時錄入信息化管理系統,上傳設備狀態、工藝參數等數據和故障、隱患信息,并通過系統實現隱患從發現到消除全過程可追溯、可控制、可考核,實現隱患排查治理的閉環式管理。
模塊2:特殊作業管理和審批。
在特殊作業前需通過信息化平臺網上申報,經相關負責人預審和現場確認,作業危害和風險辨識全面、到位,現場安全措施落實到位,符合安全作業條件,方可實施特殊作業。
模塊3:安全生產培訓。
建設內部安全教育培訓和考核平臺。針對不同的崗位,編制并不斷充實完善培訓教材和考試題庫,使現場作業人員、安全管理人員,以及其他負有安全生產職責的人員均有與其崗位相匹配的培訓和考核內容,實現安全教育培訓的制度化和常態化。同時,應設置相應的獎懲措施,根據考核結果,在信息化管理系統中直接生成獎懲結果,確保安全教育培訓工作取得實效。
模塊4:電子巡檢。
定人、定時、定標準對生產區域及設備實行電子巡檢,對設備(包含特種設備、消防設施、應急物資)、工藝異常狀態有預警,針對巡檢的異常狀態及時進行處理,并全程可追溯。
模塊5:重大危險源管理。
按照GB 18218-2018《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評估評價和已引入國家重大危險源監控預警管理系統為基礎,實現重大危險源登記、備案、圖象儀器儀表參數動態監控、實時監測及同步預警、報警功能,并將數據上傳至安全管理信息化平臺。
模塊6:風險研判與承諾公告。
按照“疑險從有、疑險必研,有險要判、有險必控”的原則,建立覆蓋企業全員、全過程的安全風險研判工作流程,制定各級風險研判報告及安全承諾公告表,逐級進行研判,做到“一級向一級負責,一級讓一級放心,一級向一級報告”,各級每天做好職責范圍內的安全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自下而上層層研判、層層記錄、層層簽字承諾,形成每日研判記錄,并歸納整理成臺賬資料,以供查閱。
模塊7:應急管理。
一是將企業制定的綜合應急預案、專項應急預案及現場處置方案上傳至信息化系統。根據制定的預案制定年度演練計劃,并跟蹤演練情況。二是根據本企業危險物質種類、數量及工藝特點,備齊各種應急物資和裝置,將應急物資納入信息化系統,并定期檢查和維護,確保應急需要時能安全、方便取用。

圖3 風險管理、隱患排查和隱患治理三模塊相結合流程圖
實現雙重預防機制功能與安全管理信息化平臺結合的關鍵,主要在于模塊的設置,重點是風險管理、隱患排查、隱患治理、風險四色圖和激勵機制(積分制)的設置。其中風險管理、隱患排查和隱患治理三個模塊相結合構成事故雙重預防機制的核心功能,如圖3 所示。
以風險管控為核心,建立基于作業全過程風險管控與隱患排查雙體系,激發全員盡職履責主動性,可以很好地解決員工安全意識不足、班組/車間自我安全管理能力差、各級管理人員安全生產履職不到位和安全制度不落實等制約安全生產管理的多個關鍵問題,在短時間內使安全生產風險管控水平顯著提升,事故發生頻次大幅下降。
設置查隱患、反“三違”積分,用獎分扣分來約束和規范員工的行為,逐步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執行力,讓員工參與安全管理,逐步從“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轉變,提升個人價值感和獲得感,助推公司安全管理工作水平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