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欣 張 彪 郭 純 張勝利
1.海南師范大學,海南 海口 571158;
2.河北師范大學,河北 石家莊 050024;
3.湖南大學,湖南 長沙 410082;
4.民權精英中學,河南 商丘 476800
2019年11月26日,以“Health qigong”為關鍵詞在web of science數據庫中檢索,共收集到文獻641篇。其中綜合補充醫療(INTEGRATIVE COMPLEMENTARY MEDICINE)233篇,占總比的36.349%;內科學(MEDICINE GENERAL INTERNAL)78篇,腫瘤學62篇;神經科學和護理分別為58篇和42篇;精神病學、康復學、臨床神經學各35篇左右,老年病學、心理學和體育科學各30篇。
從來源刊物方面進行分析:替代和補充醫學雜志、循證補充和替代醫學兩類期刊發表健身氣功相關的論文最多,分別是52和46篇;美國中醫雜志30篇,醫學輔助療法21篇,國際神經科學雜志17篇。其余均為10篇及以下。
論文的研究數量呈正態分布,呈逐漸上升趨勢。Web of science自2003年開始收錄關于健身氣功的相關論文21篇,隨著科技的發展,相關研究逐漸深入,于2012年開始增幅至43篇,至2019年已有71篇文獻收錄。研究方法與手段的科學化,使研究者有更多的可能,探索這項中國傳統養生方法的作用與奧秘。
研究學者中,中國和美國各占35%,分別是227篇和226篇。韓國、德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各40篇以上;英國、瑞典、日本、瑞士等國家也都有涉獵,研究成果在10-30篇之間。
新墨西哥大學Kim, Sang Hwan的Mind-Body Practices for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1](創傷后應激障礙的身心訓練)(2013)指出,身心練習越來越多地用于創傷后應激障礙的治療,在現有的大多數研究中,身心練習對壓力誘發的疾病如抑郁癥和創傷后應激障礙有積極的影響。了解身心實踐的不同模式,可以為臨床醫生和患者提供機會,探索個性化和有效的治療方案,并通過身心干預作為持續自我護理的一部分加以加強。本研究使用PubMed、PsycINFO和已發表的關于創傷后應激障礙的國際文獻,以確定身心干預模式的影響,如瑜伽、太極、健身氣功、正念減壓、冥想和深呼吸,作為創傷后應激障礙的干預措施。
Mishra, Shiraz I.等 的Exercise interventions on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for cancer survivors[2](運動干預對癌癥幸存者健康相關生活質量的影響)一文被引頻次343。研究結果表明,運動可能會對HRQOL(健康相關生命質量)和某些HRQOL域產生有益影響,包括特定于癌癥的問題(例如乳腺癌),身體形象、自尊,情緒健康,性功能,睡眠障礙,社交功能,焦慮,疲勞 ,并在不同的隨訪期間感到疼痛。 由于測試的鍛煉計劃和用于評估HRQOL和HRQOL域的措施的異質性,并且在許多試驗中存在偏見的風險,因此必須謹慎解釋陽性結果。 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研究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保持運動的積極作用,并確定運動的基本屬性(方式,強度,頻率,持續時間,時機),具體方法取決于癌癥類型和癌癥治療方法,以達到對HRQOL及其域的最佳效果。
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的Wahbeh, Helane在Mind-body interventions - Applications in neurology[3]一文中描述了冥想,放松和呼吸技術,瑜伽,太極拳和健身氣功,催眠和生物反饋,綜述了全身療法在一般性疼痛、背部和頸部疼痛、腕管綜合癥、頭痛、纖維肌痛、多發性硬化癥、癲癇、肌肉功能障礙、中風、衰老、帕金森病、中風和注意缺陷多動障礙中的應用。在某些情況下,偏頭痛療法具備有力的證據。其他神經病學應用的身心療法的證據有限,這主要是由于小型臨床試驗和對照組不足造成的,此文被引頻次86。
