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黃曉珍
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固定資產核算發揮的作用越發明顯,同時也會暴露出許多固定資產管理上的問題。新政府會計制度的出臺,有效解決了目前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上的問題,緩解了事業單位財會部門的壓力,有力地推動了事業單位的穩定發展。
新政府會計制度與傳統會計制度相比,新政府會計制度能夠更加信息化和科學化的反映出事業單位的財務狀況和預算執行情況。新政府會計制度可以使事業單位的資產負債核算更加充實,并且細化了資產負債情況。此外,新政府會計制度為了有效反映出資產的真實價值,增加了新的固定資產折舊處理方法,為財會人員的工作提供了便利。
核算體系的改變
核算體系最大的改變在于由原來的單體系核算變成了雙基礎核算。同一筆業務用兩種核算方式進行核算,同時實行權責發生制,年底對會計期間的收入與支出進行配比,通過兩種核算方式的差異分析并繪成預算轉結余變動表。

折舊政策改變
折舊政策對于固定資產利用率有著較大影響,由原來的不提折舊改成了現在的“實體折舊”。雖然不提折舊可以反映固定資產的成新率,但是在固定資產核算上忽略了折舊成本,與“實體折舊”有著較大差異?!皩嶓w折舊”可以真實反映出固定資產的價值,財會部門可以較為全面的掌握固定資產的價值,對事業單位的運行成本有一個較為準確的掌握,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管理者對固定資產的管理工作。
完善固定資產折舊核算標準
有了政府出臺的統一的折舊核算標準,可以解決大部分事業單位的折舊問題,具有很強的權威性和參考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固定資產折舊會計信息的可比性,提高了政府會計信息的質量。
無論是企業單位還是事業單位,財務部門從來都是最重要的部門之一,財會人員出現問題,會對整個事業單位產生重大影響。
事業單位財會人員缺乏資金管理意識
對于一個財會人員,具備較強的資產管理意識是其必備條件,但是在我國事業單位中依然存在一定的資產管理意識薄弱問題,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事業單位內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事業單位內部管理制度的制定必須具備一定的合理性和完善性,不能流于形式,否則各個部門工作消極,沒有約束,會導致財會人員工作積極性低、敷衍了事、效率低下;第二,事業單位內部對會計審核工作不重視,監管部門不能發揮應有的管理作用,導致會計核算工作不能落實,工作誤差大。
會計人員缺乏相對應的業務水平
新政府會計制度的實施,打破了原來的固定資產核算方式。新的固定資產核算方式,雖然有效提高了事業單位對固定資產的管理水平,但是也大大增加了財會人員的工作內容,工作難度也得到了一定提高,對財會人員本身的業務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對于有多年工作經驗的財會人員,并不能快速的適應新政府會計制度,再加上事業單位本身對新政府會計制度的實施不夠重視,沒有安排專業的人員對單位內部的財會人員進行系統的培訓,財會人員的新知識不能得到快速補充,導致新政府會計制度實施緩慢,也大大延緩了事業單位本身的發展速度。
固定資產利用率不高
固定資產是指政府會計主體,為滿足自身開展業務活動或其他活動需要而控制的,使用年限超過一年并在使用過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質形態的資產都屬于固定資產。固定資產的利用率受多方面因素影響,比如資金預算編制以及固定資產計提折舊。目前,財政撥款是我國大部分事業單位的主要經濟來源,傳統的會計核算方式往往以收付實現為主,忽略了折舊計提對固定資產利用率的影響。另外,采購人員缺乏對固定資產既有價值的認知,盲目的采購和使用,也是造成固定資產利用率低下的原因之一。
新政府會計制度對固定資產的確認、初始計量、后續計量、處置以及披露都做出了具體規定。新政府會計制度有效提高了固定資產核算的準確性,提高了事業單位對固定資產的管理水平。在新政府會計制度中,大大提高了對固定資產折舊的真實性、完整性以及準確性,使會計期間的收入和支出之間更加明細。事業單位要求每月對固定資產進行一次折舊處理,如果沒有對固定資產進行過折舊處理,需要對去核查所有固定資產的固定購買原價和已用年限,對固定資產進行合理的折舊處理,以便于實現企業固定資產的合理分配。
固定資產是事業單位中財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對其進行處置,需要一級一級的申報,并且對固定資產進行反復審核,確定該固定資產已到報廢階段,再由上級領導進行批準。在新政府會計制度下,對固定資產的處置以及核算得到了進一步強化,從而可以更加清晰地反映出事業單位的運營成本,避免了事業單位對固定資產的隨意處理。
增強財會人員的資產管理意識
新政府會計制度落實以來,固定資產的核算管理得到了各個事業單位領導的重視,同時事業單位內部開始注重對財會人員資產管理意識的培養,努力改變重購置輕管理的經營理念。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培養財會人員的資產管理意識。
第一,強化對固定資產的管理理念。將對固定資產的管理落實到個人,采用實名制管理方法,保證固定資產的管理工作順利進行。第二,崗位責任制度。固定資產屬于公共財物,將對固定資產的使用以及維護細化分工,嚴格按照相關制度執行;第三,成立一個專門的固定資產評估部門,對固定資產的采購到報廢進行實時評估,確保固定資產體現出應有的價值。
在折舊法中引進快速折舊法
快速折舊法是一種以年數總和法和雙倍余額遞減法的綜合。在一定程度上雙倍余額遞減法會受到固定資產預計凈殘值的影響。年數總和法是使用固定資產尚可使用年限來計算的,但是在新政府會計制度下,事業單位的固定資產折舊與凈殘值直接關聯,因此,對固定資產的折舊處理更加容易實現。在新政府會計制度下,這樣的折舊方案,有效解決了固定資產無法清晰展現的問題,對固定資產現實市價產生了積極影響。
提高固定資產利用率
提高固定資產利用率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必須細化到每一個工作環節中去,從每一個環節里找出原因所在。在對固定資產進行審核時,若其性能不符,則需要對其展開可行性的論證。對于已經不存在使用價值的固定資產,為保證固定資產的使用率,可以對其共享模式與整合模式加以探索,比如,對于本事業單位已經不存在使用價值的固定資產,可以通過共享的方式提供給其他事業單位,繼續發揮固定資產的使用價值,最大化提高固定資產的利用率。
通過計提減值準備反映固定資產公允價值
隨著新政府會計制度的快速落實,企業會計制度與事業單位新會計制度開始逐漸重合,權責發生制理念得到了產生與發展。新政府會計制度下為了真實反映固定資產的實際價值,增加了“固定資產減值準備”這一內容,能夠有效反映固定資產可回收金額低于其賬目價值時的資產減值損失。這一內容可通過年檢的形式給予實現,實現對可回收資產金額的全面統計。
新政府會計制度借鑒了國際公共會計法則,并依據本國國情制定出的適合各級事業單位穩定發展的會計制度,是我國對各級事業單位進行財務管理的重要策略。新政府會計制度實施以來已經初見成效,不過依然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在未來的實踐中去探索和改善,以保證我國事業單位的快速發展。作為一位財會人員,應針對政策的出臺,快速的對自身做出調整和改進,提升自身技能水平,保證自己能夠在財務領域的發展。