Luís Carlos Matos的 Changes of skin electrical potential in acupoints from Ren Mai and Du Mai conduits during Qigong practice: Documentation of a clinical phenomenon[4]一文中,對健身氣功練習過程中任脈、督脈穴位皮膚電位的變化進行了臨床現象的文獻記載。他們認為,中醫所說的“導引養生會促進人體的氣血循環,向上的陽氣和向下的陰氣流動,從而建立平衡”,用西方術語來說,通常等同于“植物體內的動態平衡和由此引起的情緒平衡狀態”。研究人員經常嘗試使用對皮膚電阻的測量來評估“qi”的功能運動。但是,這些方法已被證明很難進行度量、驗證、重復和解釋。Luís Carlos Matos a和他的同伴旨在通過測量同一系統兩點之間的皮膚電勢來克服這些限制。這項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評估在健身氣功練習過程中,“任脈”和“督脈”導管或經絡以及其他興趣點穴位的皮膚電勢變化。在參與者進行名為“抱球”的特定樁功鍛煉的同時,我們觀察到從督脈的“命門穴”(GV 4),“神道穴”(GV 11)和“百會穴”(GV 20)以及任脈的“會陰穴”(CV 1),“氣海穴”(CV 6),“中脘穴”(CV 12)和“膻中穴”(CV 17)皮膚電勢具有顯著變化。這些觀察結果符合中醫理論,可能有助于解釋與中醫“氣血”有關的營養生理變化。
Hongxuan Tong等 人 的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qigong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the stable stage: a meta-analysis[5]通過對10項研究包含993名參與者的薈萃分析,6分鐘步行距離的統計改進 (MD, 30.57 m; 95% CI, 19.61-41.53 m; P <0.00001);用力呼氣1秒(MD,0.32 L; 95% CI, 0.09-0.56 L; P < 0.001);1s的強制肺活量率 (MD, 2.66%; 95% CI,1.32-2.26%;P = 0.0001);監測功能任務評價 (MD, 0.88;95% CI, 0.78-0.99; P < 0.00001);運動COPD評估試驗(MD, -5.54; 95% CI, - 9.49 to - 1.59; P = 0.006);簡表-36健康素質調查(SF-36)——一般健康 (MD, 5.22; 95%CI,3.65-6.80; P < 0.00001),結果表明,健身氣功可以改善COPD穩定期患者在肺功能、運動能力和生活質量方面的功能。

圖1 健身氣功練習中的紅外熱像測量
Pasi P?l?nen(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等學者的Effect of Meditative Movement on Affect and Flow in Qigong Practitioners[6]采用縱向設計的實驗,參與者(N = 19)參加了四周、每周一次的90分鐘小組培訓課程。 在每節課中,進行了三個不同的功法練習:放松與起勢、白鶴亮翅、樁功與收勢。每次練習后有5分鐘的反思,在此期間,作者鼓勵參與者內省性地探究自己的心理狀態幾分鐘,然后填寫Flow Short Scale(FSS)自我報告調查表。 參與者還在每節之前和之后填寫積極和消極影響(PANAS)自我報告調查表。在第2、3和4節結束時,參與者做了自身情感狀態的公開口頭報告。研究結果證實了先前的研究,即練習健身氣功能夠使人向積極的情緒轉變。對開放式問題的內容進一步描述為:寧靜、放松、快樂、平衡和清晰。
在西方學者對健身氣功的研究中,認為其最主要的價值就在于“氣流”,相當于中醫所說的氣血流通之意。也在嘗試運用各種科學手段,通過心理生理雙方面的測量,來證實這一現象。如腦電圖、心率變異性,或EDA(皮膚電活動)等。隨著科技日益發展,今后可用于健身氣功實證研究的方法手段會更加科學有效。
輔助與替代療法已被越來越多用于已發展國家的癌癥患者。人們意識到健身氣功鍛煉和太極在癌癥護理中有很大的潛力,可以提高身體能力,減少癌癥相關的疲勞,提高生活質量和精神健康。如美國印第安納大學護理學院的Pei-Shiun Chang[7]均對癌癥護理方面做了薈萃分析和理論研究。但是,健身氣功對于癌癥的護理價值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因為缺乏大規模的嚴格臨床試驗,試驗次數和總樣本量太小,無法做出確切的結論。
綜上所述,健身氣功研究正逐步轉向病理研究、生理生化指標分析、借助遠紅外線、步態分析儀器等現代醫療、康復器械進行研究。隨著全國甚至全世界范圍內對人類健康的重視,輔助或替代療法,包括中國傳統體育養生在內的鍛煉方法已逐步被人們所接受。但是如何通過科學有效的手段證明健身氣功對人體的效用,還需要相關學者做大量樣本分析與研究。
因單個實驗樣本量的限制,目前不少作者都從薈萃分析進行入手,分析與研究健身氣功對某一方面的疾病研究是否有意義。在web of science中以Health qigong為關鍵詞搜索后,輸入meta-analysis進行精練搜索,共有相關文獻110篇,其中2018及2019兩年間均呈2倍遞增,研究方法的更新使研究成果更具使用性。meta-analysis分析從更加客觀的角度,對某一觀點進行綜合薈萃分析,將相同樣本量合并研究,使已有研究更加具體化、實用化。如作者Bravo, Cristina(2019)[9]等認為使用運動療法和身體意識(BA)療法能夠改善纖維肌痛(被認為是殘疾的主要常見的原因之一);Fidan Oznur(2019)[10]研究認為太極拳和健身氣功對帕金森病患者健康相關生活質量雖沒有顯著的統計學相關意義,但是具備小規模的效應,即太極拳和健身氣功對帕金森病患者健康相關生活質量的具有潛在益處。由此看出,健身氣功習練者雖然眾多,但由于科學研究的不深入或樣本量有限,造成目前的研究成果跟不上練習效果。meta-analysis是一個綜合性的、客觀性的研究手段,能夠為將來的健身氣功研究做出一定的貢獻。
長期以來,健身氣功治療中“外在氣”(EQ)的存在及其特點一直受到科學的爭論和嚴格的檢驗。作者Shao, LX(2009)調查了目的相反的“外在氣”對大腸桿菌增殖的影響。實驗使用75支含有測試樣品的5-mL試管(各3mL)被隨機分為三組:對照組、促進組和抑制組(各25支)。將測試樣品以60 cm的間隔放置在長凳上,中間放置一個對照。治療師對治療組進行了15分鐘的外氣促進或抑制。 孵育24小時后,測試結果表明,治療者的意圖在“外在氣”對大腸桿菌增殖的影響中起著關鍵作用。Polrola, P(2018)研究了健身氣功訓練四天后健康女性外周血單個核細胞對基因表達的抗炎作用。實驗是在日本武術中心“ DOJO”進行的,為了評估該訓練的基因效果,在訓練期間之前和之后采集血液樣本。該實驗涉及20名健康婦女,為了確定HSF-1,HSPA1A,NF-kB,IL10和CCL2 mRNA的表現,收集了3 ml靜脈血。獲得的發現表明,健身氣功可以減輕炎癥反應,增強抗炎基因。對外在氣的治療效果,需要使用新型的、前沿的實驗儀器設備,“外在氣”的研究與醫學的發展密切正相關。因此“體醫融合”需盡快落實,作大量深入的研究。
眾所周知,癌癥的治療與康復是世界難題。近年來的研究表明,健身氣功對癌癥幸存者的生活幸福感、生活質量的提升,相關疼痛的緩解、化療后的身心康復等方面具有一定療效。但由于樣本量的稀少、癌癥患者跟蹤實驗的艱難,相關研究一直存在局陷。Sowada, Kathleen M.(2019)認為習練健身氣功有益于癌癥引起疲勞的幸存者,腫瘤科護士可以通過了解健身氣功實踐的歷史和對患者的影響來改善癌癥幸存者的生活。Maindet, Caroline(2019)研究結果表明,健身氣功等身心療法已經顯示出降低癌癥疼痛的嚴重程度和改善其他參數的趨勢,但大多數輔助整合療法(CITs)的成果可持續性仍受到質疑。CITs的實施需要跨學科的團隊方法來提供最佳的、個性化的癌癥疼痛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